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厘清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委托研发中分包商的利他偏好是否有利于公共部门效益的提升,本文构建单委托人-双代理人模型,讨论随机依赖下分包商利他偏好对最优合同和公共部门期望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分包商利他偏好与随机依赖具有相同的作用力,都提高了公共部门使用相对绩效合同的优势;分包商利他偏好并不总是有利于公共部门期望收益的提升;公共部门不希望两个分包商具有同等强度的利他偏好,相反希望双方具有非对称的利他偏好,且低能力水平分包商的利他偏好强度越强越好;公共部门可以从双方利他偏好强度差异中获益,但要注意偏好强度与能力水平的匹配.  相似文献   

2.
针对重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设计与施工单位对设计方案更改的数量优化与收益分配问题,引入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偏好理论,建立双方的博弈模型。分别探讨了双方狭义自利、设计方具有公平偏好、施工方具有公平偏好以及双方均具有公平偏好情形下,公平偏好心理对参与主体决策行为特征及效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益分配系数会随其中一方公平偏好强度的增大而加大对其的倾斜,公平偏好心理对于设计更改接受率的影响较为负面;同时,公平偏好显著改变了设计与施工方的效用,随着一方公平偏好的增大,其自身的效用不一定增大,但可以减小与对手方的效用差距。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设计与施工单位对设计方案更改的数量优化与收益分配问题,引入行为经济学中的公平偏好理论,建立双方的博弈模型。分别探讨了双方狭义自利、设计方具有公平偏好、施工方具有公平偏好以及双方均具有公平偏好情形下,公平偏好心理对参与主体决策行为特征及效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益分配系数会随其中一方公平偏好强度的增大而加大对其的倾斜,公平偏好心理对于设计更改接受率的影响较为负面;同时,公平偏好显著改变了设计与施工方的效用,随着一方公平偏好的增大,其自身的效用不一定增大,但可以减小与对手方的效用差距。  相似文献   

4.
以薪酬激励合约为中介,通过植入代理人公平偏好的异质性,构建代理人长短期业绩目标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基于该模型探究了代理人最优:在公平偏好下,代理人风险厌恶程度越强,委托人给予代理人最优长短期激励薪酬越少,固定薪酬与总体薪酬越多;代理人能力、公平偏好对最优长短期薪酬激励契约的影响与代理人风险偏好类型相关;代理人公平偏好程度及最优长短期薪酬激励强度对固定薪酬及总体薪酬的影响取决于各任务间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5.
基于公平偏好和学习效应理论,通过改进传统经济学中纯粹自利人假设下的HM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委托代理框架下存在公平偏好及学习效应的最优契约设计.结果表明:公平偏好能够激励代理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学习,而学习效应可以有效提高委托人的期望收益.当代理人具有较高的公平偏好和风险贴现因子时,最优激励契约应增加代理人固定收益比重,降低风险性的收益分享比重;雇佣具有较高初始能力的员工、激励员工加强学习均可提高委托人期望收益;雇佣具有较高公平偏好程度和较低风险规避程度的员工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该结论为降低代理成本,实施有效的委托激励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过度自信的股权激励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黄健柏 《系统工程》2007,25(10):27-32
股权激励是众多上市企业建立激励制度的首选模式。传统的股权激励模型依据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而来,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某些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模型的影响,导致激励效率低下。过度自信是人们的一种经常性的心理表现,过度自信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等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热点。本文研究了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形下基于过度自信的股权激励合同的设计,通过数理推导分析了过度自信对股权激励合同设计的影响机制,包括对激励系数、努力水平、固定报酬、代理成本、委托人次优期望效用的影响,并对代理人风险中性做了扩展研究,研究结论对设计股权激励契约、提高激励效率、雇佣代理人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最后,文章指出了对过度自信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用委托代理激励理论,构建了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了能力激励对委托代理契约和博弈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实施能力激励可有效提高委托人期望收益,且对个人价值实现系数较高的代理人更加有效;② 委托人承担培训成本时代理人的能力水平提高更多,且委托人可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③ 信息成本与代理人风险规避程度有关,代理人风险规避系数越高信息成本越高。  相似文献   

8.
现实世界中不确定可以分成概率不确定和奈特(Knight)不确定.本文从奈特不确定框架研究连续时间下面临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问题,试图分析低道德水平代理人逆向选择对高道德水平代理人延续价值和动态最优契约执行过程的影响.首先,基于非线性期望理论,利用G-布朗运动刻画契约项目盈利的动力学方程,进而定义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期望效用.其次,用带G-布朗运动驱动的随机微方程刻画了高道德水平代理人和低道德水平代理人价值过程.并且,利用次线性期望下的最优性原理,推导出高道德水平代理人预期效用值函数所满足的哈密尔顿-雅可比-贝尔曼(HJB)方程,在低道德水平代理人逆向选择下给出高道德水平代理人获得的最优报酬,同时得到低道德水平与高道德水平两类代理人最优努力水平的隐式表达式.最后,通过Matlab数值模拟,阐释了奈特不确定对委托人和不同类型代理人的策略影响.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低道德水平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将会直接影响高道德水平代理人的契约支付,进而会影响契约有效性;而作为造成低道德水平代理人逆向选择的重要原因,奈特不确定也使得委托代理双方的决策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9.
以传统Holmstrom-Milgrom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链式多重委托代理结构,并植入了公平偏好理论,改进了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分别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研究了公平偏好因素的引入在激励效果和代理效率等方面对链式多重委托-代理模型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平偏好因素对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中间人与纯代理人之间的绩效依赖程度对纯代理人努力水平的作用方式还受到传统因子的影响。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有效性。本文研究结论在多级供应链和多层级公司治理机制中能够提高激励效果、改进委托代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考虑零售商公平偏好的促销努力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制造商主导的二层供应链框架下,考察零售商的公平偏好对于促销努力水平和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影响,并设计一个基于Nash讨价还价博弈的收益共享契约作为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发现:1)在缺乏协调机制时,制造商可以通过降低批发价格,来维持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的促销努力水平与公平中性时相等;2)零售商的公平偏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效用水平,但会降低制造商和供应链整体的效用水平;3)合理的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实现双方效用水平Pareto改进,改善供应链运作效率.最后用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收益共享契约作为协调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群体激励问题,将收益共享契约作为供应商零部件质量改进的激励机制,设计了批发价契约与收益共享契约相结合的菜单式合同. 分析出制造商通过设置合理的报酬结构能够实现其收益与零部件质量的"双赢".在此基础上,将公平偏好引入到多阶段群体激励中,研究了公平偏好对激励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考虑公平偏好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激励效果的报酬结构并不适用于具有公平偏好的多阶段群体激励; 个体的公平偏好对激励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制造商实行同一报酬结构在多阶段激励中难以维持高效率; 仅针对单一激励力度进行调整或忽视激励力度间的协同均不能实现较好的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公平参数的供应链柔性合同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公平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柔性合同(收益共享合同和回购合同), 以公平作为参与人的私有信息为出发点, 在市场需求随机的情况下, 就供应商强势、零售商弱势和零售商强势、供应商弱势两种市场占有率情形, 分别探讨了公平对收益共享合同和回购合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 公平对零售商的订购数量并没有影响, 即在完全理性条件下, 零售商不会因为个体的公平而去选择偏离市场需求的订购量, 但是在公平参数的影响下供应商(零售商)对收益共享合同和回购合同参数的选择范围将大为缩小.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在既定的订购量下供应商将倾向于收益共享合同还是回购合同.  相似文献   

13.
在运气薪酬和激励契约超完全性质上,经典契约理论与实证发现结果之间存在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引入公平偏好,应用行为博弈论方法建立行为委托代理模型,求解发现公平偏好下的最优激励契约就是包含运气的超完全契约。这不但为运气薪酬和激励契约超完全性质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消除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解释实证研究发现很多公司向高管人员之外的普通员工提供持股计划的实际现象。因此,无论对高管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在制定薪酬激励制度时,准确甄别公平偏好特征和判断参考群体范围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延保服务决策和协调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强零售商提供延保服务而制造商具有公平偏好的供应链模型.首先,探讨和比较了公平偏好对集中化决策和分散化决策两种情形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决策变量和利润的影响,发现产品价格与公平偏好正相关,而延保服务的销售价格、延保服务的质量、节点企业的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均与公平偏好负相关,并且公平偏好加剧了供应链系统决策效率的损失.然后,研究了该供应链系统的协调问题,发现收入共享契约无法协调该供应链系统.两部定价契约能否实现该供应链的完美协调,取决于公平偏好程度,制造商的公平偏好越强,协调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5.
非对称过度自信水平下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理性的委托人和过度自信的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在考虑道德风险和代理人过度自信水平为其私有信息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最优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为委托人制定契约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并甄别其过度自信水平.进而分析契约并与过度自信水平为双方共同知识的情形比较.结果表明,当委托人不了解代理人的过度自信水平时,委托人期望收益下降,拥有私有信息的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降低收益却增加.研究结果体现了信息的价值,对如何设计契约并提高激励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企业家之间存在利益的不一致问题 ,企业家既存在生产性努力 ,也存在分配性努力 ,委托人设计最优激励合同时必须根据比较利益 ,努力使企业家的生产性努力最大 ,分配性努力最小 .又由于存在委托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因而委托人欲通过加大监督力度促使企业家增加生产性努力的目的往往因较大的监督成本而难以实现 .而一味增加对企业家的激励水平 ,又会造成较小的激励成本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为此 ,本文设计了一个模型 ,研究了委托人的激励收益与激励成本的关系 .根据这一模型 ,既能使企业家生产性努力最大化 ,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委托人的激励成本 ,达到收益与成本的均衡 ,并给出了求解均衡点的数理方法 .  相似文献   

17.
在Hotelling模型的基础上,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和存在R&D溢出条件下厂商的R&D决策和创新动机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性越强或需求方的学习成本越低,厂商的R&D投资越多.当厂商具有较低(较高)的R&D投资效率时。较强的网络外部性会削弱(增进)其R&D动机,而较高程度的兼容性和较高的需求方学习成本会增进(削弱)其R&D动机.  相似文献   

18.
规避道德风险的信贷风险决策合同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信贷市场中风险类型并合与风险类型非并合两种不同情形下道德风险的规避方法及信贷风险决策合同的设计.分析了贷前道德风险企业与贷后道德风险企业两种不同的拖欠还贷的特点,指出了在风险类型并合下,如果不采取激励相容机制,将使银行筛选有害银行利益的贷款合同.但如果银行对企业采取激励相容机制,则将有效抵御来自企业的道德风险.通过引入抵押率的概念来作为衡量道德风险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抵押率使银行抵御道德风险的能力减弱,较小的抵押率使银行抵御道德风险的能力增强.通过模型证明了充足的抵押品能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不充足的抵押品将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