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赵玮  金鸿  郭萍 《科技信息》2010,(32):I0189-I018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根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归纳出企业的“专业性”、“技术性”、“社会责任感”和“地域性”等几条工学结合企业选择准则。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天津召开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之精髓。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承上启下,为行业、企业一线培养并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芳  陈继娥  彭涛 《科技资讯》2009,(17):194-19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而在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结合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在工学结合实践中,高职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进行剖析,以此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继明 《科技信息》2013,(22):222-22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然而,如何积极有效地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政府、学校、企业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然而,如何积极有效地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政府、学校、企业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由学校本位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渡,面临一些问题.参考德国工学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尝试从课程开发角度对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出建议,即由校企共同制订培养大纲、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双方合作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炜  屠立 《科技信息》2008,(1):289-290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一阐述,并对高职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出建议。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虹 《科技咨询导报》2014,(31):149-150
计算机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计算机专业群将专业培养要求与相关职业标准结合。利用职业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教学计划体现工学结合,将工学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素能并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企业课堂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阶段和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数学课程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必需”为原则构建公共基础内容体系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构建应用性数学内容体系,以应用为目的构建数学实验内容体系。由此。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数学课程内容体系为:一元微积分+应用数学模块+数学实验。同时,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上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计小辈 《科技信息》2012,(32):260-260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新的形势,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文笔者摸索出了数控实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力求探索出符合我国高职发展需要的数控实训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红 《科技信息》2007,(21):232-233
本文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实践,提出了中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思路与“工学结合”实训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阐述了“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基本形式、“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方式方法,总结了“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工作效果,力求探索出符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实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思想发展史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教结合在我国由来已久,从近代的实业教育到建国初期的"半工半读",再到如今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大放异彩,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分析产教结合的基本内涵入手,追溯我国产教结合思想发展的历史,以期厘清其发展、演化的路径,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生命力,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在目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颖  熊学慧王锋 《科技资讯》2014,(5):118+120-118,120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论文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介绍了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保障和内涵式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5.
辛悦照  徐晓吉 《科技信息》2011,(29):I0249-I0249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本文试从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训设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切入,探讨有效地开展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课程工学结合改造的基本思想,以达到更好地培养航海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王敏 《甘肃科技》2014,(7):77-7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新员工培训有效衔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卢士华 《科技信息》2009,(17):172-173
在目前的我国,职业教育正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讨工学结合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然后就国内外工学结合研究现状作一个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探讨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内涵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困惑与问题。通过对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特征及近年来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中国语境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董德明 《科技信息》2009,(29):I0299-I0300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将“工”与“学”,“校”与“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本文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三个阶段,工学结合的三种形式及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与同行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工学结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恩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