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科学内涵,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合理确立自身办学定位;以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为龙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晓蕊  杨建军 《科技信息》2012,(27):170-170
我国高等教育已处在大众化阶段,如何构建与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突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特点和可操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已成为高等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督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思路新方法”是落实“2011计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关键,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解决如何通过观念和机制更新,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渠道和资源,推动科学研究真正融入高等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针对这些问题,近一年多来,本刊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学研究如何支撑和引领高等教育,并组织开展了“科教融合”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讨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最近,就“科教融合”育人的有关问题,专访了我国著名的超导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先生。  相似文献   

4.
戴新财  徐兵 《科技信息》2012,(33):239-239,299
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为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又不规范,竞争激烈,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管理上的问题。研究和探讨民办高校管理的质量问题,对于促进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新优势。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一个核心优势,如何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引起了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最近,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发布实施之际,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他认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渠道和资源。  相似文献   

6.
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质量与特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质量标准的确立,应与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矛盾相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发展,并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约束的市场机制,用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即差异、多样化。目前中国公办高等学校处于有限竞争状态,办学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有管理方式和畸形社会需求的原因等。只有引入完全的市场竞争才能产生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德菁 《科技信息》2009,(31):143-14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育理念的确立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大学教育理念转变的分析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转型期,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必定会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一定的改变。怎样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阐述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必要性,为今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峰 《科技信息》2009,(11):62-62,70
针对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就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社会应负责任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毕晓平 《科技信息》2013,(25):230-231
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已是高等教育和高学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的新生力量,然而教学档案管理在此类院校中存在诸多问题。探索科学化、系统化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增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给文化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而搞好教育,提高学习知识的效率,培养智能型人才,就成为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建立全面的终身教育体制和机制,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是解决教育质量及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全体人民,兼顾公平与质量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与才能的教育体系。虽然国际社会在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包容性不足,教育不公平依然严峻;教育衔接存在壁垒,终身学习深陷困境;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等。从国际社会角度看,世界各国主要通过建立上下衔接、左右互通、全纳、面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途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及评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的,强调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阐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提出了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的设想,并把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何拴来 《科技信息》2011,(11):202-203
素质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小学素质教育对整个国家的素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小学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决定着我们人才资源的水平。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劳动技能素质都处于全面形成和发展阶段,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师长和小学生的管理者,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小学班主任如何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要求高校教育开辟新途径、新思维,保障高素质人才造就体系,切实培养出品学兼优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我国素质教育始终,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论核心和武装根基,因此,当代高校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开展以来,建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以消除人们对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怀疑,已成为远程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远程教育的系统的优势,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徐丹凤 《科技信息》2007,(16):188-188,196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素养愈来愈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如何优化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特色的人文精神,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是亟待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新发展中的理工科大学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新形势下如何优化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措施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该文就高职“产学合作”人才模式的构建及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念,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把握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取向,做到评价主体互动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过程动态化、结果相对化、标准社会化。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20.
面对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建立多元的教育质量观很有必要.因此,应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人才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借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办学特色,深入探讨了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