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译者,作为一名阐释者,应当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是从原文到译文这一过程的能动因素,然而在翻译理论界译者却长期遭到忽视。近年来,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译界的认识。本文拟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武会芳 《黑河科技》2003,(4):131-132
翻译本身是译者对原文的再创造过程,受译者对原文语言社会背景,作者及其创造目的了解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本身所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目标读者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将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翻译过程出发来分析翻译作品的历时性。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接受理论观照文学翻译过程,发现无论在理解还是转换阶段,译者的主观创造都不可避免,从而指出以原文为依归的单一翻译标准是不现实的,文学翻译标准必然是多元性的.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于"翻译能力"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在包括原文理解、双语转换、译文输出的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验证信息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改进翻译课程的设置,提高信息时代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符合现代语言服务市场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把握原文言语的语体标记和修辞标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从而实现译文风格和原文风格的等值。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信息转换 ,是指把原文中关于事件、状态、过程、物体、个人、地方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用目的语表达出来。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 ,方能把原文的信息适切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文化差异入手 ,探讨中英互译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源头 ,据此调整更换语言内容 ,达到成功沟通。  相似文献   

10.
《沁园春·雪》英译文的关联翻译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恒元先生翻译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英译文在文化缺省的处理、美学情感的传递和深远意境的再现三个方面体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某些特点.译者使用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文化缺省问题,较好地把握了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美学情感的传递方面,译者基本反映了原文的风格和比喻的诗歌效果;在叠字、联绵词、数量词、颜色词和领字等翻译方面,译者比较准确地理解了原文的浪漫描写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邓娟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6-107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等主观因素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已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张婷婷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6):41-42,60
误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误译有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之分。无意误译主要归因于译者的双语能力,以及对双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的掌握情况,它不涉及译者的主观故意或翻译的目的。有意误译是译者出于某种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为传达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故意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行为。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有意误译,旨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探讨有意误译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詹璐 《科技信息》2013,(35):156-157
变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它围绕一个关键词"变通"而展开。变译是由黄忠廉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还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而译者是变通和变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实用文体而言,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与心态,必要情况下译者应对原文进行变译,甚至是浓缩或改动原文的内容,来完成传播信息的目的。而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中的某些翻译方法以及"变译"原则,对实用文体里信息传递的翻译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译者的主体性在运用变译的整个过程也要得到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5.
英汉翻译过程中最让译者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词义的分析与处理。作为传递文章信息的基本元素,词汇促使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必须反复推敲单词与单词之间所包括的作者意图,否则,"假朋友"的现象就会误导读者并产生歧义。理解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而词义分析又是理解原文的开端,所以本文尝试从词义准确把握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  相似文献   

16.
英汉翻译过程中最让译者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词义的分析与处理.作为传递文章信息的基本元素,词汇促使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必须反复推敲单词与单词之间所包括的作者意图,否则,"假朋友"的现象就会误导读者并产生歧义.理解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而词义分析又是理解原文的开端,所以本文尝试从词义准确把握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文学翻译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翻译中进行再创造 ,必须从语言学和翻译的关系切入 ,才能使文学翻译在深入剖析原文的基础上对原作的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并充分发挥译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终使译作超越原作。  相似文献   

18.
从翻译场域视角看,翻译文本建构是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双重影响制约下的产物。蓝诗玲翻译的鲁迅小说,凸显了翻译文本建构的社会性与译者主体性。蓝诗玲在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选取上遵循目标语翻译规范,采取"忠实性再创造"翻译方法,维护并巩固现有的文学场域力量格局,增加自身文化资本,在场域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社会化过程中内化而成的译者惯习使她在语词与句式处理层面上偏离主流规范,以直译或异化法传递中国文学特质与文化特征,凸显中国文学经典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王长羽 《科技信息》2012,(34):491-492
语境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但能使译者准确理解源语言材料的意思,还可以帮助译者重组译文的语言和结构。本文分别讨论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三类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希望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减少对原文的误读.以便尽可能确切地翻译好原文。  相似文献   

20.
徐兰兰 《科技信息》2010,(31):198-201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本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译者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姚乃强《红字》译本的风格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层面的传达。通过分析发现译本的风格与原文风格基本和谐一致,于是原文的风格得以在译文中重塑。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