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内陆干旱区的三大盆地之一,这里不仅资源丰富,是重要的资源宝库。而且是进出西藏、新疆的重要门户。地缘政治地位亦十分重要^[10][11].盆地内社会、政治、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青海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所处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已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项目“柴达木盆地东部土地沙漠化遥感与GIS综合研究”的部分成果为基础,详述了“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以Arclnfo和ArcView为开发平台。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依据,应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模块设计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建立了信息数据库,使用Avenue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并利用Visual Basic进行了界面开发及模块实现.该系统具有资源环境信息查询、空间分析、统计制图和打印输出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及生态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十分突出,特别是其荒漠化程度加剧,这已经对整个盆地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就该盆地的生态现状与保护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王鹤 《科技信息》2008,(13):319-319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并且逐渐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该理论要求人们在对特定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特定区域社会、经济、人口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生态系统具有内陆高原干旱的性质,本文分析了组成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的特征及破坏生态平衡的各种人为因素,重点提出了一些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构造运动与盆地演化、成盐成矿规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含盐地层测年数据进行总结,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活动和构造运动进行对比,认为柴达木盆地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阶段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和干盐湖中通常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及末次冰期的石盐层,某些盐湖中还有希夏邦玛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赣冰期的石盐层;迄今为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中仅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冰期环境下的干冷气候及冰川扩张,造成盐湖补给水源的减少,有利于盐类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模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物流产业体系的发展为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支撑,是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指出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重点对宁东煤炭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社会带来的影响因素和社会效益贡献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宁东煤炭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了宁东煤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和资源、经济与环境子系统的关系,提出了实现宁东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总结出宁东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应是矿区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保持矿区经济得到延续和发展,通过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建立宁东生态工业园区,最终使矿区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9.
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本质、基本原则及特点.阐明在我国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必要性;循环经济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现方式;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重点论述了在我国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要建立资源环境价格核算体系;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强化循环经济的立法执法工作;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园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措施,在多个层次上实现物质的循环。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风成地貌类型与晚全新世古风况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遥感图像的风成地貌形态和高分辨率古季风指标, 恢复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的古风况, 揭示青藏高原抬升时期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盛行西北风, 同时有少量西风和北风, 主要由亚洲冬季风控制, 夏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甚微。盆地东部沙丘和雅丹地貌记录了末次盛冰期西风环流的风向, 中西部地区的风成地貌指示晚全新世以来盆地发育西北向的亚洲冬季风。青藏高原的抬升阻挡西风环流进入柴达木盆地, 并加强亚洲冬季风, 造成盆地内古风向的改变, 大气环流模式的转变发生在4000 aBP左右, 此时是柴达木盆地气候从暖湿转向冷干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刺激了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诱发了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这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和严重障碍.以营口市为例,阐述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坚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出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建议和策略,以实现营口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概念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导致了河湖水质咸化、土壤盐渍化、草场退化以及土地沙漠化的普遍发生。同时,风沙灾害、洪水灾害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概念模型,并在GIS等技术支持下,探索塔里木河流域生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柴达木盆地34份小麦样品共19个品种(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为:诺木洪农场春小麦蛋白质含量最高,平均为10.86%,德令哈地区则含量最低,平均为9.45%;不同品种中青春891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2.74%,瀚海304蛋白质含量最低,仅为8.98%,针对柴达木盆地春小麦蛋白质含量的现状,提出了该地区今后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制造业的不同影响为背景,在总结区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对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因子,利用统计软件分析约束福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借助于投入产出表与区位商等方法来选择特定产业,研究福建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关键因素的协调度,提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深入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其防治对策,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3S技术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来水量不断减少,造成了该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导致了植被衰败,风沙频繁,土地沙漠化普遍发生。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1959年、1983年19992年及1996年航空及航天遥感信息的对比分析发现,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与自然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并已影响到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要为氯化物型盐湖,在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氯副产物。平衡和消纳这些含氯副产物,对于实现盐湖产业链中的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产品出发,分析了氯元素在规划产品中的工业代谢过程,提出了氯平衡和氯化钙对盐湖的潜在污染问题是盐湖氯元素利用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转化为固体产品的固定化过程、转化为可外销有机氯产品的转移过程和氯化钙的清洁储存过程是其3种迁移转化途径。这3种途径若付诸实施,有望实现试验区氯元素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9.
当前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环境约束的难题,而陕西省志丹县作为资源型地区,在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即,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转变领导干部执政理念,树立绿色发展观;推进经济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发展成效;积极发展民生事业,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