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瘤牛种(Bos indicus)的外貌、生理特性等均不同于普通牛种(Bos taurus)。瘤牛能适应普通牛所难以适应的热带和亚热带生态环境条件,耐炎热、耐粗饲,对蚊、蝇侵扰和血液寄生虫病的抵抗力强。因此,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很重视发展瘤牛。苏联是世界上繁育瘤牛的国家之一。苏联的瘤牛生产主要在南部的阿塞拜疆、土库曼、乌兹别克和塔吉克等共和国。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利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我国5个地方黄牛品种、5个地方水牛品种及2个地方牦牛品种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以及核苷酸多样度、单倍型多样度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黄牛、水牛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试验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与牛亚科代表性物种黄牛、水牛、家牦牛、野牦牛、欧洲普通牛、印度瘤牛以及摩拉水牛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黄牛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水牛的亲缘关系较远;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也有少量江河型水牛渐渗入中国水牛群体;中国黄牛为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进化树显示高原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环湖牦牛与家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西藏牦牛和黄牛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淋巴细胞短期体外培养法,并结合染色体G、C、Ag-NORs 显带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西藏牦牛、黄牛的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可分为山地牦牛和草地牦牛两个生态类群,但均应属于横断高山型牦牛;西藏黄牛在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基因位点、以及体型外貌上与普通牛一致,为普通牛种.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西藏黄牛的Am和Es同工酶,得出了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表明,西藏黄牛的Am和Es两个同工酶位点的基因分布及其频率与瘤牛种差异较在,而与普通牛种较为一致,这进一步从同工酶位点上验证了我们对西藏黄牛的Y染色体特征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西藏黄牛的Am和Es同工酶,得出了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表明,西藏黄牛的Am和Es两个同工酶位点的基因分布及其频率与瘤牛种(Bosindicus)差异较大,而与普通牛种(Bostaurus)较为一致,这进一步从同工酶位点上验证了我们对西藏黄牛的Y染色体特征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川西黄牛,西门达尔牛,黑白花奶牛及雷琼牛进行了血液蛋白多态性的检测,得出了Hb(血红蛋白),Tf(运铁蛋白)在各类群牛中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通过卡方检验,计算各类群间的标准遗传距离,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本文所采用的λ=0.837则川西牛与雷琼牛归为一类,黑白花奶牛与西门达尔牛归为一类。且川西牛与雷琼牛的Hb和Tf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都具瘤牛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达尔文(Darwin 1859)的《物种起源》发表以来,牛种起源的一元说、二元说和多元说至今争论不休。Herre(1958)站在一元论的立场,提出黄牛都是原牛(Bos Primigenius)驯化后的不同分支;而考古学家Hawks(1963)以一直未发现没有肩峰的野牛为理由支持这一论点。Kellec(1919)则认为没有肩峰的黄牛起源于原牛,而有肩峰的黄牛是爪哇牛(Bos banleng)的后代。Phillips(1961)和Rouse(1970)将世界的黄牛划分为欧系无峰牛即普通黄牛  相似文献   

8.
18个品种136个个体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不存在长度差异(1140 bp),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中间无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以终止密码子AGA结束;一共检测到了105个替代突变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1140 bp)的9.2%.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923,一共定义了47个cyt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48.105个突变位点中有65个转换和39个颠换,参考序列V00654的15615位点为中国黄牛cytb基因变异的转换与颠换共存位点.北方黄牛(0.00550±0.00088)和南方品种(0.00655±0.00128)的平均遗传距离相对较小,但是两者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01271±0.00262)差异较大;中原牛种群和北方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01002±0.00193)要大于和南方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00891±0.00178),所以中原牛种群受南方瘤牛的遗传影响较大.中原牛种群内的晋南牛和秦川牛受北方普通的影响相对瘤牛要大;而鲁西牛、郏县红牛和南阳牛受南方瘤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采取常规根尖压片法对横断山区唇形科(Lamiaceae)荆芥属(Nepeta)的大花荆芥(N.sibirica)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首次报道了大花荆芥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结果表明:大花荆芥染色体数目为2n=1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8=18m,,没有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染色体长度比为1.70,属1A核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荆芥属的系统关系提供了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滇西群众广为栽培的宽叶韭(Allium hookeri)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它高度不育以根进行无性繁殖。它可能是某种葱组植物和某种韭自然杂交而形成的异源三倍体远缘杂种。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和宽叶韭在分类上同属Allium属粗根组植物,笔者对这两种植物核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通过核型分析研究认为:多星韭的核型公式是:2n=2x=14=2m 12sm,染色体长度比1.49,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0.23,核型属Sterbbins核型分类的2A。宽叶韭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只有14条能配成7对,所以核型公式是:2n(7对) n′(8条)。在能配对的7对染色体中,有3对为st,其余为sm,染色体长度比为1.27,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1.00,核型属于4A型。在不能配对的8条染色体中,第1组(3条)为m、第2组(3条)为sm、第3组(2条)为st、如果把这8条染色体看作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长度比为1.57、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0.59,核型属于3A型。因此从核型看,宽叶韭较多星韭进化。宽叶韭能配对的7对染色体与多星韭7对染色体不同,这说明它们在系统关系上相差较远。笔者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粗根组各个种的演化关系提供了宝贵它们资料、多星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香瓜属(Cucumis)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技术对香瓜属两个品种华兰氏和哈密瓜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均具有24条染色体,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9对,近中端着丝点的染色体3对,包括一对具随体的染色体.其核型公式均为:2n=24=18m+4sm+2sm(SAT),按照Stebbins的核型分类方法,细胞类型均为2A.通过本实验对华兰氏和哈密瓜染色体数目的确定,以及核型的分析,为今后对葫芦科尤其是香瓜属植物核型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缘2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青藏高原东缘2种风毛菊属(Saussurea D C.)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齿风毛菊(S.katochaete)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x=32=10m 16sm 6st,而弯齿风毛菊(S.przewalskii)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x=32=10m 22sm.根据Stebbins 提出的核型分类原则,这2个种的核型分别为3B和 2B型.  相似文献   

13.
对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李氏大足蝗(Aeropus licenti Chang)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李氏大足蝗的染色体数为2n♂=9+XO,与属内其他种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李氏大足蝗染色体数目没有因形成独立种而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牛(Bos taures)的染色体(2n=60)已由Krallinger(1927)确定。Sasaki等(1962)认为牛的所有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近中着丝点到亚中着丝点染色体。Hansen(1972)用Q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X染色体的着丝点区为黑色,其长臂中部有一暗带,即X染色体的次缢痕。1979年,四川大学生物系陈文元等用G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常染色体皆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东俄洛风毛菊和川西风毛菊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报道了产于中国青藏高原的东俄洛风毛菊(Saussurea pachyneura)和川西风毛菊(Saussurea dzeurensis)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东俄洛风毛菊2n=32,川西风毛菊2n=26,均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东俄洛风毛菊2n=2x=32=30m+2sm,属2B型,川西风毛菊2n=2x=26=18m+6sm+2st,属2B型;2个种的染色体中均未发现随体.  相似文献   

16.
使用肺、心脏等进行组织培养,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 briatus)进行核型、G-带和C-带型分析:毛腿鼠耳蝠2n=44,有3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一对小型中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为52;常规核型和G-带核型与已发表的该属中华鼠耳蝠(M.chinensis)、西南鼠耳蝠(M.altarium)等物种一致,说明了该属动物核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C-带核型有丰富的端位C-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对产于青藏高原风毛菊属(Saussurea DC.)中的两个亚属——雪莲亚属(Subgen. Amphilaena)和风毛菊亚属(Subgen. Saussurea)中五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五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如下:唐古特雪莲(S. tangutica)2n=2x=34=16m+14sm+4st,多鞘雪莲(S. polycolea),2n=2x=32=24m+8sm,尖苞风毛菊(S.subulisquama)2n=2x=30=10m+20sm,这三种风毛菊属植物均属2B型;  相似文献   

18.
牛年说奇牛     
2009年是我国农历的已丑年,俗称牛年。牛年说牛,别有趣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牛是驯化的牛科大角型哺乳动物,曾经成群地活动在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现代的牛分为黄牛、瘤牛、水牛、牦牛、奶牛、杂种牛等多种。然而,在牛的世界里,还存在一些奇牛和怪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植物细胞常规压片法,对横断山高山冰缘带伞形科棱子芹属的两种特有植物——美丽棱子芹(Pleurospermum amabile)和丽江棱子芹(Pleurospermum foetens)进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棱子芹属内种间染色体基数存在9和11两种类型,其中美丽棱子芹的核型公式为2n=2x=22=14m+8sm,丽江棱子芹的核型公式为2n=2x=18=8m+10sm,两个物种都为二倍体植物且核型不对称性都为2A型.上述两种棱子芹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数据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野豌豆属7种2变种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野豌豆属7种2变种的染色体核型,其中Vicia pseudorobus,V.costata,V.gi-gantae,V.japonics,V.amaena ver.oblangifotia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同时对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与核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其染色体基数与核型组成及结构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