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无压和热压烧结两种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能,计算了两者的抗热震参数,发现热压烧结β'-Sialon的抗热震断裂能力优于无压烧结β'-Sialon,而抗热震损伤能力却劣于后者,SEM分析和理论推导认为,除了力学性能的影响之外,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抗热震性,无村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均大于热压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无压和热压烧结两种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能,计算了两者的抗热震参数,发现热压烧结β’-Sialon的抗热震断裂能力优于元压烧结β’-Sialon,而抗热震损伤能力却劣于后者。SEM分析和理论推导认为,除了力学性能的影响之外,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抗热震性。无压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均大于热压烧结β'-Sialon,这有利于无压烧结材料抗热震损伤能力的提高,但不利于其抗热震断裂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蒙脱石层间域活性,在特定条件下合成MOTN-PVA(蒙脱石-聚乙烯醇)夹层复合物并以此复合物为前驱体,在流动的N2中进行碳热还原反应,在高温过程中,层间的PVA原位碳化并充当反应的还原剂,伴随少量杂质晶相的形成,得到了β′-sialon,β′-sialon晶相的临界生成温度较低,产物纯度高,前驱体的纳米级的二维密度结构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一个特殊膨胀仪对加稀土氧化物添加剂的α′+β′──sialon陶瓷在高氮压烧结(GPS)下的烧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过程受添加剂种类和烧结温度的影响相当大,在1500℃等温烧结时速度控制阶段为扩散阶段,且以Sm2O3为添加剂的陶瓷最易被致密.同时,对烧结中与烧结过程有关的显微结构特征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β-Sialon/SiC复合材料在冰晶石熔液中的腐蚀动力学规律、腐蚀机理及材料密度和碳化硅含量对其抗蚀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该复合材料中的β-Sialon相与冰晶石反应生成粘度较大的NaAlSiO_4熔体能有效地阻止基体材料与冰晶石间的继续反应,抑制了腐蚀过程,使得β-Sialon/SiC复合材料作为铝电解槽内衬侧壁的候选材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人工神经网络在o‘—Sialon—BN复合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神经网络和传统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物理进行比较,根据已有烧结合成o‘-Sialon的实验数据,利用改进后的人工神经网络,构筑了材料相组成及性能的预测模块,并与模式识别技术处理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合成O’-Sialon-BN复合材料的工艺条件,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岭土碳还原-氮化反应合成了β'-Sialon粉体。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失重率的测定来分析该粉体矿物组成与反应转化率。反应加热温度、保温时间、高岭土与炭黑的配比等反应条件对β'-Sialon粉体的形成影响很大。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粉体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岭土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合成了β'-Sialon粉体.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失重率的测定来分析该粉体矿物组成与合成反应转化率.反应加热温度、保温时间、高岭土与炭黑的配比等反应条件对β'-Sialon粉体的形成影响很大.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粉体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高炉渣合成Ca-α-Sialon-SiC粉的热力学分析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以高炉渣为原料,引入适当的添加剂,利用碳热还原-氮化的方法制备了Ca-α-Sialon-SiC粉,得到的Ca-α-Sialon含量最高可以达到81%;利用统计模式识别结合人工神经元网络优化了工艺.  相似文献   

10.
由β-CD—OTs或β-CD-I在DMF中,和过量咪唑反应,合成了单-6-(咪唑-1-基)-β-环糊精(简称β-DC-Im).产率较高,分别为60%和62%.并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TLC、IR、UV、1HNMR及元素分析等确证.其中UV数据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采用碳热还原法由天然原料制备β─sialon的工艺参数,并对不同研究者得到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认为,有些参数的最佳值已有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有些参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含镉MCM-41型分子筛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合成了一种具有MCM-41型结构的中孔(mesoporous)CdMCM-41分子筛,通过XRD、骨架IR、紫外漫反射、固体魔角核磁、TG-DTA等测试,结果表明镉原子处于分子筛骨架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绘制Si-O-N三维立体参数状态图基础上,采用纯原料合成了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对结果用XZRD、TEM进行分析,验证热力深 可靠性,结果表明: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中,主晶相O‘-Sialon彼此之间构成网络状态结构,ZrO2和SiC颗粒弥散于编织状结构的孔隙中,起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ZG4Cr25Ni20(HK-40)钢离心铸管的物理冶金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生产的ZG4Cr25Ni20(HK-40)钢离心铸管进行了全面的物理冶金学评价表明:离心铸管无严重低倍缺陷,铸造质量良好。显微组织是由奥氏体加上分布在晶界上骨架状共晶碳化物组成。钢的常温、高温短时拉伸强度.均达到或超过了 ASTM和ACI标准。高温持久数据,经Larson-Miller法处理后,钢的Larson-Miller指数P值的分布位于B·Estruch和西野数值带中,并偏于上限。 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高温时效试验,晶界骨架状共晶碳化物和晶内二次碳化物,均随着时效温度的提高而变化,骨架状碳化物逐渐变成链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也逐渐聚集、变粗。 经过约25000 小时运行后的钢,由于组织恶化,形成了相,经测定Larson-Miller指数 P值的分布靠近了 Estruch,B·和西野曲线的下限线。经估算,炉管的残余寿命约为新管的1/6.  相似文献   

15.
液相烧结SiC陶瓷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l2O3、Y2O3为助烧剂,液相烧结获得了致密的α-SiC和β-SiC陶瓷,并研究了SiC了烧结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Al2O3,Y2O3原位形成了YAG,材料以液相烧结机制致密化,α-SiC通过溶解和再析出机制,促进晶体生长,并形成“Core/Shell”结构,物相分析表明,β-SiC陶瓷粉末在烧结过程中发生β→a的相变,微观结构观察显示,β-SiC陶瓷中生成了长柱状晶粒。  相似文献   

16.
本文得到以下形式的Bernstein不等式:Pn(D)=∏ks=1(D2+2αsD+α2s+β2s)∏n-2kj=1(D-λj),D=ddx,λj,αs,βs是实数,βs>0,β=max1≤s≤kβs,如果σ>4β,则对任一指数型整函数f(x)∈Bσ,有‖Pn(D)f(x)‖c≤|Pn(iσ)|sup-∞<x<∞|f(x)|.  相似文献   

17.
华北鼠李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华北鼠李属(RhamnusL.)植物的11个种的化学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种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multiflorinA,alaternin,Kaempferol-3-0-β-rhamninoside,其中Kaempfer-ol-3-0-β-rhamninoside,普遍存在,为本属的特征性成分.根据黄酮类化合物对部分种的系统地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过渡塑性相工艺制造Ti-B-C复合陶瓷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给出了以TiH2和B4C为原料通过过渡塑性相工艺(transientplasticphaseprocessing)制备Ti-B-C复合陶瓷材料的方法。同时进行了TiH2-B4C体系和Ti-B4C体系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TiH2在800℃以下分解获得高性能的Ti粉和B4C发生了如下反应:(3+x)Ti+B4C→2TiB2+(1+x)TiC11+x(0≤x≤1)。在相同条件下以TiH2作为过渡塑性相的TiH2-B4C体系比Ti-B4C体系具有优越的烧结性能,在1600℃时热压烧结4h可以获得高性能的TiB2-TiCx复合陶瓷材料(断裂韧性为7.7GPam1/2,抗弯强度为765MPa)。还利用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这种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烧结温度和时间对Fe-3.1Mn-1.2Si-0.4C烧结刚性能与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烧结温度和延长烧结时间都能改善Fe-3.1Mn-1.2Si-0.4C烧结钢的机械性能;并使烧结试样由膨胀逐渐向收缩过渡,Fe-3.1Mn-1.2Si-0.4C烧结网在1100℃以上烧结时,由于有液相的出现,合金化过程可以被大大地提高,在烧结过程中,只有那些较小的硅锰母合金颗粒才能全部熔化,而那些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由SV40早期启动子和增强子启动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HeLa细胞瞬时表达的动态情况。外源β-半乳糖苷酶基因经磷酸钙方法导入受体细胞50h后其酶活性为60milliunits,该酶活性维持一段时间后呈下降趋势,经转染270h后,该酶活性降为0。此外本文结果还表明,携带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质粒对受体细胞HeLa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