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原子重力仪测量死区为两次重力信息采集之间的时间间隔,有效地克服测量死区,对增强原子重力仪的应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测量死区的成因以及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的基础上,围绕克服测量死区的4种主要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每种方法的特点和不足,结合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当前克服测量死区的方法进行了总结.4种方法中,混合加速度计方法虽未能彻底清除测量死区的影响,但对于原子重力仪动态测量意义重大.利用经典加速度计的测量值来克服测量死区将成为原子重力仪动态测量中最为实用的方法,既避免了对原子重力仪测量原理、测量时序、机械结构的复杂改进过程,与其他技术相比,又能够更充分利用原子重力仪的高精度特性,且可以很好地消除测量死区带来的恶劣影响,目前在国内外已经顺利开展了动态测量试验.可在混合加速度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重力测量死区,提升原子重力仪动态测量性能.  相似文献   

2.
研制出一种新颖的数字式动态流量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测量某瞬时传送微小体积流体的时间获取系统瞬态流量值.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该动态流量测量系统具有成本低、惯性小、动态性能好、测量精度高等特点,为局域电流变流体阻尼器的动态特性研究提供了有效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3.
由于动态称重过程现场干扰因素复杂,设计满足称量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的在线标定系统,成为动态称重仪能够长期有效应用的必要条件。该文在分析动态称重现场环境的基础上,阐述了动态称重数据处理方法和计算原理,以及基于可视化界面的标定软件的设计方案。通过标定分析和测量应用,证明了标定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贾英俊 《科技资讯》2007,(28):36-37
矿山测量是矿山的"眼睛",为地质、采矿专业提供准确的测绘资料,对矿山安全生产起着指导作用.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铁矿井下测量图的分析,接着分析了铁矿井下施测应注意的问题铁矿计算机自动测量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实践应用和"3S"及计算机技术在铁矿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最后研究了铁矿井下测量易出现的错误和铁矿井下测量标志点的设置方法.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激光测量和惯性测量都可以对物体位置、速度、姿态等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其中,激光测量有着测程远、精度高等特点;而惯性测量也有着自主性高,不易受干扰、采样率高等特点.根据FAST项目中对测量的实际要求,分析了在馈源舱动态测量任务中已有的激光测量系统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了引入惯性测量系统与激光测量系统结合以达到更好测量效果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切削试验分析研究了变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决定了颤振域限计算和测量了极限切削宽度和颤振频率。建立了重叠系数公式,找出了重叠系数与极限切削宽度之间的关系,用“仰制—激发—仰制”颤振的新假设来解释变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并研究了在自激振动下强迫振动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变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高于匀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的结论。 最后还讨论了这一研究对实际生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Internet的IP级拓扑中的节点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复杂网络理论中节点度、度相关性、聚集系数等特征的概念。采用由skitter和fastrace实际测量得到的四幅拓扑,提取其复杂网络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车轮踏面擦伤自动检测方法的研究和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述了机车车辆车轮踏面擦伤自动检测研究的重要意义 ,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采用等臂叉形机构检测擦伤的踏板法 ,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动态自动测量的实现 .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 ,就有关实际应用问题作出相应理论分析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测井专业的角度,对新民油田水淹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应用完井电测和注水井同位素吸水剖面资料,同时结合油水井动态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检验,研究和总结出新民油田水淹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激光束矩量分析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有效积分区域的概念,讨论了系统动态范围与有效积分区域的关系,给出了大有铲积分区域的方法,分析了在基模斯光束和是厄米-高斯光束测量中,系统动态范围对光束宽度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具体的数据,得出了实际测量中对系统动态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所研制的设施栽培工程温室测控智能监管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软件和硬件设计方法,系统使用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易,软件功能完善,内涵丰富,技术集成和智能化程度高,价格低廉,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城市路口交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该文对现行的城市路口交通监控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路口智能协管系统,该系统不仅对路口往来的车辆和行人进行了实时有:故的监管,还能为城市交通监管部门提供实时可靠的路口交通信息。与现有的交通监管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智能性、高效性、创新性等优点,为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活载的作用,利用常规的方法很难满足机车对桥梁结构变形的要求,作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结构体系———微挠度桥梁来实现这种要求。常规预应力体系用来消除恒载效应,新型的预应力体系用来消除活载效应及结构时变性效应,此种结构具有自适应性。其机理是通过感知元件监控结构的状态,诊断系统判断结构所处的状态,控制系统控制作动系统通过调整体外束的力调整结构的状态。为了验证微挠度桥梁实现的可能性,作者设计微挠度简支梁模型并实现了上述的控制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由于使用过程中的汽车超载作用和环境侵蚀作用导致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不可避免地发生损伤,引起变形过大和承载力下降从而影响其使用性能,必须采取维修加固措施方可继续服役.本文通过静载试验模拟汽车超载作用,通过恒电流加速锈蚀试验模拟氯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退化,采用CFRP对存在初始损伤的桥梁构件进行了加固,并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BOTDA)监测了构件内部应变,对比分析了加固前后的挠度、裂缝及应变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初始损伤对碳纤维加固效果影响不同,引起较大残余变形的超载损伤对加固后桥梁构件的协同工作能力有明显的降低影响.构件内布设传感光纤在超载状况和钢筋锈蚀情况下均可保证稳定、可靠的性能监测,可用于智能桥梁的设计实施和既有桥梁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5.
南浦大桥形变GPS动态监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14台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对上海南浦大桥实施连续4 d形变监测,结合南浦大桥GPS监测试验,建立桥梁坐标系统(BCS)并进行相应的坐标转换,对数据精度及桥梁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证实了GPS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大中型桥梁的监测,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监测工具具有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组件技术的税源监控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汝清  詹新武 《江西科学》2008,26(3):455-458
针对税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税源监控信息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组成和结构。以VB及Mapobject控件相结合,开发了实用的税源监控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改进现行税务工作的管理状况,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高架桥施工过程中,为保证作为高架桥施工支架基础或部分基础的既有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必须采用一定的监测技术对既有桥梁进行监控。介绍了既有桥梁安全性监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内容,以及监测报警指标拟订的基本方法。针对一个实际工程,进行了监测目的的确定、测点的优化布置、监测仪器的选择、数据采集时机和频率的选择,以及报警指标的拟订,给出了实际监测的基本过程与结果。通过监测,说明对既有桥梁进行监控是保证既有桥梁安全性和使用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竞争情报系统作为竞争情报必备环节,在竞争情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竞争情报绩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ECIS绩效的因素以及ECIS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使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接着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ECIS绩效评价模型.最后针对某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结果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有限测点的悬索桥位移场获取与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对桥梁进行位移监测与安全评估,提出了基于有限点监测的桥梁位移获取技术和桥梁安全评估技术。首先通过实际的监测方案对有限点进行监测,反算荷载加载到有限元模型,实现全桥的实时有限元分析。接着将位移实测值经过处理后作为"实测值",分析得到各个截面位移所对应的"包络区间",最后将位移指标的包络区间是否能包络其对应的实测值作为评估的判断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将六个监测点信息都用于反算,得到的监测点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两者差值在5%以内,后续可采用临时监测信息来检验反算荷载的准确性;该大桥最大容许挠度为L/300=380×1 000/300=1 266.7 mm。从提取的历史数据中最大挠度为:1 029.3 mm,在容许挠度范围内,由此可见大桥运营状况良好。采用基于有限点监测的桥梁位移获取技术和桥梁安全评估技术,可以实现对桥梁进行位移监测和安全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王东威 《河南科学》2012,30(7):946-948
归纳了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常见病害特征,并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完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理论、桥梁健康监控、施工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