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及"根本落脚点”的新视角,来阐述"三个代表”体现党的先进性及其广泛代表性,并以此为切入点,揭示和阐明"三个代表”思想与改进和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的内在联系及其必然体现.这种视角和探析都颇有新意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第一人 "的赛珍珠的英译本<水浒传>向西方宣传了中国文化,这已被中国和世界所肯定,她本人也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译者对"吃"字翻译的角度探讨她对原作语意、语境及典故的把握程度,尽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她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一名翻译者的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读者和译者学习的.  相似文献   

3.
"克隆"的意义流变与外来词的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克隆"一词为例,通过分析梳理其在词义、用法(词性)、使用范围上的流变,试对外来词的汉化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格鲁贝强调人的身体的重要性、主张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性,他不仅把"人的身体"理论化,同时也强调"身体的个人性",他把"客观上的健康与技巧"当作不可缺少的教育课题.格鲁贝把"我"作为世界的存在来把握,在"实体"(客观世界)和"身体"对比的过程中,把身体作为"关系"提出来,即"我"(精神世界)和"实体"(客观世界)通过"身体"进行交流物体验,从而形成了"体育身体性"这一概念.通过对"身体性理论"的认识旨在克服体育教学中主客观的分离,指出体育教育中必须做到身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田德蓓教授<<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述评>一文中"翻译不是解码的过程"以及将"解码"和"交际"截然对立等观点提出质疑,笔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所谓"码",即代码,是符号能指和所指结合的规则,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2、解码即是释义,是语际转换以及意义产生的先决条件;3、解码与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对势不两立的概念.翻译过程中的解码是多层次的,除了语言层次上的解码外,还有文化、风格等层次上的解码.  相似文献   

6.
以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设计定向班"为例,分析了"订单教育"的特点及在高职教育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泰山学院学报》2001,23(1):67-70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称指示中第二人称代词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原文采用第二人称与其他人称代词混用的写作手法,一般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译文中的处理方式必将影响语篇的连贯.在详细分析了一个此类译例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尽量在中译文中省略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无主句.其次,探讨了合作及礼貌原则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且进一步指出,译者面对的会话含义可能不象语言学中所论述的(只违反一条合作原则的准则等)那么单一和明确.最后,提出"言外之力",往往要"显化"翻译.  相似文献   

8.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故事与故事讲述者的和人物的视角结合在一起,故事并不由纯粹的"事实"组织而成,对象世界的描述充满了视角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仔细考察视角主体附加在"事实"上的主观价值,可以看到这些不同价值如何构成叙述的"复调",还可以得出与常规阅读不同的另外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9.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7):11-15
从美国文学情结"美国梦”的角度,通过威利·洛曼“美国梦”的幻灭,对儿子希望的破灭、他的自杀悲剧对家庭造成的悲剧影响的精神分析及剧本的结构分析,说明了他的自杀悲剧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为"美国梦”唱出了一曲深沉的悲歌.  相似文献   

10.
三国魏晋南北朝既是分裂动荡黑暗的时代,也是精神自由解放的时代.对人性、个性及人的价值追求--"人格审美",已成为时代潮流.于是,久违了的、由屈原创造的君子形象(兰蕙),自然地被赋予了新的"品格"人物品藻--以"美"自赏或(钅监)人.此时的君子(兰蕙),大抵已非屈原时代的安邦定国者,亦非汉末下层落魄文人,而是具独特个性又极富才情的士人阶层精英--"俊杰"(俊士、俊才、俊良、俊彦、俊秀).即便承<招魂>而以"兰蕙"写景,亦是"自我"的反映.若论此时"兰蕙"被赋予的新意,则是越八百年上承屈骚善与美的传统,又凸现"欣赏人格个性之美"的时代特色.相关史料及文学史上名家诗文,提供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1.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公众对案件的"满意度"与"司法公正"的内涵本身存在的原理性冲突,当事人对事件结果公正的不同理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案件的认识和评价。一旦舆情被某种因素引导,社会舆论就容易发展趋向于一种或几种极端的论调,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其中非理性的部分社会舆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可能引发"满意"与司法公正的较量。"河北王朝案"就是发生在审判质量管理背景下舆情与司法的一次激烈冲突。因此,应弱化以"满意度"作为案件质量评估的指标,从而回归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花腔>的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花腔>的出众之处不完全在于文本作者得意、论者激赏的"先锋性"的两套叙事话语体系的设置,更在于通过调用"真"的创世与毁灭的叙事智慧对历史话语权的质疑和对"红色"知识分子荒谬人生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9.
自然环境为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活动舞台,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探求文化特质地理分布的简单原因,在于环境决定论的解释模式是基于世界性探险而搜集到的大量有关人类差异材料进行分类和解释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文章从早期理论学者开始进行追述和回顾,认为:如果将强调或者突出“气候的作用”的学者归为“环境决定论者”,这种扩大“气候”外延的论说方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