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丝裂亚菊精油进行成分分析,测定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并初步研究其抑菌机理.蒸馏法提取丝裂亚菊精油并对其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滤纸片法定性测定其抑菌活性,倍比稀释法定量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测定抗氧化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精油对测试菌种细胞壁膜的影响.GC-MS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测定4种植物精油对11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山苍子精油、南丰蜜橘精油、飞蓬精油和胜红蓟精油的MIC分别为0.062 5~0.5、0.125~1、2~4和0.062 5~0.125mL/L;山苍子精油、南丰蜜橘精油和胜红蓟精油对供试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好,飞蓬精油的抑菌活性相对较差.采用气态熏蒸法测定4种植物精油对环境常见霉菌的抑菌效果,当精油剂量为16μL/皿时,4种植物精油对环境霉菌有抑制作用,山苍子精油和南丰蜜橘精油的抑制效果较好(此2种精油在27℃下对面包霉变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通过对植物精油漱口水的配方研究,确定了配方中各成分的最佳配比,并制备出山苍子精油漱口水.用山苍子精油漱口水漱口,对口腔细菌的除菌率为39.96%,与市售漱口水的除菌率相似,在除菌方面达到了工业产品的要求.采用GC/MS技术鉴定了4种植物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种松针精油对供试菌的协同抑菌效应和机制,利用松针精油天然抑菌物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为将松针精油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黑皮油松松针精油(PTEO)、樟子松松针精油(PSEO)、红松松针精油(PKEO)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效果,通过棋盘稀释法来测定其协同效果及最佳复配比,以最佳精油复配比研究其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机理。【结果】3种精油单独作用时均表现出对3种供试菌较好的抑菌效果,部分复配后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针对不同微生物复配最佳抑菌配方为:E.coli用抑菌精油为PTEO和PSEO,浓度均为0.31 μL/mL; S. aureus用抑菌精油为PKEO和PTEO,浓度均为0.16 μL/mL; B. subtilis用抑菌精油为PKEO和PSEO,浓度分别为0.16、0.08 μL/mL。通过复配精油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机理研究发现复配精油能够破坏菌体的正常形态,破坏细胞膜的渗透性,导致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泄露,并且对细胞菌体蛋白的合成和积累有干扰作用。【结论】3种精油复配后表现出更好的抑菌作用,精油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到抑菌效果时精油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对5个环境细菌菌株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了槐定碱、槐胺碱、苦参碱、野靛碱、氧化苦参碱和苦豆草总生物碱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白色葡萄球菌 (即表皮葡萄球菌 )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结果表明 5种生物碱和苦豆草总生物碱对 5个环境细菌菌株的生长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5种生物碱对 5种环境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除了野靛碱对变形杆菌为 5× 1 0 - 3 mol/L ,其它均在 2× 1 0 - 2 ~ 5× 1 0 - 2 mol/L之间。然而苦豆草总生物碱对 5种环境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却明显较 5种生物碱的为低 ,其中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达到 5× 1 0 - 3 mol/L。结合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在植物中的含量和分布 ,讨论了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在开发防治农林细菌病害及医药产品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在植物化学生态学中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5.
首次以连香树精油作为天然抑菌剂及抑癌剂,检测连香树精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及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细胞毒性,旨在探究连香树精油在抑菌和抑癌方面的功能,为天然抗菌剂和抗癌药物的开发打下基础.采用改良琼脂稀释法测定连香树精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最低抑菌体积分数(MIC)和最小杀菌体积分数(MBC),并采用MTT法检测其对人体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连香树精油具有较好的抗菌性和抗癌性.在抗菌方面,对玉米大斑、黑曲霉以及根霉的抑菌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到97.8%、99.7%、99.4%;对禾谷镰孢菌的抑菌效果较差(最高抑制率仅为29.1%).在MIC和MBC测定实验中,同样表明连香树精油对黑曲霉的抑菌效果较好(MIC为6.25μL/m L,MBC为50μL/m L).在抑癌方面,连香树精油对SMMC-7721肝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当精油体积分数为8μL/m L时,对SMMC-7721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可以达到67.9%,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抑制率68.9%)没有显著差异,且对正常肝细胞L02的杀伤作用(抑制率18.7%)要远远低于5-氟尿嘧啶对其伤害(抑制率59%).连香树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和SMMC-7721肝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农药及医药应用中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小茴香等7种植物蒸馏提取物的抑霉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存在于水果的常见霉菌中的灰霉、黑根霉、交链孢、青霉和黑曲霉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时倍稀释法,对小茴香、柠檬草、孜然、广藿香、肉桂叶、桉树叶和鼠尾草这7种植物的蒸馏提取物有效抑菌成分(精油)进行抑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小茴香抑菌效果最好且得率高,为1.90%,对青霉、黑根霉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3.2μL/...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紫地榆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对粘性放线菌生长、产酸及粘附的影响.方法:首先测定紫地榆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对粘性放线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再以低于MIC的4个浓度配制含药的TPY液体培养基测定紫地榆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对粘性放线菌最低杀菌浓度(MBC)、产酸及粘附的影响.结果:紫地榆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对粘性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500 g/L、9.000 g/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9.000 g/L、18.000 g/L;一定浓度的紫地榆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对粘性放线菌的产酸和粘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紫地榆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天然防龋药物,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用野菊花、薄荷、藁本制备复方中药的水煎液,用药敏纸片法对其进行抑菌圈实验,并用二倍稀释法和营养琼脂扩散法测定复方中药提取液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最后通过光电比浊计数法测定菌液吸光度随时间变化所反映的生存曲线.结果表明:复方中药水煎液出现明显的抑菌圈;大肠杆菌的MIC为250 g/L,MBC为500 g/L;药液浓度大于125 g/L时,中药水煎液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4种植物精油体外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牛至、罗勒、佛手柑、紫苏4种精油,采用抑菌圈法研究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酿酒酵母的抑菌特性,并且分析了pH、光、热对精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至精油对4种菌都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罗勒精油和佛手柑精油对其中的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而紫苏精油则对酿酒酵母有很强的抑制专一性。4种植物精油的抑菌效果与培养基的pH有关。pH<5.0时,抑菌效果非常显著,培养基上无菌落生长;pH>5.0时,抑菌效果随pH值的增大而有所降低。4种精油经过热处理和紫外线照射后均不影响其抑菌效果,具有较强的光、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抑菌剂在开放组培中的使用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平板生长抑制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试验法检测了几种抑菌剂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YI-1抑菌作用具广潜性.其列微球菌、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均为62.5mg/L;对棕曲霉、黑青霉菌丝生长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5.625、7.8125mg/L;对棕曲霉、黑青霉孢子萌发最低抑菌浓度均为3.90625、62.5mg/L的YI-1对马铃薯试管苗生根、分化及生长无抑制作用,且在开放组培中未发生污染,可用作开放性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抑菌剂.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少精油作为抗菌剂的实际使用量,研究了对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蔬菜腐败菌)的群体感应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的精油成分组合。基于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分级抑菌浓度,从9种精油成分中筛选出与己醛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的4个精油成分组合,利用紫色杆菌CV026和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筛选其中对二者群体感应具有协同抑制效应的精油成分组合,进一步利用能够判别两种物质是否具有协同作用的金氏公式验证,发现己醛只有与香叶醇组合才具有较好的群体感应协同抑制效果,而且有效浓度仅为己醛和香叶醇单体最小抑菌浓度的1/8和1/16。该组合对紫色杆菌CV026和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群体感应相关指标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群体感应指标中的产紫色菌素、游泳运动、群集运动、产胞外多糖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2.91%、58.19%、51.49%、65.03%和69.84%。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到己醛联合香叶醇对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协同抑制腐败菌群体感应作用的己醛与香叶醇组合,可以在降低精油成分实际使用量的同时,有效抑制腐败菌的腐败特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首次对纳米In2O3,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纳米In2O3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04ms/mL;对大肠杆菌的MBC为0.3mg/mL.时间动力学研究表明,纳米In2O3,与大肠杆菌作用30min后杀菌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3.
Both essential oils of fresh and air-dried Asarum caulescene (Maxim.) were analyzed by GC-MS in three different polarities. The resuits show that thirty-four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oils, and main compounds of both oils were β-pinene (7. 63% vs. 20. 77%), 2 carene (8.94% vs. 7.99%), β-phellandrene (7.80% vs. 14.39%), 1,8-cineole (8. 91% vs. 13. 29%) and germacrone (46. 64% vs. 6.64%), however, the content of monoterpene hydrocarhons(30.29% vs. 52. 30%) and oxygenated sesquiterpenes(47.69% vs. 10.65%) of both oils was different.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oil was evaluated against 3 fungi and 11 hacteria including 7 clinical isolated strain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oils presented a broa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and compared with the essential oil from fresh herb, the extracted oil from dried herb had hetter antimicrohial activity, it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cmi) values of dried herh were 0. 16-2. 5 g/L and lowest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cmb ) value was 0.31 g/L.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单方及复方中草药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noii)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乌梅(Prun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和五倍子(Galla chinensis)等82种单方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好的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并选择更敏感的中药进行复方作用评价. 结果显示:36种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其中乌梅、苏木、五倍子、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和艾叶(Artemisia argyi)对维氏气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圈直径介于15~25 mm,MIC < 125 mg/mL,且MBC < 500 mg/mL. 复方中草药中,乌梅+丁香、乌梅+五倍子对维氏气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好,抑菌圈直径>19 mm,MIC为15.6 mg/mL,MBC介于31.25~62.5 mg/mL,但联合抑菌指数分析显示它们呈现无关作用. 该研究表明:单方中草药乌梅、苏木有利于体外抑制和消除花鲈源维氏气单胞菌,为水产中草药物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侧蒿全草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中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测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侧蒿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其对5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侧蒿挥发油共鉴定出37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76.93%,其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桉树脑、樟脑、龙脑、萜品烯-4-醇、大根香叶烯D等.侧蒿挥发油对DPPH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效果弱于维生素C(Vc);侧蒿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 mg/mL、8.0 mg/mL、2.0 mg/mL.  相似文献   

16.
苦楝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苦楝的有效成分;琼脂稀释法测得苦楝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0mg/mL,7.5mg/mL,7.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0mg/mL,15mg/mL,15mg/mL;用抑菌圈和抑菌百分率分别对不同浓度的苦楝对受试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苦楝是一种理想的抑菌剂。  相似文献   

17.
花椒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和抗菌实验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花椒(Zanthaxylum Bungearum Maxim)挥发油的抗菌作用.超临界CO2萃取法(CO2-SFE)和乙醇回流法提取花椒挥发油及硅胶柱分离乙醇回流法所得挥发油,适当处理后共得到8个样品,用滤纸片和试管法分别测定其抗菌活性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试验中8个样品分别对8种受试菌种有不同的抑制作用.说明花椒挥发油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挥发油中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主要对真菌起抑制作用,而极性相对较大的样品主要对细菌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艾草(Artemisia argyi)水煎液的抑菌抗炎作用。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牛津杯法测定艾草水煎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抑菌直径;用乙酸致小白鼠毛细血管通透试验、二甲苯致小白鼠耳肿胀试验及小白鼠棉球肉芽肿增生试验测定艾草抗炎效果。结果表明艾草具有一定的抑菌抗炎作用,艾草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125和0.25 g/mL;艾草水煎液(1.0 g/L)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6.622 mm,为高度敏感。艾草高、中、低浓度组对小白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抑制率分别是29.107%、27.143%和16.607%;艾草高、中、低浓度组对小白鼠耳肿胀抑制率分别是25.045%、21.779%和5.082%;艾草高、中、低浓度组对小白鼠肉芽肿增生抑制率分别是19.990%、9.101%和2.611%。这表明艾草具有一定的抑菌抗炎作用,且抑菌抗炎作用在有限范围内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日本鳗鲡肝肾病原菌及其防治中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肝脏和肾脏分离到优势菌并命名为AJL0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引起日本鳗鲡肝肾病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为2.6×103 cfu/g;通过菌体、菌落形态特征、GYZ-15EV鉴定系统和16S rDNA同源性等综合鉴定分析,确认AJL01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黄芩提取物对脓肿分枝杆菌浮游细菌及生物膜的影响,本研究以脓肿分枝杆菌标准菌株ATCC 19977以及临床分离株作为受试菌,采用Alarmar-Blue液体药敏法测定黄芩提取物对脓肿分枝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平板涂布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黄芩提取物对脓肿分枝杆菌生物膜形成量及形态结构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了RT-qPCR探究黄芩提取物对分枝菌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提取物对脓肿分枝杆菌标准菌株ATCC 19977以及8株临床分离株的MIC90为50~100 mg/mL,MBC为50~200 mg/mL;黄芩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脓肿分枝杆菌生物膜形成量(P<0.05),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并且显著降低分枝菌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P<0.01).本研究表明黄芩提取物能够抑制脓肿分枝杆菌的生长以及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