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前列腺跨膜蛋白PMEPA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构建了pGBKT7-PMEPA1诱饵质粒,获得与PMEPA1互作蛋白,GST pull-down实验确定2种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诱饵载体转化酵母菌Y2HGold,对酵母宿主无毒性、无自激活活性.得到阳性克隆Dynactin6,GST pull-down实验证实PMEPA1与Dynactin6蛋白间相互作用.推测蛋白Dynactin6可能参与调控PMEPA1在细胞的运输.  相似文献   

2.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HCMV pUL23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UL23基因的ORF序列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GBKT7构建诱饵质粒pGBKT7-UL23,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人胚肾cDNA文库中与人巨细胞病毒pUL23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分子,再通过回复酵母双杂交再次确认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酵母双杂交,回复酵母双杂交试验证明宿主蛋白分子elF3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subunit E interacting protein)能够与人巨细胞病毒UL23蛋白相互作用.宿主蛋白分子elF3e能够与人巨细胞病毒UL23蛋白相互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pUL23蛋白在HCMV生活周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NAP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AP1作为"诱饵"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淋巴细胞cDNA文库,鉴定阳性克隆;再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验证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淋巴细胞cDNA文库,阳性克隆的鉴定,发现了与NAP1的相互作用蛋白质―蛋白酶体α亚基3(PSMA3). 免疫共沉淀(Co-IP)结果证实外源表达的NAP1蛋白和PSMA3蛋白在293T细胞中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NAP1作为FDC分泌的一种多肽,与PSMA3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实现对蛋白酶体降解靶蛋白的活性调节,其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酵母双杂交筛选血液中与PERIOD1相互作用的新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以人PER1的PAS结构域为诱饵,在人血液cDNA文库中筛选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经酶切和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诱饵载体hper1PAS/pGBKT7构建成功.血cDNA文库转化效率为1.4×106/3μg pGADT7-Rec.酵母双杂交文库营养缺陷筛选得到114个阳性克隆,β-半乳糖苷酶检测报告基因获得46个蓝色克隆.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知的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和移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 MP)基因序列合成了CP,MP基因的上下游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经过Sal I和Rst I酶切、连接、转化、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pGBKT7-GPV-CP和pGBKT7-GPV-MP,用于在酵母双杂交分析中表达诱饵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筛选小麦cDNA文库内与大麦黄矮病毒相互作用的寄主因子、克隆寄主因子,推测其种类和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筛选hALR的相互作用蛋白基因(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与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探讨肝再生增强因子在肝再生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将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的开放读码框片断,重组入载体pGBKT7构建成“诱饵”质粒pGBKT7-hALR,然后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预转化酵母菌Y187的成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筛出的阳性克隆基因序列被测出后,经GenBank查询,结果发现它们分别是血清白蛋白、金属硫蛋白、硒蛋白类似物、Na+/K+ ATPase和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的部分序列.这初步克隆了与hALR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为进一步探讨ALR在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了IrrE蛋白为诱饵载体,从拟南芥cDNA文库中筛选与IrrE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功能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获得的阳性克隆中,发现了一个与拟南芥基因At1g01470所编码的蛋白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即LEA14蛋白(晚期胚胎发育富集蛋白),同源性高达98%.推测IrrE转录因子在提高植物耐盐性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筛选hALR的相互作用蛋白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筛选与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探讨肝再生增强因子在肝再生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将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的开放读码框片断,重组入载体pGBKT7构建成“诱饵”质粒pGBKT7—hALR,然后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预转化酵母菌Y187的成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人肝再生增强因子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筛出的阳性克隆基因序列被测出后,经GenBank查询,结果发现它们分别是血清白蛋白、金属硫蛋白、硒蛋白类似物、Na^ /K^ ATPase和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的部分序列。这初步克隆了与hALR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为进一步探讨ALR在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含外显子8的prosaposin蛋白亚型(PsapE8)与同源异型框蛋白Rhox5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重叠延伸PCR法扩增PsapE8的cDNA序列,将其按照通读框方式分别克隆至pGBKT7和pGADT7酵母双杂交载体中构建pGBKT7-PsapE8和 pGADT7-PsapE8重组质粒. 酵母双杂交实验检测PsapE8与Rhox5蛋白在酵母体内的结合;体外转录翻译S35标记的PsapE8蛋白,GST pull-down实验检测PsapE8与Rhox5蛋白在体外的结合情况. 成功地构建了pGBKT7-PsapE8和 pGADT7-PsapE8重组质粒,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PsapE8蛋白在酵母体内可以结合Rhox5蛋白;GST pull-down实验再次验证了两者在体外的结合;表明含有外显子8的prosaposin蛋白亚型PsapE8可以与Rhox5蛋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白细胞介素24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栽体,并检测其自激活作用.采用PCR技术特异性扩增人白细胞介素24基因IL-24,将其克隆入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GBKT7中,通过PCR扩增、限制性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获得质粒pGBKT7-IL-24.采用PEG/LiAc法将其转入酵母AH109中,经表型筛选检测其自激活作用,同时...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4(RBBP4)是WD-40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其在组蛋白乙酰化、细胞周期进展及肿瘤干细胞的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研究与RBBP4互作的新蛋白质和认识RBBP4在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通过RT-PCR扩增获得了RBBP4基因的CDS序列,经双酶切后与pGBKT7酵母诱饵载体连接构建了pGBKT7-RBBP4载体,再通过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此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被成功构建,为后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RBBP4蛋白相互作用的新蛋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CLN8P相互作用蛋白靶基因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实验经抽提酵母质粒DNA,电转化大肠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质粒,酶切鉴定、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了CLN8P相互作用蛋白阳性克隆的一个靶基因BAG5;利用酵母双杂交共转化法初步验证,表明BAG5蛋白与CLN8P具有相互作用,并可能因此影响到神经细胞的正常生长.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CLN8的功能及阐明NCLs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卷曲螺旋是存在于多种天然蛋白质中的一种结构域,涉及调节基因表达,膜融合以及细胞分裂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CCDC58是一种由人体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质,含有卷曲螺旋结构域,由144个氨基酸组成,编码CCDC58的基因定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上.目前对该蛋白的研究不是很多,它的具体作用机制及相关的互作蛋白并不清楚.本实验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以CCDC58作为诱饵,在cDNA文库中寻找与CCDC58相互作用的蛋白,最后通过反向验证筛选出5个可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了在体外进一步确认这种相互作用,本实验通过GST Pull-down实验,最终确认TP53BP2和CCDC58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CtBP2(E1AC-terminal binding protein 2)作为辅阻遏物与多种转录因子联系而参与到很多生物过程中,如细胞分化、凋亡、发育和肿瘤发生等,然而其中许多作用机制尚不明了.为了对CtBP2进行深入研究,利用高通量酵母双杂交技术,以人CtBP2为诱饵,与含有1000个人肝基因克隆的酵母双杂交文库进行接合筛选获得了一个与它相互作用的猎物蛋白CCNH(Cyclin H).通过GST-pull down、免疫共沉淀和亚细胞共定位等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两个蛋白在体外和体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包含RTA氮端530个氨基酸的片段插入载体pGBKT7作为诱铒,在人脾脏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4个阳性AD/文库质粒,并用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了阳性AD/文库质粒与RTA的相互作用.将阳性AD/文库质粒测序并对测序结果做BLAST分析,发现它们分别是:TLE2、RBP-Jk、ZNF-12和WHSC1.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p53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机制。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p53C末端(62-393aa)作为诱饵筛选人乳腺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并运用报告基因等实验提供的信息,经过重复验证排除假阳性以确定最后的阳性克隆。以p53C末端(62~393aa)作为诱饵最终筛选出了一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一个阳性克隆为:PIAS3(Protein inhibitor of activated stat3)。说明了PIAS3蛋白能与p53(62-393aa)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是番茄栽培种植过程中的主要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为研究番茄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蛋白互作机制,以测序番茄品种"HeinZ1706"为试验材料,采用重组方式连接,构建了在干旱胁迫、 TMV病毒和辣椒疫霉菌侵染的番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显示构建的酵母cDNA文库的滴度为1.15×10~7 CFU/mL,插入的cDNA片段平均长度约为1 kb,重组率为100%.进一步地,以在细胞核质定位的辣椒疫霉菌RxLR效应蛋白PcAvr3a11为诱饵,利用此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成功筛选得到25个来自番茄的不同候选互作蛋白.  相似文献   

18.
以HDAC4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肝cDNA文库得到“猎物”蛋白,通过GST Pull-down,Co-IP,荧光共定位等技术验证HDACA和“猎物”的特异性结合,并通过成人多组织cDNAPanel确定“猎物”的组织表达谱.通过体内、外蛋白结合实验证实了HDACA与MIF4GD(MIF4G domaincontaining)蛋白特异性互作,且两者亚细胞共定位于细胞质内,并确定了MIF4GD在胎盘、肝脏和胰腺中有特异性表达.本实验发现并验证了HDACA与MIF4GD的特异性互作,并确定了MIF4GD的特异性表达谱,为深入研究两种蛋白的功能及其所参与的生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以拟南芥脱落酸(ABA)受体RCAR1和以文为诱饵蛋白质,利用酵母双杂交(Y2H)技术筛选出转录因子AtMYB44,本文进行了pull down及重转酵母验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RCAR1与AtMYB44之间确实存在相互作用.此外,为了确定RCAR1在AtMYB44上的作用区域,构建了不同长度的AtMYB44cDNA序列的PGADT7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分析,表明只有AtMYB44的N端54~105氨基酸序列与RCAR1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肠道病毒EV71 型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C 是其编码的蛋白酶之一.3C 在切割病毒前体蛋白为成熟蛋白的同时,切割一些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蛋白,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为进一步了解EV71 与宿主的关系,明确EV71 致病机制的细节,在前期以3C 蛋白为诱饵开展的酵母双杂交工作的基础上,选取了5 种细胞蛋白,分析其是否是3C 蛋白可能的切割底物. 发现ZMYM2 蛋白可以被3C 切割;这一切割效应是依赖3C 蛋白酶活性的特异性切割,无需RNA 介导. 上述发现为进一步揭示EV71 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