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以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为主线,对泰安旅游发展在企业和区域层面的循环做了实践探索和分析,对社会层面的循环也提出了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2.
日本、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以来,循环经济的实践就已在世界各国展开,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已公认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还表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因而被众多发达国家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在西方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中,有两种模式比较受关注: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珠江上游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面临着观念、制度、技术等障碍,为此,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加快研究制定该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型新型工业化模式,积极开展企业绿色文化建设、加强与珠江中下游地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21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新的实践模式。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确定指标权重以及指标基准值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构建思路;给出了铝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的计算方法,得出了铝行业企业的生产系统评价指数、企业综合评价指数;构建了电解铝行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分析每个指标,为铝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为样本,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进行了方案设计,从战略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循环经济是适合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建立循环型钢铁工业生态园区是实现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模式。它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规律的一种自然和谐式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均早于发展中国家,许多发达国家将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艳 《科技信息》2012,(12):89-91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社会、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次上的一种实践模式,按照传统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理论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要使循环经济工业园得以成功地实施,应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可以大大降低循环经济的成本,使其实现产业化。十三师二道湖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为指导,把二道湖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具有区域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是各项政策措施的主要实施者。企业积极主动采用该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简要说明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念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重点针对驱动力因素,从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理论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目前符合物质高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近些年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实践取得了快速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也取得了较多成果。文章在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基本原则、运行模式几方面进行了系统评述,并重点阐述了循环经济统计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在对各种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循环经济统计评价研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策  温希波 《科技信息》2010,(21):I0014-I0014,I0035
旅游业建立和推行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本文结合泰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并在对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和支撑技术两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其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可以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去构建泰安市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泰安市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国内外环境的需要,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立法和制度体系,形成社会合力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以来,国民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业同样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既要抓住市场下沉和消费升级的发展机遇,也要应对动能转化、模式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诸多挑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文化引领、科技赋能,建设大众旅游为导向、智慧旅游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是“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浅论我国的失业保险与再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再就业与经济发展、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应着重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解决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使下岗人员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再就业工作的发展.建立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失业保险制度,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流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举措的实施和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颁布,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作为重要载体的区域创新平台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梳理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发展现状,并以中科院作为典型分析案例,简述了区域创新合作的3种组织模式,分析了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区域创新平台升级版的定义、内涵和职能,并对进一步深化区域创新合作提出战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考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现实地论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西藏。西藏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开启了步入现代文明的大门。西藏各族人民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西藏各族人民选择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进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轨道。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各族人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空前,社会事业繁荣,经济社会巨变,人民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已成为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对资源约束和经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从源头上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本文针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以来知识创新体系专项实施取得的成就.以及许多领域专家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持续实施知识创新体系专项工的建作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是中外学界持续争论的热点议题。作者对"中国模式"的含义、基本内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的同时,对各种误解和歪曲进行了辨析和澄清;指出:"中国模式"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经济建设方面,表现为形成了"四主型经济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形成了"三者统一、四层制度"的架构;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五个主体"的制度格局;在社会建设方面,形成了"三个互动、五层制度"的总体格局。"中国模式"是一个已经相对成熟,对相关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韶关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虽然卓有成效,但创新供给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约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从当前实际来看,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构建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对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创新政策体系对于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地方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地方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相对于国家创新政策的发展趋势来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描述了目前地方创新政策体系在系统性、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根本原因进行解释,最后提出加强地方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市场经济的高效率运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当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解决一些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全面理解社会保障作用,解决国家和集体(单位)包揽过多、个人自我保险意识淡漠等偏差,建立多层次、权力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