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揭示河南省省级、地级市和县域尺度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贡献,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开展1980-2010年间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 1) 在省域尺度上, 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5437.1万 t,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分别为-175.4万、1165.7万、-573.4万和2871.6万t; 2) 从地级市看, 粮食单产效应和复种指数效应全部为正值, 耕地面积效应和粮作比例效应基本为负值, 地级市间各分解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 3) 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 4个因素贡献的县域差异显著, 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促使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防止耕地快速“非农化”与非粮化以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 同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策略, 是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储量与产量增长具有多峰态的特点,采用多峰高斯模型拟合该盆地石油储量和产量的历史曲线,并预测2006-2030年盆地储量与产量的增长趋势.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2006-2030年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年均增长量为1.3×108t,累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33×108t;石油产量在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平缓,2025年以后有所下降,2030年仍能保持在0.3×108t以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该盆地的石油勘探开发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陕北红碱淖流域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概化计算得到陕北红碱淖流域1998~2004年的水量补给和消耗,建立了流域水量平衡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红碱淖流域水量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98~2004年红碱淖流域年平均补给水量为1.06×108m3,年平均耗水量为1.69×108m3,年平均水量净消耗为0.63×108m3.自然因素是影响红碱淖流域水量失衡的主要因素.降水量每变化1 mm,对应于水量补给变化约为1.01×104 m3,流域年平均温度波动1℃,导致的水量变化约为1.24×104m3,年平均风速波动1 m/s,造成水量变化约为1.34×104m3.流域内农业灌溉是人为因素方面的主要耗水部分,年均约为0.45×108m3.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以及红碱淖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缓解流域水量失衡状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流域耗水量.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在极端天气事件作用下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致灾因子并分析该因子的影响作用,该文以石家庄地区冬小麦为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如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构建区域气象产量模型,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划分为趋势单产变化和气象单产波动2个部分。经石家庄实例验证,该方法有效消除了增产趋势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气象灾害对单产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物质投入、科技进步、生产管理等是影响趋势单产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石家庄冬小麦单产波动的主要致灾因子有:3月最低温度、6月平均温度和10月及11月的降水量。3月最低气温较多年平均值上升或下降1~2℃,冬小麦产量会上下波动50kg/hm2;11月份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增加或减少15~20mm,产量会减少或增加40kg/hm2。因此"倒春寒"、极端降雪等极端天气事件是导致石家庄冬小麦产量减产的最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CCI数据的中国北方地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实测土壤水分站点稀疏、分布不均、数据连续性较差且在大尺度鲜有研究的问题,将欧洲空间局气候变化项目(European Space Agency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ESA CCI)的土壤湿度数据集应用于中国北方5大农业生态区,开展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遥感数据的有效性验证,利用时空持久性概念分析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ESA CCI遥感土壤水分数据在东北区夏季、西北区春季、黄土高原区春夏秋季、内蒙古高原区夏秋季具有很好的时空适应性;北方地区1991—2016年间土壤体积含水量年均值为0.06~0.39 m3·m?3,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向东土壤水分逐渐升高的趋势,并表现出夏季最高、秋季其次、冬春季较低的季节特征;东北区、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中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区的土壤水分呈现出随时间季节变化波动大,且有较为明显的变干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基于中国196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共同开发的AEZ模型,运用GIS平台计算了中国41个农作制亚区6大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的单产潜力.指出以上作物单产最高潜力分布为:水稻在江淮江汉平原,小麦在秦巴山区,玉米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马铃薯在秦巴山区,油菜在秦巴山区,大豆在鲁西平原鲁中丘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以上主要作物的最高单产潜力是目前全国平均单产的1.2-2.9倍.这对指导我国农作物高产育种及栽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2015年安徽省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LMDI分解法、数理统计和GIS技术,定量探究了安徽谷物增量格局、种植面积和单产对谷物增量的贡献率,对增产的各地级市谷物增量构成和贡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年间安徽省谷物产量增加了733.72×10~4 t,玉米、小麦和稻谷增产幅度分别为78.12%、45.94%、6.35%,谷物增量贡献最大的是小麦,比例达60.54%;2)从谷物增量贡献量来看,小麦优势地位明显,玉米增幅大增产贡献提升较快;从增量空间格局来看,安徽省13个地级市因小麦主要贡献导致增产,2个地级市因玉米主要贡献导致增产,只有1个地级市因稻谷主要贡献导致增产;3)种植面积增加引起的增量占谷物总增量的35.14%,由单产提升贡献的增量占谷物总增量的64.86%,时序上,谷物种植面积贡献率总体呈下降,单产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4)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对安徽谷物增量的贡献达66.53%,是安徽省谷物生产的主力。  相似文献   

8.
以1991—2015年大陆游客为样本,从年度周期、月度季节的视角分析澳门入境旅游流的波动特征,并运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揭示澳门博彩业、第三产业及大陆经济发展等8个因素对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的分解和驱动效应.结果表明,澳门入境旅游流波动共经历6个周期,自2003年后周期波动频率逐渐增加,由2次增加至4次;波动长度逐渐缩短,由6.5a缩短至2.8a;2006年后的波动则均表现出稳定的扩张和收缩态势.入境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呈现"强—弱—强"的"H型"波动演变形态,具体有4—5,7—8及10—11月为扩张期,6,9及12月为收缩期;特别是2004年起季节波动发生变异,每年11月的波峰及4—5月的扩张期消失.使用HP滤波分离后的循环序列分析周期波动的动态分解效应,发现澳门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旅游人力资本和博彩业发展对周期波动的冲击力和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7,(10):1702-1707
选取2004—2014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数据,基于结构调整的视角,对促使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各因素贡献率进行测算分解.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水平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但其存在年际间的波动性;播种面积则是保证粮食增产更为稳定持久的贡献因素;结构调整虽能通过挖掘作物间的单产差来促使粮食加权单产的提升,但其对粮食总量增产的贡献率较低,且以粮食增产为导向的结构调整模式,进一步加大市场的供需矛盾.因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各类作物单产水平,是保证河南省粮食长期以来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依靠市场需求导向来适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解决河南省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玉米高产之路与产量潜力挖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1949-2005年玉米产量变化资料,分析了我国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估算了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提出了玉米产量潜力实现的限制因素及挖掘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个由法国首先提出的降雨径流流域模型,该模型把以转移函数一阶差分(DPFT)为基础的降雨径流模型与以渐消记忆递推最小二乘法(RLS)实现参数实时估计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结合在一起,前者用于上游子流域或支流流域:后者用于子流域以下.本文在DPFT参数计算上与原模型有所不同,经试验效果是好的.文中还用国内资料作了一个DPFT模型的算例,模拟精度是较高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流程工业过程中产品质量难以实时检测且不易实现优化控制的难题,通过对生产数据特性和质量预测要求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GM(1,1)灰色模型和机理模型集成的质量预测模型.首先根据过程机理知识建立了粗糙质量预测模型;然后运用灰色预测中的残差辨识理论,用机理预测模型的残差时间序列建立残差GM(1,1)模型,其预测结果补偿机理模型的预测值.验证结果表明,该质量预测模型能获得较理想的质量预测精度,其应用可使产品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比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模型与三火球模型物理图象的异同,以QCD袋模型和统计流体力学模型的计算值对应三火球模型中重要参数及快度窗口粒子分布和多重数分布.  相似文献   

14.
Ramsauser模型[1]是计算中子全截面的经验模型,根据Ramsauser模型计算27-Co-59,41-Nb-93,83-Bi-209,五个核的中子全截面.APMN[2]程序中的球型光学模型是理论模型,通过它再次计算27-Co-59的中子全截面,然后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并对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做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剩余收益模型(RE)和异常收益模型(AEG)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根据分析师对北京银行的财务预测,用模型对其流通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做了敏感性分析。在不考虑未来出现相关新信息的假设下,得出其在不同情景下的价值区间和相应的杠杆远期市盈率和杠杆市净率。`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江苏理工大学流体机械研究所的水泵模型泵段及水泵模型装置试验台,分析了试验台的特点和基本功能,其效率测量的综合误差为±0.761%,测量精度超过GB3216-89BtafoISO/DIS5198A级(草案)标准,可满足多种用途的试验需要.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已知的粒子质量公式,由动力学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导出粒子的动力学模型和振动-转动模型,其简化形式是谐振子模型.由此得出某些与实验符合的定量结论和重味强子的质量关系,同时提出了新的轻子-介子(v,e;μ,π,K)与重子(p,n;Λ,Σ,Ξ)同位旋I相应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交通有着多样化的特点,笔者对两类不同的公共交通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两类车相互影响的阻抗函数进行了改进,然后给出了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分离与运量配流的组合模型和算法,最后证明了该模型满足Wardrop用户平衡原则和方式分离函数.  相似文献   

19.
结合聚类模型和自适应模型的遗传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进化后期,自适应遗传算法有助于保存种群中的优秀模式;但在进化初期,对适应度值大的个体的保护,易降低种群的多样性、减弱算法的搜索性能。基于聚类的遗传算法可以提高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搜索性能,但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取定值,易使优秀模式在进化后期遭到破坏,难以收敛到全局最优。在遗传算法中同时引入聚类模型和自适应模型,有利于继承两类改进型遗传算法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使用经典的测试函数对引入聚类模型和自适应模型的遗传算法进行测试,仿真结果表明:同时引入聚类模型和自适应模型的遗传算法比引入聚类模型或自适应模型的遗传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速度和寻优能力。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的连续损伤模型和弥散裂缝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经典的混凝土弥散裂缝模型应用到所建议的一类基于能量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并推导了剪切模量和剪力保持因子与受剪损伤变量的关系式 .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多维应力状态下 ,避免了弥散裂缝模型中存在的参数经验取值问题 .最后 ,通过一个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数值算例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