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Hg2+和Cu2+与酸性磷酸酶(APase)及量子点标记酸性磷酸酶(QD-APase)体系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相互作用后的荧光变化,计算热力学常数,检测Hg2+和Cu2+对APase及QD-APase活性等手段,研究了Hg2+和Cu2+与APase及QD-APase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Hg2+、Cu2+均能对APase及QD-APase的构象与活性产生影响,但首先是通过对APase和QD-APase的结构造成影响,进而才会对其活性产生抑制效应,且Hg2+对APase和QD-APase的构象及活性的影响与约10倍剂量的Cu2+相当.Hg2+、Cu2+与QDAPase体系发生结合反应的能力强于与APase的结合,前者的结合反应是由焓熵共同驱动,而后者的结合主要是由熵驱动.根据研究结果可以设计出荧光性能优异且具有生物活性的酶探针,在生物标记及荧光分析法检测重金属离子对酶的作用效应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几种金属离子对青霉(Penicillium amagasakiense)葡萄糖氧化酶(简称GOD,EC.1.1.3.4)活力的影响.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表明:Na+、K+、Ca2+、Pb2+、Mn2+等对酶活力基本没有影响;Al3+、Zn2+对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Ag+、Hg2+、Mg2+、Cd2+、Cu2+、Co2+等对该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Ag+、Cu2+、Hg2+对酶的抑制作用较强,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大,酶活力呈指数下降,导致酶活力下降50%的抑制浓度为0.08、10.0 和31.25 μmol/L.进一步研究了Ag+的抑制动力学,结果显示:Ag+对酶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可逆抑制,抑制常数(KI)为0.065 μmol/L.该研究对青霉葡萄糖氧化酶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添加0.01mg/L,0.08mg/L,O.64mg/L,5.12mg/L的Cu2+,Zn2+对罗氏沼虾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力和酶谱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u2+,Zn2+浓度的增加鳃中SOD酶活力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分别在O.64 mg/L Cu2+和O.08 mg/L Zn2+时SOD酶活力达到最大(73.57±O.12 U/mg和53.63±0.17 U/mg),且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4.
双金属Hg2+和Cu2+对木瓜蛋白酶活性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双金属Hg2+和Cu2+对木瓜蛋白酶活性与构象的影响.利用FT-IR、荧光发射以及紫外吸收光谱探讨Hg2+和Cu2+处理与木瓜蛋白酶二级结构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离子与木瓜蛋白酶活性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表现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的Hormesis现象.低浓度下,双金属Hg2+和Cu2+表现出协同激活效应;高浓度下,Cu2+的添加屏蔽了Hg2+的抑制作用.双金属离子浓度为10-6 mol/L Hg2+和10-8 mol/L Cu2+时,对酶的激活效应最大,其处理的木瓜蛋白酶的有序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最高,二级结构最稳定,酶与底物亲和力最强,活性最高.当双金属离子浓度为10-4 mol/L Hg2+和10-4 mol/L Cu2+时,其抑制力最强,处理的木瓜蛋白酶有序结构含量最低,二级结构破坏,活性最低.木瓜蛋白酶分子构象的有序度与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Cu2+对鲁米诺-铁氰化钾碱性体系的化学发光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Cu2+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线性范围宽等优点.测定Cu2+的检出限为8.0 10-10mol/L,线性范围为1.0 10-9~1.0 10-4mol/L,测定1.0 10-5mol/L Cu2+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n=8).  相似文献   

6.
纤维素酶降解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测定溶液的粘度和还原糖浓度 ,探讨了温度、 p H值、反应时间、底物浓度、金属离子及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纤维素酶能很容易地降解壳聚糖 ,在 2 h内壳聚糖溶液粘度下降了 93 %.其催化特点是 :最适宜温度为 3 0~ 40℃ ,最适宜 p H值为 5 .0~ 6.0 ,米氏常数 Km=9.4× 1 0 -2 g/L,金属离子 Na+ ,Fe2 +对酶活性无影响 ;而 Zn2 + ,Mg2 + ,Cu2 + ,Li+ ,K+抑制酶活性 .当酶量与底物量达到1 5 mg/g时可达到最大反应速度 ;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在 80 %~ 90 %时酶催化反应速度较快 .  相似文献   

7.
云芝漆酶理化性质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研究pH值、金属离子、温度对云芝漆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该酶底物浓度效应和Km值测定.实验结果表明:Cu2+、Co2+对漆酶有激活作用,而Ag+则有抑制作用;该酶最适pH为4.8,在pH4~4.8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为40℃,低于50℃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Km值为4.2×10-3mol/L.  相似文献   

8.
荧光素(HFin)可发射强而稳定的荧光,Cu2+能氧化HFin而导致HFin的荧光信号猝灭.Cu(Bipy) 2+(Bipy为α,α'-联吡啶)与4.0-D-Cu(4.0-D为4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分子)能催化Cu2+氧化HFin的反应,使HFin荧光信号剧烈猝灭,且Cu2+的含量与Δ F值呈线性关系.基此实验事实,建立了Cu(Bipy) 2+和4.0-D-Cu(4..0代树枝状铜配合物)催化HFin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0 ~ 28 ( pg mL-1),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Δ F = 209.5+14.39 CCu2+(pg mL-1),n = 7,相关系数r = 0.9991,检出限为1.0 ×10 -14 g mL-1.分别对0.040和28 (pg mL-1) Cu2+重复测定8次,RSD依次为3.1 %和4.2%.本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并成功用于人发与茶叶中痕量铜的测定.同时探讨了Cu(Bipy) 2+和4.0-D-Cu催化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浓度Cu2+(0,0.1,0.4,0.7 mmol·L-1)处理小球藻,通过测定其生物量、蛋白质、多糖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来反映小球藻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Cu2+的胁迫下,0~2d高浓度Cu2+促进小球藻的生长,2~6d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而高浓度抑制其生长.蛋白质含量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说明低浓度的Cu2+促进而高浓度Cu2+抑制小球藻合成蛋白质.在Cu2+胁迫下小球藻多糖明显高于对照组,但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含量依次降低.MDA含量在无Cu2+影响下,无明显的变化,在0.7 mmol·L-1时,MDA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索铜胁迫对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的毒害机制,为铜污染水体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阐明了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双穗雀稗在不同浓度Cu2+作用下新芽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重金属铜累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 mg/L Cu2+浓度处理范围内,Cu2+浓度在0~10 mg/L时对双穗雀稗抗氧化酶系统和叶绿素含量及新芽数均有促进作用;但随着Cu2+浓度的不断增大,双穗雀稗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明显下降,Cu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POD活性又稍微上升.当Cu2+浓度>10 mg/L时,双穗雀稗的新芽数和叶绿素含量减少.双穗雀稗主要通过根、茎积累Cu2+,且表现为积累量根>茎;双穗雀稗可以有效降低水体、土壤中Cu2+的含量,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植物修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在磷酸介质,95℃恒温水浴中,双子表面活性剂16—0—16和3种普通表面活性剂对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铜(Ⅱ)的增敏作用,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干扰离子对吸光度的影响等,建立了在双子表面活性剂16—0—16存在下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铜(Ⅱ)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40μg·L^-1,检出限为0.895μg/L,最大吸收波长为590nm.用该方法测出市售板蓝根中铜(Ⅱ)的含量为1.3258mg/g,加标回收率为94.79%-97.9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1%.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羧基化碳纳米管修饰碳糊电极(MWCNT/CPE),并研究了Cu(Ⅱ)-SPAPT络合物在该电极上的吸附伏安行为,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采用二阶导数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HAc-NaAc(pH=4.0)中,于-400 mV处搅拌富集一定时间,从-400~600 mV范围内以250 mV/s的扫描速度线性扫描,络合物吸附在MWCNT/CPE表面,于66 m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阳极溶出峰,其峰电流与Cu(Ⅱ)浓度在4×10-11mol/L-8×10-9mol/L和8×10-9mol/L-1×10-7mol/L范围内分两段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2.2×10-11mol/L(富集时间240 s)。同时,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应用于人发中铜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呈酸性并溶有乙醇的介质中,铜(Ⅱ)、PAN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形成稳定的多元胶束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铜(Ⅱ)浓度在2.0~60.0μ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回归方程为y=0.0059x+0.0048,相关系数r=0.9982,其摩尔吸光系数ε=2.0×104L/mol.cm。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50%。用此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铜,所得结果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相符。  相似文献   

14.
利用配体和配合物在配位反应前后紫外吸收的不同,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了柚皮素与过渡金属铜(Ⅱ)离子在乙醇溶液中的最佳反应条件,考察了碱、不同阴离子的铜盐、配位比及温度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成功合成了柚皮素-铜配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碱是影响柚皮素与铜离子配位反应活性最明显的因素.最终确定了柚皮素与铜盐配位反应的最佳条件为:碱选用无水碳酸钠,铜盐选用氯化铜,氯化铜与柚皮素的配位比为0.75∶1.0,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15.
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合成出具有规则孔道高度有序的介孔氧化硅材料SBA-15,利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分别对其进行功能化,成功引入对重金属离子有强吸附性能的巯基和氨基,使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介孔材料进行了表征。吸附实验和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巯基和氨基SBA-15对铜离子的理论吸附量分别能达到1.10mmol/g和0.74mmol/g。  相似文献   

16.
采用混合溶剂法合成了中位噻吩基取代的卟啉,液相法合成了噻吩基卟啉亚铁(T(2-Th)PFe(Ⅱ))化合物.以T(2-Th)PFe(Ⅱ)为前驱体固载到活性碳上得到T(2-Th)PFe(Ⅱ)/C催化剂.用透射电镜对催化剂表面进行观察,旋转圆盘电极探讨合成催化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研究催化剂催化氧还原性能,将最佳制备工艺下得到的T(2-Th)PFe(Ⅱ)/C催化剂与30wt%Pt/C催化剂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卟啉均匀分散在活性碳的表面.600℃活化,4wt%Fe(Ⅱ)的催化剂催化氧还原性能最佳.T(2-Th)PFe(Ⅱ)/C催化剂的催化氧还原性能接近于30wt%Pt/C催化剂.耐甲醇实验证明此类催化剂具有很好的耐甲醇性.  相似文献   

17.
实验研究发现:在pH=4.74的NaAc-HAc缓冲溶液介质中以氨三乙酸(NTA)作活化剂,Mn(Ⅱ)可以强烈地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三溴偶氮氯膦褪色的反应。通过实验确定该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测定催化动力学参数及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37.73kJ/mol,表观速率常数为k′=8.85×10-4s-1,探讨了反应机理,确立反应的速率方程()lgA0A=K?Δt?CMn(∏),由此建立一个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本方法的检测限是2.3×10-9g/mL,测定范围为2.3~10.0ng/mL。该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用于枸杞、茶叶、环境水体试样中痕量锰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乳化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乳化剂OP)胶束对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与铜(Ⅱ)显色反应增溶、增敏作用,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相体系中微量铜(Ⅱ)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pH=10的介质中,铜(Ⅱ)与DDTC及乳化剂OP形成的络合物,λmax=454 nm,摩尔吸光系数ε=1.2×104,铜含量在0~2.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用该法测得大豆中的铜平均质量浓度为0.902μg/g,加标回收率为99.50%~100.80%,RSD为0.37%(n=6),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对氯苯氧乙酸通过分子修饰得到丙酮缩对氯苯氧乙酰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新型的五配位丙酮缩对氯苯氧乙酰腙铜配合物,并用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每个配合物中铜与来自2个酰腙配体的氮原子和氧原子配位,形成了2个稳定的五元环结构,并呈现出以铜离子为顶点的四棱锥构型.配合物中μ-OH提供一个氧O(3)原子与不同配合单元的氮原子和氢原子形成弱的作用力,使得配合物呈现出1D链结构.荧光测试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较配体荧光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以丁二酮肟作为修饰剂制备化学修饰电极,用于痕量镉的伏安法测定.研究了支持电解质种类及酸度、修饰膜厚度、富集电位、富集时间、扫描速度等因素对伏安曲线的影响,获得较为优化的测试条件,在0.1mo/L HAc—NaAc缓冲溶液(pH=4.0)中,ca(Ⅱ)的浓度在2.0×10^-9moL/L-2.0×10^-6 moL/L范围内与它的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达2.0×10^-9 moL/L.该电极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在含4.0×10^-7moL/Lcd(n)试液中连续测定10次,其RSD为7.8%.本法用于环境污水样(咸宁市咸安区的西河水)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