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盖鳞毛蕨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MS培养基培养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及幼孢子体形成的全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极面观圆球形,赤道面观豆形,单裂缝,具周壁。孢子播种后7 d左右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播种后15 d左右有片状体形成;30 d左右有幼原叶体形成;幼原叶体暂不对称,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型。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毛状体,单细胞。播种后45 d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构成。原叶体受精后1月内可见幼胚生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对光轴肿足蕨(Hypodematium hirsutum(D.Don)Ching)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褶皱。接种18天后孢子开始萌发,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播种25天左右发育为3~5个细胞的丝状体,35天左右发育为片状体,50天左右形成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的原叶体呈对称心形。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播种65天左右开始出现性器官,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层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层细胞构成。光轴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华中瘤足蕨Plagiogyria euphlebia孢子在盛有改良Knop’s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详细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结果表明:该孢子萌发的类型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的类型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成熟孢子深棕色,不透明,辐射对称,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圆形,三裂缝,表面较光滑,外壁具颗粒。接种后34d左右萌发,形成2~5个细胞长的丝状体,并生出假根;43d后发育成片状体,65d左右形成幼原叶体,刚形成的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原叶体对称,是心脏形的;原叶体边缘具有毛状体,毛状体由单细胞构成;接种85d左右少数原叶体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由3细胞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产川滇蹄盖蕨(Athyrium mackinnonii)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川滇蹄盖蕨的孢子为两面体型,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具皱状纹饰;孢子萌发为向心型;原叶体发育为铁线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雄配子体为带状.该研究试图为蹄盖蕨科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华南紫萁,OsmundavachelliiHOOk,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因含叶绿体而呈绿色[2],孢子壁为淡灰白色.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孢子分裂产生两个细胞,小的细胞细胞伸长为假根,大的为配子体的原始细胞,原叶体的原始细胞分裂产生形成丝状体,丝状体顶端所有细胞同时分裂形成片状体,最后配子体成心脏形,具一个中脉和薄的侧翅的原叶体,孢子播种32天后开始在原叶体上出现了圆球状的精子器和颈卵器,精子卵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胚,胚发育成幼孢子体并寄生有配子体上,幼孢子体生长成为植株.用显微摄影摄像观察和记录了它们的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并把生活史的各个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原色保存,制成完整的蕨类生活史标本.  相似文献   

6.
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 Poir.)配子体的培养与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井栏边草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其孢子为淡褐色、三裂缝,赤道面观呈椭圆形,极面观呈钝三角形有瘤状纹饰,孢子培养7~9d开始萌发,孢子萌发为通常切线型,幼时丝状体阶段为3细胞长。培养80~100d后原叶体成熟,其精子器呈球形,颈卵器为高等蕨类植物典型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条件下对我国产黄腺雨蕨(Pleocnemia winitii Holtt.)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腺雨蕨的孢子为两面体型,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周壁具翅状褶皱;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该研究试图为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对披针新月蕨(Pronephrium penangianum)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孢子褐色,二面型,接种后约12 d,孢子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孢子萌发是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是槲蕨型(Drynaria-type),成熟原叶体是心形,接种46 d后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披针新月蕨的颈卵器起源于原叶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原始细胞经过2次不等分裂,形成3个细胞,分别是顶细胞、初生细胞和基细胞.其中,初生细胞不等分裂,形成中央细胞和颈沟细胞.随后,中央细胞不等分裂形成腹沟细胞和卵细胞.随着卵细胞成熟,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逐渐退化,但腹沟细胞通过孔区与卵细胞相连.卵细胞成熟后,细胞上表面具有明显的卵膜,中央具有受精孔.本研究对于完善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和探讨蕨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对3种不同演化地位的蕨类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的配子体形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的增加,海金沙、水蕨和狗脊孢子的萌发速率加快,丝状体的长度增长; 2)在缺水条件下,配子体易发育成雄性配子体,而在水分充足条件下,配子体易发育成两性配子体或雌性配子体; 3)次生假根的形态及毛状体的数量等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4)孢子萌发类型、配子体发育类型及成熟原叶体和毛状体的形态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性状,可作为蕨类植物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光照和黑暗条件对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以及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①光照不是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能显著促进其萌发;②在光照条件下,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可促进其孢子萌发和雄配子体发育;在黑暗条件下不能促进其孢子萌发;③红盖鳞毛蕨配子体各发育时期产生的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3.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了集值映射的上半连续性和下半连续性同图象的闭性和开性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定义了环的S.F.P.维数,给出了S.F.P.维数为1的交换拟局部环的特征刻画,对凝聚环得了gldimR=max(wgldimR,S.F.P.dimR-1),从而对凝聚环,尤其是总体维数为2的拟局环进行了分类,最后还考察了C-excellent扩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X波段扇形微带元的理论计算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计算了ER=9.6、3.8、2.77、的介质基片上的扇形微带元的有关特性曲线。计算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可供设计者参考使用。最后介绍了作为宽带偏置电路或调谐电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测定人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一个新方法。灵敏度高于均相伏安免疫法,IgM的检测限可达10~(-12)M。可应用于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对红松和前红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浅波浪状,缘厚;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深波浪状,缘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结果可见,前红松有8条酶带,红松有7条酶带;前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6条酶带,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5条酶带.前红松与红松叶绿体基因组中的rbcL基因片段458个核苷酸中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