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关于"意志是否自由",洛克在《人类理解论》前后五个版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由此便引起了学界关于洛克"意志自由"思想的广泛争议。尽管洛克承认意志具有暂停能力因而是自由的,但他并未给出详细解释。本文从洛克自由、意志的概念入手分析"意志自由"问题,并试图从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施动者"和"一阶欲望与二阶动机的关系"等角度对洛克"意志何以自由"的问题给出一种解释,以期贯通洛克"意志自由"问题的内核,即自由的双向选择性。正是由于"意志自由",自然法才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2.
第十个警察     
一大早,交警洛克刚刚值完晚班,正准备开车回家睡觉,忽然从垃圾箱后面跑出个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您能帮我找到家吗?”洛克让女孩上车,然后一边慢慢开车,一边询问女孩家的电话及父母的姓名。“我家昨天才搬到这里,还没安电话,我爸爸叫凯特,妈妈叫凯莉,他们都很爱我。”女孩边摆弄着手里的布娃娃边说。洛克只好带着她在街上转悠。突然,女孩问道:“您爱您的爸爸、妈妈吗?”听了孩子的话,洛克脸上有些不自然。因为他父亲是个吝啬鬼,母亲整天就会唠叨个没完,所以,他一直都不太想回那个家。女孩似乎看出了洛克的不快,眨着无邪的眼睛说:“为什么会…  相似文献   

3.
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赖以建立的前提是虚拟的,其内容也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存在诸多不合;卢梭和康德的理论由于承认社会公意在财产权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能够较好地解释知识产权领域内许多用洛克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并对当代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黑格尔的自由意志论由于不考虑劳动和社会公意在知识产权取得过程中的意义,因而不能作为说明知识产权正当性的合适依据。  相似文献   

4.
理解的可传递问题——理解是否可通过证言传递,是当代理解论的重要问题。扎格泽博斯基等反对者主张,理解无法通过证言传递,因为理解是一种能力,且理解的传递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格林等支持者认为,能力能够通过证言传递,且当听者具备理解所需的背景能力和背景知识时,理解的传递不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两个维度的现有研究都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错误地把理解的可传递问题视为“是-否”的定性问题,而不是与主体认识程度相关的量化问题。认知程度主义采用了量化立场与方法,认为理解是有程度之分的,并借助最大理解概念来量化理解度。从理解度视角上看,所有理解都能通过证言传递,只是存在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5.
正你还沉浸在机器人更新换代的技术原理和与生俱来的伦理悖论中摸不准方向吗?那就快醒醒吧,新一代"性机器人"将在可预见的日子里横空出世。人工智能科学家道格拉斯·海因斯(Douglas ines)在不久前宣称,他发明了世界上首个"性机器人"洛克茜  相似文献   

6.
夏威夷群岛广泛分布着具有特别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檀香属(Santalum)植物,但其分类学问题在20世纪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自学成才的博物学家洛克(Joseph F.Rock)对夏威夷檀香属进行了细致描述和分类,纠正了以前植物学家对弗氏檀香的误解,从此这个属的分类工作走上正途.檀香属分类史案例有助于人们从一个新角度更立体地理解洛克.洛克对檀香属植物的研究成果,被斯台莫曼(R.L.Stemmermann)的工作和魏格纳(W.L.Wagner)等人的《夏威夷开花植物手册》吸收和完善,而最近哈尔堡(D.T.Harbaugh)等人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工作又对全球檀香属的分类与演化给出了全新的结果.洛克的工作并没有完全过时,即使新近发表的分子水平研究成果中也包含着洛克的田野工作.洛克对檀香属植物的描述还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环境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的价值问题,特别要阐明为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这个宣称本身,会产生所谓"价值的难题"。到底价值难题是个真问题,还是个伪问题?探讨知识的价值问题,如何为当代知识论的发展带来实质的贡献?(价值)问题的来源、问题的诊断、与问题的贡献,将构成本文的三个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中,科学权威与民主理念都深入人心,然而公共领域中的新兴科技问题引发的各种争议造成了科学与民主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由于人类长期认知实践所形成的公共知识系统在当代不能满足民主理想的要求所造成的。公共知识系统是一个社会的信息共享体,包括了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文学、音乐等等,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成为其最突出的组成部分。公共知识系统中知识的公共存储包含了研究、提交、认证和传递四个阶段,一个促进民主理想的公共知识系统的理想形式应通过知识的分配正义为每个个体平等的提供他们追求个人"生活计划"所需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默顿的科学规范结构建立在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制度性目标的传统理解上。随着新科学观和新知识观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的类型也得到极大扩展,地方知识和隐性知识等应运而生,导致当代科学的制度性目标也发生了飞跃:从默顿的单一认知目标变迁为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多重目标。当代科学的制度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代科学主体的价值观,并进而决定了当代科学主体应遵循的科学规范;从而导致当代科学规范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兴起,促使了网络知识生产方式的诞生。网络知识生产方式从多个维度表征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样态:网络知识生产表征了当代社会人们对理性崇拜的弱化和对感性和自我感觉的注重;表征了当代人们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性压制的抗拒和自我表达的兴起;表征了传统知识精英和权威的去魅和民众知识权力的增魅;表征了知识分子由传统的"立法者"向"阐释者"的角色嬗变。网络知识生产方式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由现代社会趋向后现代社会运动的必然因应和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1.
在本文第一部分,我回顾了知识论的德性理论方法的主要成就,尤其是针对解释知识的价值而言。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是认知者的成就,而不是纯粹幸运的成功。在第二部分中,我考察了这种反对意见,它认为,这种方法无法处理证言知识,并且一般情况下无法解释社会认知依赖,或者对于他人的认知依赖这种重要现象。在第三部分中,我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以回答这些反对意见。这种新方法区分了基于感知和其他生成来源的知识生成以及基于证言的知识传递。知识生成仍然被理解为可归于认知者的德性认知主体性的真信念。这种新理论采用联合主体性概念来理解知识传递。在涉及知识传递的情况中,真信念可归于言说者与聆听者双方合作一致的德性联合主体性。第四部分回到知识价值问题。其所持有的理念是,传递知识构成了一种联合成就,也因此普遍地具有了联合成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按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视角,研究了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组织知识流管理是在组织业务活动中使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和将业务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及时地存储到组织的知识库。KMCase是一个知识流建模与管理工具,为组织提供可视化的知识流定义和管理功能,是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自洛克以来,对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心理说明一直是种重要理论,依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设想不同个体“互换身体”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对心理说明提供了支持。当代学者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nrs)对这种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身体要素必不可少。威廉斯的质疑通过反驳互换身体的例子展开,本文将对威廉斯的反驳作出回应,指出该反驳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在说明我们的存在时,身体的必要性可能并不像威廉斯认为的那样确定。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功能分化的结果,它不仅表现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并直接依据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新经济形态,而且也包含了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导致的相关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换与变迁。随着知识经济的特征与意义日益突出和明显,随着知识经济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日趋频繁,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也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转换与变动后果。  相似文献   

16.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的结果,这与经验论者洛克的观点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见闻之知"在儒家知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见闻之知"就被视为儒家知识论的重要维度之一;两宋之际,"见闻之知"被视为德性修养的必要环节;明清之时,"见闻之知"曾被视为知识的唯一形态。儒家对"见闻之知"的态度表明儒家有重视经验的认知传统,这种认知传统为儒家言说科学、接纳科学敞开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金在权(Jaegwon Kim)在其1988年的论文《自然主义认识论是什么?》中针对蒯因(W.V.O Quine)的批评使得"规范性问题"成为当代知识论中的热点,并延续至今。他认为自然主义者无法用描述性方法刻画作为传统知识论之核心的"规范性"概念,因此背离了知识论研究的宗旨。"规范性问题"成为自然主义者需要处理的难题,并扩展到当代知识论的一般性讨论之中。认知规范确定了人们的认知责任和进行知识断言的标准,而从个体心灵的认知辩护以及社会知识论出发,能够更加全面地刻画和理解认知规范的本性。  相似文献   

18.
概念内容和非概念内容是当代心灵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具有自然主义传统的大部分心灵哲学家在内容自然化研究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概念内容及其各种表现类型。而非概念内容的存在始终困扰着他们。那么,非概念内容有其哲学渊源吗?非概念内容的"非"该如何理解?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界又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19.
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是当代科学界普遍关心,而又解答不了的问题。自从达尔文的学说进化论思想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人们几乎又普遍信奉着这样一种观念,即人是由猿类逐渐进化而来的。事实真是这样吗?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当代孝古成果,可以列出的人类起源时间表是: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大多数哲学家对知识论证的反驳是不成功的,根源于他们无法割舍现象知识背后的二元论直觉。现象知识就是普通民众在比照物理知识基础上,通过直觉的臆测、猜想而对现象事实加工形成的。当代神经生物学成果表明,现象事实是大脑神经元集群的综合信息表征,是通过人类内在感官所呈现出来的。因此,人们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大脑神经活动的,可称为视角物理主义。视角物理主义反驳了知识论证,也说明了心理感受性等现象事实的实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