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樟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樟属植物香樟树叶的化学成分,运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樟树叶提取分离纯化,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表明: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1个为木脂素类化合物,4个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8R,8'R)-3,3',4,4'-四甲氧基-9-氧代-8-8',9-O-9'-木脂素(I),槲皮素-3-Ο-α-L-鼠李糖苷(II),山奈酚-3-Ο-β-D-葡萄糖基(6→1)-α-L-鼠李糖苷(III),芦丁(IV),槲皮素-3-Ο-β-D-葡萄糖苷(V).  相似文献   

2.
油桐叶和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油桐(Vernicia FOrdii) 的叶、根的化学成分,运用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法,并利用物理、化学及波谱方法,首次从油桐的叶、根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它们是β谷甾醇(Ⅰ)、槲皮素-3-O-α-L-毗喃鼠李糖苷(Ⅱ)、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Ⅲ)、羽扇豆醇(Ⅳ)、白桦酸(Ⅴ)和齐墩果酸(Ⅵ).  相似文献   

3.
研究乳浆大戟EuphorbiaesulaL.的化学成分。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乳浆大戟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  相似文献   

4.
诃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诃子果实的浸出物经硅胶层析法提取纯化得6个单体化合物。所得化合物据其理化性质及1HNMR、13C-NMR、IR鉴定为:β-谷甾醇、莽草酸、莽草酸甲酯、槲皮素、槲皮素-3-O-鼠李糖苷、没食子酸。其中莽草酸甲酯与槲皮素-3-O-鼠李糖苷首次从诃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槐(Sophora japonica)豆荚用甲醇提取,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和反相柱层析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分析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鉴定结构为山柰酚(1)、山柰酚3-O-β-槐糖苷(2)、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O-β-D-葡萄糖苷(5)、染料木素(6)、染料木苷(7)和槐属双苷(8)。其中,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槐属植物中离得到,化合物2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鸭跖草提取物中咖啡酸、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和异荭草素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250 mm×4.6 mm,5μm)柱,以甲醇(A)-体积分数0.1%甲酸水(B)梯度洗脱:0~17 min,22%A~42%A;17~28 min,42%A~56%A;28~40 min,56%A~90%A,检测波长为350 nm,流速为1 m L/min,柱温为35℃。咖啡酸、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和异荭草素分别在2.16~86.4 mg/L、6.445~257.8 mg/L和3.293~131.7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6%,99.42%和98.00%。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鸭跖草提取物的质量评价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应用正、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藜(Cheno 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从藜中分离得到2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2).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抑菌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8种添加物辅助单、双酶水解蒸汽爆破玉米秸秆的效果和规律。结果表明,在8种外源物中,添加Tween-80对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水解的促进作用最佳,可显著提高酶水解得率和酶活的稳定性。在底物纤维素质量浓度为50 g/L、纤维素酶用量为15.0μmol/(min.g)、β-葡萄糖苷酶用量为30.0μmol/(min.g)的条件下,添加4.0 g/L Tween-80反应48 h,纤维素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总还原糖的酶解得率分别达到86.85%和93.45%,较空白对照分别提高了7.34%和9.59%,其中可发酵性葡萄糖占总还原糖的92.94%。进一步考察该酶解条件下的蛋白质和酶活回收率,结果表明:添加Tween-80后可溶性总蛋白质的回收率提高了56.83%,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酶活回收率分别提高了16.87%和40.04%。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毛药藤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碳十八烷基反相键合硅胶(ODS)、制备高效液相(Pre-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应用波谱学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毛药藤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8-甲氧基蒽(1-hydroxy-8-methoxyanthraquinone,1)、大黄素(emodin,2)、大黄素甲醚(physcion,3)、曲霉酮8-O-β-D-吡喃葡糖糖苷(torachrysone 8-O-β-D-glucopyranoside,4)、黄杞苷(engeletin,5)、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6)、阿魏糖苷(ka-empferol 3-O-α-L-rhamnoside,7)、山奈酚-3-葡萄糖苷(kaempferol-3-glucoside,8)、扁蓄甙(avicularin,9)、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quercetin 3-O-β-D-xylopy-ranoside,10)、落新妇苷(astilbin,11)、番石榴苷(guaijaverin,12)、槲皮素(quercetin,13)、乔松酮(pinostrobin,14)、bistortaside A (15)、stigmast-4-en-6β-ol-3-one (1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长柱金花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柱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var.longistyl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吸附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制备色谱法、重结晶法等技术对样品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鉴定出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豆甾醇(stigmasterol)(1)、stigmast-7-en-3-ol(2)、落新妇苷(3)、5,7-二羟基色原酮-3-O-α-L-吡喃鼠李糖苷(eucryphin)(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D-吡喃葡萄糖苷(6)、棕榈酸(7)、3β-acetoxy-6a,13β-dihydroxyolean-7-one(8)。【结论】除豆甾醇(stigmasterol)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品种植物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1.
以Pichia pastoris GS115为宿主,对来源于特异腐质霉Humicolainsolens、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Hi、bglAa和bglAn进行异源表达。以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分析了3种酶的酶学性质,其中BglAn的酶活力最高,为90.83U/mg。3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值范围分别为55~65℃和5.0~6.0。在pH值为6.0、温度50℃、酶量2U的条件下,利用3种酶水解不同浓度的罗汉果苷Ⅴ。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酶水解底物的特异性差别较大,其中BglHi和BglAa水解罗汉果苷Ⅴ生成罗汉果苷ⅢE的转化率较低,仅为5%~7%;而BglAn在底物质量浓度1mg/mL,反应20min时转化率为96.5%;提高底物质量浓度到5mg/mL,反应1h时转化率也可达97.9%,基本实现完全转化。通过酶法转化罗汉果苷Ⅴ,获得了较高纯度的产物罗汉果苷ⅢE,为后期开发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罗汉果苷类甜剂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山荷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体积分数为85%的乙醇回流提取山荷叶(Astilboides tabularis(Hemsl.)Enter)中的化学成分,再利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各化学成分,共得到6种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这6种化合物分别是槲皮苷(1)、山萘酚-3-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没...  相似文献   

13.
选择D101-1大孔吸附树脂固定化反应底物柚皮苷,考察α-L-鼠李糖苷酶水解柚皮苷转化普鲁宁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其最适条件为:α-L-鼠李糖苷酶用量30 U/mL,最适酶反应温度60 ℃,pH=4.0,底物质量浓度2.4 g/L,振荡速率80 r/min。在此条件下酶解反应420 min,柚皮苷转化率达到78%。此外,研究发现,高浓度的Mn2+、Fe2+对酶解反应有极强的促进作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拟合曲线的Km=5.12 g/L,Vmax=0.013 g/(L·min)。利用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酶解产物进行分析,并验证得出,反应完全后可得到纯的反应产物普鲁宁。  相似文献   

14.
白蒺藜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从白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醇提液正丁醇萃取层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光谱方法鉴定结构分别为:N-对羟基苯乙酮基-3-甲氧基-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Ⅰ),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 (Ⅱ),3′-甲氧基-槲皮素-3-O-β-D 葡萄糖苷(Ⅲ),3′-甲氧基-槲皮素-3-O-β-D-龙胆二糖苷(Ⅳ),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葡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Ⅴ),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木糖基(1-3)]-β-D-吡喃葡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Ⅵ),苯甲酸(Ⅶ),尿嘧啶核苷(Ⅷ)。其中化合物Ⅳ,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5.
小白杏杏仁油的酶法提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中性蛋白酶对新疆小白杏杏仁油脂进行了水解提取,并对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主要探讨了酶解pH值、温度、反应时间以及酶用量4个因素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中性蛋白酶用量为2000IU/g杏仁,酶解pH 7.5,温度60℃的条件下,酶解2.0h后,杏仁油脂总提取率达88.81%;杏仁油的气相色谱脂肪酸分析表明:小白杏杏仁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可达油脂总量的91.07%,其中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40.92%和49.30%。  相似文献   

16.
采用5种蛋白酶分别对鸡肝进行水解,以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原料预处理方法、酶解温度、pH、酶用量(E/S)、底物浓度及酶解时间等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Alcalase、Neutrase、Protamex、Fla-vourzyme以及木瓜蛋白酶水解鸡肝的工艺条件.综合比较酶解产物的水解度、氮回收率、感官质量和胆固醇含量发现,Alcalase水解能力最强,且产物苦味较弱;而Flavourzyme所得水解产物感官质量最好,无苦味,且具有较好的鲜味;酶解产物中均不含胆固醇.优选Alcalase用于单酶水解鸡肝,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确定其最佳水解条件为:温度60℃,pH值8.0,加酶量1.25%,水解时间2.5h,底物浓度7.5%.在此条件下所得酶解液水解度为52.62%,氮回收率为85.32%.  相似文献   

17.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鹿角多肽酶解工艺。煎煮法提取鹿角胶后经胃蛋白酶水解得到鹿角多肽,采用单因素法初步考察底物浓度、酶用量、温度、pH、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多肽峰面积及含量的影响;再以底物浓度、酶用量、温度为自变量,双缩脲法测得多肽含量及HPLC法测得峰面积总和为因变量进行星点设计试验,确定最佳酶解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星点设计 效应面法得到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用量1.8%、底物浓度0.08 mg/mL、温度40 ℃。该方法简便、可行、稳定,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对新鲜云南产日本甜柿叶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借助于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有机波谱学手段的方法,从中共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1),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刺五加苷E(4),长寿花葡萄糖苷(5),熊果酸(6),齐墩果酸(7).其中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柿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利用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DS1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对槐角中异黄酮进行酶法转化,制备染料木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转化前后染料木素的含量.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转化槐角异黄酮的最佳转化条件是:pH=4.6,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6h,转化后的染料木素量比转化前的提高了18倍多;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图,研究认为β-葡萄糖苷酶转化槐角异黄酮过程为三糖苷转化成双糖苷,再从双糖苷转化成单糖苷,最终转化成甙元,如染料木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柱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及波谱分析等分离技术对楤木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云南产楤木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β-D-葡萄糖苷(1)、芹黄素-7-O-α-L-鼠李糖苷(2)、咖啡酸乙酯(3)、反式阿魏酸(4)、咖啡酸甲酯(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6)、香兰醇(7)、β-谷甾醇(8).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