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高岭土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合成了β'-Sialon粉体.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失重率的测定来分析该粉体矿物组成与合成反应转化率.反应加热温度、保温时间、高岭土与炭黑的配比等反应条件对β'-Sialon粉体的形成影响很大.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粉体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无压和热压烧结两种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能,计算了两者的抗热震参数,发现热压烧结β'-Sialon的抗热震断裂能力优于无压烧结β'-Sialon,而抗热震损伤能力却劣于后者,SEM分析和理论推导认为,除了力学性能的影响之外,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抗热震性,无村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均大于热压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无压和热压烧结两种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能,计算了两者的抗热震参数,发现热压烧结β’-Sialon的抗热震断裂能力优于元压烧结β’-Sialon,而抗热震损伤能力却劣于后者。SEM分析和理论推导认为,除了力学性能的影响之外,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抗热震性。无压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均大于热压烧结β'-Sialon,这有利于无压烧结材料抗热震损伤能力的提高,但不利于其抗热震断裂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由福建省高岭土合成的赛龙粉体的烧结性能,实验表明:在常压和不加任何其它添加剂的条件下,烧结温度在1700℃获得了致密的烧结材料,β-sialon烧结体是由长柱状β-sialon晶体相互交织成网状骨架,并由石英,氮化硅,莫来石和少量β-sialon等轴晶粒填充到骨架空隙的复合型结构。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β-Sialon/SiC复合材料在冰晶石熔液中的腐蚀动力学规律、腐蚀机理及材料密度和碳化硅含量对其抗蚀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该复合材料中的β-Sialon相与冰晶石反应生成粘度较大的NaAlSiO_4熔体能有效地阻止基体材料与冰晶石间的继续反应,抑制了腐蚀过程,使得β-Sialon/SiC复合材料作为铝电解槽内衬侧壁的候选材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绘制Si-O-N三维立体参数状态图基础上,采用纯原料合成了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对结果用XZRD、TEM进行分析,验证热力深 可靠性,结果表明: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中,主晶相O‘-Sialon彼此之间构成网络状态结构,ZrO2和SiC颗粒弥散于编织状结构的孔隙中,起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绘制Si-O-N三维立体参数状态图基础上,采用纯原料合成了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对实验结果用XRD、TEM进行分析,验证热力学分析的可靠性.结果表明,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中,主晶相O’-Sialon彼此之间构成网络状结构,ZrO2和SiC颗粒弥散于编织状结构的孔隙中,起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蒙脱石层间域活性,在特定条件下合成MOTN-PVA(蒙脱石-聚乙烯醇)夹层复合物并以此复合物为前驱体,在流动的N2中进行碳热还原反应,在高温过程中,层间的PVA原位碳化并充当反应的还原剂,伴随少量杂质晶相的形成,得到了β′-sialon,β′-sialon晶相的临界生成温度较低,产物纯度高,前驱体的纳米级的二维密度结构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炉渣合成Ca-α-Sialon-SiC粉的热力学分析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以高炉渣为原料,引入适当的添加剂,利用碳热还原-氮化的方法制备了Ca-α-Sialon-SiC粉,得到的Ca-α-Sialon含量最高可以达到81%;利用统计模式识别结合人工神经元网络优化了工艺.  相似文献   

10.
人工神经网络在o‘—Sialon—BN复合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神经网络和传统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物理进行比较,根据已有烧结合成o‘-Sialon的实验数据,利用改进后的人工神经网络,构筑了材料相组成及性能的预测模块,并与模式识别技术处理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合成O’-Sialon-BN复合材料的工艺条件,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β-环糊精-β-萘酚包结物的固相不对称氧化偶联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β-环糊精包结中的β-萘酚在固相条件下的不对称氧化偶联反应,得到了光学纯度最高可达34%的R-(+)-1,1'-联萘基-2,2'-二酚。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先蒿环烯醚萜,木脂素和苯丙素甙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国马先蒿根部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浸豪中分离出5个甙类化合物,经IR,UV,^HNMR,^13CNMR,DEPT,EIMS,FABMS以及化学转化鉴定它们为:6-O-甲基-构叶珊瑚甙(1),丁香醇-4″-β-D-葡萄糖吡喃甙(2),1'-β-D0)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β-D芹糖(1→3'_-α-L-鼠李糖(1-6')-4'-反-阿魏酰基-葡萄糖吡喃甙(3),1'-Oβ-D-(3-羟基  相似文献   

13.
红纹马先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红纹马先蒿全草的乙醇提物中进一步分离出3个甙类化合物,经IR<UV,^HNMR,^13CNMR,DEPT,EIMS,FABMS以及化学转化鉴定它们为:1'-O-β-D-(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α-L-芹糖(1→6')-4'-顺-阿魏酰基-葡萄糖吡喃甙(1)1'--β-D-(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α-L-芹糖(1→3')-α-L-鼠李糖(1→6')-4'-反-阿魏酰基  相似文献   

14.
高岭土-二甲亚砜夹层复合物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线衍射图谱(XRD)等手段,研究高岭土-二甲亚砜(DMSO)夹层复合物的形成机理.IR谱初步确定DMSO分子与高岭土的外羟基之间形成氢键,XRD谱表明DMSO分子进入高岭土层间后,使层间距增加了4.1×10-10m.在DMSO中添加少量水可促进夹层反应的进行,增大夹入量。DMSO分子在高岭土层间以高度取向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在-13~25℃范围内考察Pd2Cl2(dpm)2,la,(dpm=Ph2PCH2PPH2)与H2S的CH2Cl2中反应的动力学。测试显示反应速率与la的浓度呈一级关系,在较低H2S浓度下与H2S浓度呈一级关系,在高H2S浓度下则与H2S浓度无关。这些现象可解释为:首先由la与H2S作用生成中间体la'并快速与反应物达到平衡,随后la'再分解为产物Pd2Cl2(dpm)2(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有偏估计量βk.s=(X’X+QKQ')-1QSQ'X'[1]中的参数K和S的选择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在CL准则下K和S的关系表达式;证明了CL准则与M(C)准则在某种意义下是等价的。  相似文献   

17.
La(Ⅲ)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效液相色谱解析La(Ⅲ)分别与单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反应、与碱基对互补的5'-dAMP和5'-dTMP、5'-dCMP和5'-dGMP反应、与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共存体系反应的产物。从色谱峰的变化。证明了在pH6.5、室温条件下,La(Ⅲ)可与单个的5'-dGMP作用;不与单个的5'-dAMP、5'-dTMP、5'-dCMP相作用,但在5'-dAMP和5'-dTMP共存时,La(Ⅲ)使5'-dAMP  相似文献   

18.
该文报道了β-蒎烯与α-甲基丙烯酸甲酯在AlCl3催化下的反应,产物用IR,NMR,MS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有效地将十二基硫酸钠在高岭土上的吸附等温线与溶液的导电率曲线结合起来,研究了SDS在高岭土和Na-高岭土上的吸附,发现SDS在高岭土上的吸附等温线最大值与吸附后平衡溶液的CMC、固液比、SDS的沉淀损失等因素有关,圆满地解释了吸附等温线最大值及其出现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在过量的亚磷酸三丁酯(2)及活性锌存在下,2'-氧-6'-甲基-庚酰三尖杉碱(1)与α-溴代乙酸甲酯不发生Reformatsky反应,而由1与2反应得到一种新的含磷三尖杉酯碱-2'-羟基-2'-[二正丁氧基]-膦酰基-6'-甲基-庚酰三尖杉碱(3)及其差向异构体(3')及其差向异构体(3')的混合物。两者比例为75:25%,经硅胶薄层层离或柱层析分离得到纯品。它们的结构由IR,^1HNMR和MS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