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镁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高周疲劳行为、腐蚀环境下的疲劳行为以及镁合金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并归纳了镁合金疲劳性能强化的主要方法,包括添加稀土元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在此基础上,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镁合金疲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疲劳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疲劳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科学学科,对其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疲劳学的前沿方向是随机疲劳理论、混沌疲劳以及复合材料疲劳寿命估算。疲劳试验是进行疲劳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样产品的疲劳寿命估计离不开疲劳试验,最后介绍了目前疲劳试验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详细论述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现状,分析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特性,讨论了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并提出了目前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热机械疲劳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被清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疲劳,危害人体的健康;还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影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介绍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部位,提出了预防队员运动性疲劳的注意事项以及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疲劳类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采用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各异,正确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陈旭  肖洪兵  聂志雄  彭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11):226-230,235
目前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防疲劳驾驶预防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根据驾驶人面部综合信息,可以对驾驶人进行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的判断。提出一种根据驾驶人眼部状态、嘴部状态、鼻部状态三者的信息相结合来判断的疲劳状态判定方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在多种情况下对驾驶人进行疲劳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疲劳应变能的角度推导出了应变-寿命关系式。通过测定常规机械性能,就可预测材料在不同应变幅下的低周疲劳寿命;讨论了低周疲劳抗力与常规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材料本身对低周疲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选择抗低周疲劳材料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阐述运动性疲劳机理理论或学说的综述性文章。通过对运动性疲劳机理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疲劳机理理论主要包括:中枢疲劳、外周疲劳、耗竭学说和堆积学说等传统理论以及高频疲劳、低频疲劳、疲劳控制链和突变理论等新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认识疲劳的本质,有效地预防和延缓运动疲劳.启发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疲劳机理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42CrMo 钢未溶铁素体+回火索氏体双相组织中铁素体量对弯曲疲劳及多次冲击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铁素体含量增加,其冲击疲劳、弯曲疲劳寿命升高,到最佳值(本试验条件下约为10%)后又有所降低.这一规律与铁素体量对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疲劳残余应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单轴等幅抗压疲劳试验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疲劳变形的三阶段特性,研究了加截水平与疲劳变形第二阶段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拟合分析,得到了与试验相对应的,混凝土疲劳第二阶段起始点的残余应变随疲劳加载水平的增加先增减的规律,并给出了与试验相对应的疲劳变形方程。  相似文献   

11.
结构材料疲劳谱载在线测试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疲劳问题普通存在,疲劳事故不断发生,工程上急需对疲劳谱载实时动态测量。在多次试验和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可用于现场测试的工程结构材料疲劳载荷谱实时测定系统。对被测构件进行非破坏性测量,得到大量荷载数据,用开发的软件进行波形和频谱分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研究疲劳损伤问题。该系统以8031 单片机为中心控制和处理部件,直接检测电阻应变片所传感的构件受载情况,可用于现场结构材料的疲劳测试,也可用于对结构部件的关键部位进行长期连续监测,防止疲劳断裂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起重机钢结构疲劳试验及疲劳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起重机钢结构疲劳试验及疲劳设计的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定量化分析了疲劳指数对起重机载荷谱系数、工作级别和结构疲劳许用应力的影响。根据分析和计算结果,作者认为疲劳指数值对起重机工作级别划分和结构疲劳许用应力值的影响很大,《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取疲劳指数为3是不太合理的,建议在该规范修订时重视疲劳指数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运动性疲劳的理论研究,概括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金属及合金的疲劳性能和疲劳行为是影响其长期安全服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锻造态和退火态Ti-20Zr-6.5Al-4V(简称TZ20)的疲劳行为和疲劳机制。XRD结果表明,锻造态和退火态两种状态的TZ20合金均由α相和β相组成。微观组织分析表明,虽然两种状态下该合金都呈现出典型的网篮组织特征,但是其各相含量及其晶粒尺寸有较大的区别。疲劳实验结果表明,锻造态和退火态合金的条件疲劳极限σ0.1(107)分别为623 MPa和572 MPa。疲劳断口分析表明,锻造试样疲劳断口具有多个疲劳裂纹源,而退火试样的疲劳断口只有一个疲劳裂纹源。  相似文献   

16.
采用应力比为0. 1的轴向拉伸疲劳试验分别研究了低合金钢DG20Mn和35CrMo钢的疲劳性能与带状组织的关系.结果表明:带状组织对试验材料的轴向拉伸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对35CrMo钢的轴向拉伸疲劳性能影响较小,但严重减弱DG20Mn钢的轴向疲劳性能. 带状组织对疲劳性能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在高的疲劳拉应力下,带状组织引发疲劳微裂纹、微空洞等疲劳损伤,导致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模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7.
多维应力状态下LD8铝合金高温低周疲劳寿命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LD8铝合金的圆柱形缺口试件进行了高温低周疲劳试验,并借助ADINA程序分析了缺口周围的多维应力和应变,探讨了多维疲劳寿命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当量应变范围和应变能密度都可作为评价疲劳寿命的有效参量。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镜及显微硬度计分别对热疲劳试样的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进行精心观察,及裂纹尖端前沿显微硬度分布进行细致的测量,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热疲劳裂纹的萌生、扩展以及裂纹尖端前沿热疲劳硬化、软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热疲劳角度研究钢锭模的破坏。通过模型试验模拟了钢锭模的热疲劳破坏,提出了改善热疲劳性能的改进模型,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实际钢锭模和改进型钢锭模在铸钢—水浴过程中的热应力变化,说明了热疲劳破坏的机制及改进型钢锭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车载循环作用下的混凝土疲劳强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针对混凝土高频疲劳性能的研究不是很多,将高频疲劳试验方法引入到岩石类非金属材料的试验中,针对混凝土圆柱试件进行高频疲劳加速寿命试验研究.通过分析疲劳频率变化曲线的规律,解释混凝土高频疲劳的破坏机理,建立混凝土的轴向压缩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同时考虑到存活率,得出混凝土疲劳加速寿命失效概率的P-lgS-lgN双对数疲劳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