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等离子体处理对非织造布表面润湿性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用等离子体处理非织造布的方法来提高其表面润湿性。电晕放电和低压辉光放电都对丙纶非织造布表面的润湿性有改善,低压辉光放电不涤纶非织造布表面的润湿性有改善。电晕放电处理非织造布的表面改性效果及改善维持时间都不如低压辉光放电。用等离子体处理非织造布来改善其表面润湿性的效果不能维持很长时间。等离子体处理可减小丙纶、涤纶非织造布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从而提高其表面的再润湿性。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压裂液中表面活性剂对煤层气压裂过程的影响,利用煤岩样品针对阳离子、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开展膨胀性、润湿性、吸附性能、表面张力、煤岩伤害和煤层气吸附解吸附物理模拟实验。将不同表面活性剂和复配体系的煤岩膨胀高度、接触角、煤粉中吸附形态和吸附量、措施前后表面张力和煤岩渗透率、吸附和解吸附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优选表面活性剂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水和表面活性剂溶液对所选煤岩膨胀性影响不大;阳离子可以增加憎水性,非离子保持煤岩水润湿性,阴离子会增加煤岩水润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利于扩大煤岩孔隙进而提高煤层气的解吸附作用;双子表面活性剂(GM)为点状吸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为平铺吸附,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为连体状吸附;双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GMOP-4)复配体系措施前后表面张力较低,大幅度降低了GM 的吸附量且对煤层气解吸附过程具有促进作用;GMOP-4 复配体系实现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煤层气压裂措施中低成本、高性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国产露头砂岩岩心,研究水湿条件下盐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自发渗吸规律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对比盐水渗吸、表面活性剂溶液渗吸和先盐水渗吸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渗吸情况.结果表明:在岩心渗透率范围内,各种溶液渗吸的最终采收率为盐水(0.32~0.50)w_(OOIP)(w_(OOIP)为原始含油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0.38~0.50)w_(OOIP),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0.44~0.55)w_(OOIP),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0.38~0.44)w_(OOIP);同一类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具有特定结构时渗吸效果才达到最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渗吸效果一般好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盐水渗吸后再进行表面活性剂渗吸,可提高采收率(0.02~0.04)w_(OOIP).  相似文献   

4.
选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对涤纶、丙纶非织造布进行了处理,发现表面活性剂在非织造布表面的吸附主要是在纤维交叉处,且以垂直纤维表面定向排列的形式吸附.从毛细管上升法求得的阳、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各不相同.1227的吸附等温线出现最大值;LAS和OII-10的吸附等温线分别近似于Brunauer的第五种和第四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吸附需经历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对于同种吸附质和吸附剂,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是恒定的,与起始浓度无关.经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处理的非织造布表面比电阻比吸附前显著降低,这也证明了表面活性剂确实在其表面发生了吸附并改变了它的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5.
微乳汽油的形成原理和配制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讨论了单一表面活性剂( 正、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混合表面活性剂( 负与非、正与非、正与负离子表面活性剂) 、助溶剂( 中碳醇、胺、醚) 等对油水微乳状液的形成和相行为的影响. 探讨了从表面活性剂效率、微乳状液稳定温度、表面活性剂的分解燃烧等角度选择理想的表面活性剂、助溶剂等以形成掺水汽油微乳状液的具体方法. 提出了微乳汽油浓缩的思路, 使掺水汽油微乳过程简单实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采用我们自己开发设计的无纸记录仪器,从铈离子催化的经典B-Z振荡反应出发,探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即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对其振荡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其在该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时,都会对振荡反应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和趋势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子表面活性剂是由间隔基团通过化学键联接两个疏水基团和两个亲水基团的离子头基构成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与传统的单基表面活性剂相比,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或者水油之间界面张力的性能更强、更好的水溶性等优点。国内外有许多关于阴离子和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的报道,但关于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还较少。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醇醚、酚醚型,另一类是糖类衍生物。本文分别从联接基团加入法、极性头基加入法、疏水链基加入法等合成方法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及性能进行了概述。其中,联接基团加入法是在两个现成的两亲分子之间插入一个联接基团,将这两个两亲分子联接起来。极性头基加入法则是联接基团先连接两条疏水链,再把两个极性头基加上去,一般是环氧乙烷或者是环氧丙烷加入的方法。疏水链基加入法所采用的原料化合物中含有联接基,并且已经和两个极性基团联接在一起,只是缺了两条碳氢疏水链。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对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化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8.
用四乙烯五胺、环氧氯丙烷、硬脂酸制备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其水溶液的电导率,表明它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上存在差异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单分子胶团;它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润湿反转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针对润湿反转作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一种测定润湿角的方法——双滴双晶法(DDDC).对比了近几年国外常用的几种润湿反转剂.研究表明:阳离子、阴离子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效作用浓度以及作用机理上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各种试验结果,认为含有聚氧乙烯(丙烯)基的阴离子或是非离子活性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最后通过分析固体表面润湿反转导致的油珠剥离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力学变化规律,发现润湿反转作用主要受到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而油水界面张力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烯醇(PVA)、吐温- 80(Tween-80)为代表,考察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3种表面活性剂对二茂铁非均相Fenton体系中亚甲基蓝(MB)的去除率、羟基自由基(·OH)表观生成率的影响及其自身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反应完成时,无表面活性剂添加的空白组中,MB的剩余率为0.6%,·OH的表观生成率为83.4%.混合体系中的SDBS会降低·OH的表观生成速率且对MB的去除速率有较大的影响;PVA可加速MB的去除,提高·OH的表观生成率;Tween-80会降低·OH的表观生成速率,但反应结束后,混合体系中3种表面活性剂均有残留,不能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11.
木素生物降解酶活力的表面活性剂头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分光光度技术研究了木素生物降解关键酶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催化氧化木素模型化合物藜芦醇(VA)、2,6-二甲氧基苯酚(DMP)和丁香醛连氮的活力.表面活性剂选择了非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曲拉通-100(T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AOT)、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结果表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对MnP和LiP有激活作用,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两种酶均有抑制作用,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抑制作用远大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此外,就MnP而言,表面活性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大小还与底物性质有关.TX-100对高疏水性底物丁香醛连氮的激活作用要比低疏水性底物DMP大.  相似文献   

12.
表面活性剂在化学抑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表面活性剂在化学抑尘剂中的作用机理、主要应用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抑尘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亣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高分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其良好的润湿、渗透、乳化等功能被广泛应用;在材料的选用上,表面活性剂逐渐由最初的阴离子型向非离子型和高分子型转化.但许多表面活性剂存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分解去除,且成本高、润湿保水等性能差等缺点.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油醇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混合体系溶致液晶的相图及层状液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极性基较小时,其相行为类似于脂肪醇,易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共同形成层状液晶。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极性基较大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形成六角液晶。在混合体系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更强一些,表现为相图中形成的液晶区域较大。当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确定时,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复配比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复配可形成液晶的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14.
柔软剂可以改变染色织物的色光和牢度.棉织物先经非离子净洗剂煮练,然后用4种不同结构的硫化染料染色,染色后织物再分别经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及有机硅类柔软剂整理.结果表明:非离子型及有机硅类柔软剂改变所有染色样品的亮度L^*.除了黄色样品的各项颜色参数有所增加外,阴离子、阳离子型和其他样品改变较少.K/S值的加权函数以在经有机硅类柔软剂整理后有大幅度增加.水洗牢度方面,蓝色样品有所减少。其他样品没有改变,所有样品的耐光牢度经柔软处理后均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国内、外非纺织物加工技术的发展及产品的逐渐开发的大量资料,用技术特性发展曲线,明了地表示出无纺织物的加工过程和产品品种可能发展的趋势。从而论述了我国目前应发展的品种和采用的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阳离子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混合体系在固—液界面吸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two types of high loft nonwoven fabric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laboratory apparatus made by ourselves with different binders (polyamide and polyethylene powder) and varying binder contents (10%, 20%, 30% and 40%). The tensile and 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these nonwoven fabrics were tested. It was found that one can reduce powder binder content to increase loft and softness of nonwoven fabrics, but it has to sacrifice its tensile strength. Adhesion force between binder and single fibre was also explored.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adhesion forc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binder and fibre depends on the fibre variety, the fibre surface morphology, heating temperature and heating time etc..  相似文献   

18.
聚乙烯醇复合凝胶的强度与界面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物理交联聚乙烯醇(PVA)水凝胶的强度,制备了PVA无纺布复合水凝胶. 当基体凝胶PVA质量分数为10%、无纺布体积分数为15%时,复合水凝胶的拉伸强度为5.90MPa;随着基体凝胶PVA质量分数和无纺布体积分数的提高,复合凝胶的强度提高;当基体凝胶PVA质量分数为15%、无纺布体积分数为25%时,复合水凝胶的拉伸强度为10.90MPa. 利用A系数研究了不同PVA质量分数以及无纺布体积分数的复合水凝胶中基体与无纺布的界面作用,在无纺布体积分数相同时,界面强度随PVA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增大;在基体凝胶PVA质量分数相同时,无纺布体积分数较低的复合凝胶的界面强度较大. 复合水凝胶的结晶度低于纯水凝胶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微波检测技术对非织造布的组分配比进行了测试研究。非织造布由不同配比的双组分(ES)纤维和蚕丝下脚料经混和,开松,梳理成网,并加热,熔融粘合而成。测试结果表明:微波谐振腔传感器检测电流示值与非织造布的配比关系曲线呈指数方程形式,指数值与组分配比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同时,检测电流示值与非织造布强力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20.
The design guideline for the air suction drawing system with auxiliary air was analyzed, a spunbonding nonwoven system named PADHL1 - 3200 was designed and polypropylene (PP) spunbonded nonwoven fabrics with excellent properties were achieved after many trial ru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ction air velocity (VA) was calcula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VA on the bonding strengh of PP nonwoven fabrics was Studied as well. It was found that VA is 1.5 - 2.5 times of the spinning veloc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VA, PP fibers become finer and the bonding strength of PP nonwoven fabrics increases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