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等。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当时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也可以承载政治使命与科学启蒙职责。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运枚 《科技信息》2009,(10):125-126
翻译从一开始就不只是语言层面简单的双语转换,而是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实践活动。本文主要从译者选材及对译本的改写两方面研究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作用,有助于我们从文化层面更深层次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翻译这一术语得以重新改写与界定。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下,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译者从文本的择取到文本的理解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翻译动机到翻译成品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纵。因此,只有当译者在认同主流文化趋向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显彰。  相似文献   

4.
张黎 《科技信息》2012,(13):246-247
首先作者简单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译者的翻译目的,源文本的文本类型,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源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等等,最后得出结论:译者选择某种翻译策略是建立在一个或者是同时多个因素的基础上的,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郭晓斌 《科技信息》2008,(1):195-195
翻译过程中,受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字习惯以及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会对译出语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异国的文化在译入语中更好地得以再现,从而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进行英语成语翻译时,文化对译者的理解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可见,英语成语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民族特色。在翻译时,译者了解英语成语的产生和来源将有助于他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或其他的方式。其目的都在于准确进行语际的意义转换,尤其是文化意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杨金华 《科技信息》2012,(15):26-27
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之后,在西方女性主义影响下,女性主义译者介入翻译,利用译者主体性这一因素,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实现翻译实践,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尽管女性主义翻译观受到了批判和质疑,但是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李双玲 《科技信息》2009,(32):154-154,157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不仅是文字语码间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之间的文流与对抗。意识形态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从选材到翻译策略的运用无时不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本文以《安妮日记》的两个版本为例,从选材与翻译策略方面就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做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反,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从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3方面对译者的影响来看,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这些方面,以便对译文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丹 《科技信息》2013,(6):518-518,520
受到时代、传统、文化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翻译意图和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再创作,这一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对鲁迅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视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和审美取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传统角色是隐身。不过译者的隐身是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韦努蒂反传统而推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使译者在译本中“现身”。可是,中外翻译实践表明,韦氏的这种让译者现身的抵抗式翻译也不能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通过对译者在文化翻译中所扮演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来看,译者在归化和异化的中间地带的适度现身更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3.
人类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不例外。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会根据各自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运用目的论的观点,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活动,它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自我理念属于文化深层结构中的要素,是隐蔽文化的要核之一。从不同文化的自我理念差异出发,透过表面去挖掘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的深层根源,将更有助于译者从根本上认识并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跨越这种文化差异为英汉翻译带来的重重障碍,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5.
翻译症是英语学习及翻译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痼疾。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译者缺乏对原文文化的了解,受传统的应试教学影响及其对原文理解不透彻。为了克服翻译症,译者必须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修养、拓宽知识面;加强翻译实践、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等。  相似文献   

16.
从作品本身和读者接受两方面探讨翻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除了译者这一影响翻译最为活跃的因素之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因素、文化语境、意识形态以及读者接受都对翻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丽珠  赵宁 《科技资讯》2008,(33):246-247
多元系统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临文化转向,与文化理论的对话势在必行。本文以多元系统的视角研究女性主义翻译,探讨了两种理论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女性主义翻译观对译者与译文地位的重新阐释,以及女性主义译者的干涉性翻译策略对男权意识形态形式库的扩充。  相似文献   

18.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跨学科的社会活动,它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复杂的关联.针对传统翻译理论对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社会政治因素认识的不足,本文着重探讨了翻译中的政治因素,并认为政治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深刻的.在翻译活动中,政治因素不仅影响翻译策略、翻译题材的选择,而且还影响译者的选词和评判译文的标准,同时翻译反过来又服务于政治.因此,翻译研究中应该考虑政治这一语言外因素,否则翻译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从目的论的角度,认为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恰当的跨文化翻译方法,使译文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起到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