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制备性能优良的超细WC粉末,选取紫钨与蓝钨为原料,研究了氧化物还原制备W粉以及钨粉碳化制备WC粉的工艺,并分析了两种原料以及制备的超细W粉和WC粉的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工艺方法,紫钨适宜于制备超细颗粒钨粉,以紫钨为原料制备的W粉及WC粉末其物理性能均优于原料为蓝钨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采用700℃、保温90 min的条件进行氢还原,研究稀土La不同含量对还原(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及高倍扫描电镜分别对还原后的复合粉末进行物相分析、晶粒尺寸测试和形貌观察,并对还原复合粉末的粒度、比表面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加稀土La时还原粉末由W和γ-(Ni,Fe)两相组成,添加一定量的稀土La后还原粉末由W,γ-(Ni,Fe)和La(Nio75W0.25)O3三相组成;当La含量在0~0.8%范围内,随着La含量的增加,还原粉末粒度由96.6 nm降到60 nm,粉末Fsss粒度由0.64 μm降到0.36μm,粉末晶粒尺寸由26.1 nm降到22 rm未添加稀土La时还原粉末颗粒呈球形,添加一定量的稀土La,粉末颗粒呈球形或近球形;添加一定量的稀土La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晶粒的长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粉末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H2-CO共还原法对Fe-18Cr-9W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还原,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制得纳米级Fe-18Cr-9W复合粉末.采用XRD对粉末进行物相分析,并计算晶粒尺寸;采用高倍SEM观察粉末形貌;对复合粉末的费氏粒度、比表面面积、氧含量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粉末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还原温度高于650℃时制得的复合粉末由Fe和Fe-(Cr,W)两相组成;粉末颗粒呈球形或近球形;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都对Fe-18Cr-9W复合粉末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还原温度为700℃,还原时间为90 min时,制备的颗粒为平均费氏粒度低于0.58μm,平均BET粒度小于80 nm,晶粒粒径小于50 nm,粉末氧含量小于0.14%的纳米级Fe-18Cr-9W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4.
[摘要]以仲钼酸铵为前驱物,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和氢气还原工艺制备了碳纳米管/Mo复合粉末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微观形貌和相态组成.结果表明:在750℃还原保温3h可制备出碳纳米管/Mo复合粉末,还原生成的Mo粉颗粒在碳纳米管周围聚集,使碳纳米管在Mo粉中均匀分散;高于800℃还原,碳纳米管与Mo反应生成M02C相;而低于750℃还原,则有MoO2相残存.  相似文献   

5.
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还原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两阶段还原法对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还原,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制得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采用XRD对粉末进行物相分析,并计算晶粒尺寸;采用高倍SEM观察粉末形貌;对复合粉末的费氏粒度、比表面面积、氧含量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粉末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还原温度高于600℃时制得的复合粉末由W和(Ni,Fe)两相组成;粉末颗粒呈球形或近球形;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都对W-Ni-Fe复合粉末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还原温度为700℃,还原时间为90 min时,制备的颗粒为平均费氏粒度低于0.65μm,平均BET粒度小于100nm,晶粒粒径小于30 nm,粉末氧含量小于0.23%的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6.
纳米V8C7粉末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V2O5溶解于有机酸溶液中, 通过喷雾干燥制得非晶态含钒的粉末前驱体, 将前驱体粉末还原/碳化后得到V8C7粉末. 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碳氧分析仪对工艺过程产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前驱体是粒度为10~20 μm非晶态球形粉末, 当温度升高到400 ℃时, 前驱体粉末开始分解;当温度升高到600 ℃时, 前驱体粉末全部转变为V2O3与游离C原子级别混合均匀的复合粉末;随着温度的升高, 游离C还原碳化V2O3, 当温度升高到800 ℃时, 出现V4C3相;在约1 100 ℃时, 得到相成分均一的V8C7粉末, 其形貌是粒径为30~50 nm的一次颗粒形成的多孔空壳球形, 其总C含量为17.38%, 游离C含量为0.47%. 前驱体粉末在加热过程中相成分转变过程为: V2O3→V4C3→V8C7, 不经历V2O3 转变为VO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铜系导电涂料中纳米铜粉抗氧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合肼为还原剂、PVP(聚乙稀吡咯烷酮)为分散剂,采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对纳米铜颗粒表面进行活化处理,然后采用置换反应法制备得到了与原纳米铜粉粒径和形貌大致相同的核壳型铜-银双金属粉末,采用XRD,XRF,TGA等手段,分析了核壳铜-银双金属粉的抗氧化性能,并用TEM对粉末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表面活化处理后得到的核壳铜-银双金属粉,在银含量较低(37.68%)时,也能形成完全包覆型结构,至700℃以下不被氧化.  相似文献   

8.
掺杂La_2O_3的CuW电触头的组织及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固掺杂工艺将La(NO3)3与WO3混合,经干燥、La(NO3)3裂解和WO3还原等工艺制备含有La2O3的稀土W粉,采用粉末冶金-熔渗法制备含有La2O3的CuW电触头;研究了保温时间对La(NO3)3裂解的影响以及La2O3对CuW电触头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用液-固混料法制备的稀土W粉,La2O3分布均匀,粉末粒度较细;La(NO3)3裂解粉末的颗粒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长大;掺杂La2O3的CuW触头耐电弧烧蚀性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化学镀Ni-W-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以沉积速率和腐蚀速率为指标,获得了优化化学镀Ni-W-P镀液配方。采用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能谱分析了镀层的微观形貌、组成及结构,研究了镀层在10%H2SO4+30%HCl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化学镀Ni-W-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与镀层的非晶态结构、P和W的含量以及腐蚀介质的性质等因素有关,W对镀层获得非晶结构的作用要大于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机械合金化制备Mg58Cu42非晶态合金粉末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Mg58Cu42混合粉末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Mg,Cu粉末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是互溶的,机械合金化可以大大提高它们之间的固溶度.球磨过程中,Mg原子逐步溶入Cu基体中,同时,发生晶粒的细化和非晶化过程,并且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粉末逐渐细化.然后,形成Mg在Cu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固溶体的变形能量积聚到很大时,发生固溶体晶体结构失稳,最后形成Mg和Cu分布均匀的非晶态合金粉末.  相似文献   

11.
非晶态Co-Si-B合金纳米粉末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Co-Si-B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透射电镜(TEM)及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粉末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证实所制备的粉末为非晶态纳米合金粉末.粉末组元除了以合金形态存在外,还有一部分是以氧化态存在的.Co元素的氧化仅仅发生在粉末表面,而且氧化比较轻微.粉末颗粒表面以下不同距离处的合金态B数量与氧化态B数量之比几乎为常数,约为1.2.合金态的Si在总Si量中的相对含量随距颗粒表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主要是以锌基化合物为前驱物,通过湿化学方法来大量合成纯氧化锌(ZnO)纳米粉体,这不仅使得制备成本增加,也会导致目标产物里面不可避免地含有杂质元素。在本研究中,我们以锌粉为前驱物,通过锌粉和水蒸汽在一定温度下直接反应,便大量、低廉地制备得到氧化锌纳米粉体。以XRD、SEM、EDX和Uv—vis等对获得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氧化锌粉体为六方相纳米结构,不含杂质元素,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很强的吸光度。我们所制得的ZnO纳米粉体作为一种好的光催化剂,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帚。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纳米粒(PNS-NPs)的稳定性,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冻干粉并优化其冻干工艺.通过离子凝胶法制备PNS-NPs,以再分散性、粒径分布及微观形态及药物渗漏率为指标,进行全面实验和配伍实验筛选最优冻干工艺.结果表明: PNS-NPs冻干粉最佳制备工艺为预冻时间12 h、冻干保护剂为2.5%蔗糖+2.5%海藻糖.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冻干粉分散性好、无粘连,扫描电镜显示其微观形貌呈球形; 分散后粒径为(138.30±3.15)nm,相比于冻干前原液有所增加,但各组分药物渗漏率均未超过5%.PNS-NPs冻干粉有望成为PNS纳米新剂型.  相似文献   

14.
低温固相反应合成NiFe2O4尖晶石纳米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FeSO4.7H2O,NiSO4.6H2O和NaOH为原料,NaCl为分散剂,在室温下充分研磨反应制备前驱体,然后将前驱体进行煅烧得到NiFe2O4尖晶石纳米粉.重点研究了分散剂含量、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粉体粒度和形貌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20%(质量分数)NaCl制得的前驱体在800℃下煅烧1.5h得到的纳米粉分布均匀,颗粒呈球形并且晶型完整单一,平均粒径约为75nm.  相似文献   

15.
柠檬酸对Ca(NO3)2-P2O5体系合成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Ca(NO3)2·4H2O和P2O5为主要原料,柠檬酸为螯合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通过DSC,XRD和SEM等手段,分析了纳米HA粉体的形成历程,系统地研究了柠檬酸对粉体形成过程、产物杂质相及粉体粒度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柠檬酸的加入提高了胶体的稳定性,通过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改善桑椹精粉的加工特性(粒径、粉体特性、色泽)和保持脱氧野尻霉素(DNJ)、总多酚、总黄酮和花青素等活性成分为目标,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营养和外观品质俱佳的低糖型桑椹精粉的制备工艺。将桑椹原浆经肠膜明串珠菌(Leuconstoc mesenteroides)和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冻干后制备低糖型桑椹精粉,并以干桑椹直接粉碎后的桑椹原粉为对照,比较桑椹原粉、桑椹精粉和添加黄豆辅料的桑椹精粉的加工特性以及活性成分含量。与桑椹原粉相比,2种低糖型桑椹精粉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吸湿性、堆密度、休止角、粒径都明显降低,色泽、流动性等加工特性显著改善。桑椹原粉的DNJ含量为0.68mg/g,发酵后DNJ含量显著提高,为2.07mg/g,冻干处理后为1.39mg/g,冻干并添加辅料处理后其含量为1.03mg/g。发酵、冻干以及添加黄豆辅料对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桑椹原粉、桑椹发酵液、桑椹精粉、添加黄豆辅料的桑椹精粉的总多酚含量分别为27.70、28.55、25.83、25.85mg/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4、1.01、1.16、1.30mg/g。发酵处理造成花青素含量显著下降,而冻干和添加黄豆辅料对花青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桑椹经发酵、添加黄豆冻干处理后,其加工特性得到改善,DNJ含量增加,花青素含量降低,而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出Co-Cu-B三元纳米合金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非等温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分析.证实所制备的粉末为非晶纳米合金粉末,粉末组元除了以合金形态存在外,还有一部分以氧化态存在.DSC的分析结果表明,非晶Co-Cu-B纳米合金粉末的晶化是一步发生的,晶化体积分数与加热温度的关系曲线呈典型的S形状.用Kissinger法计算得出其晶化激活能为465.69 kJ/mol.用Suriach拟合法得出非等温晶化过程是通过已有晶核的直接长大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粉末冶金是俄罗斯冶金生产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在世界粉末冶金领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简述了俄罗斯粉末冶金工艺技术特点;介绍了俄罗斯从事铁粉、有色金属粉、合金粉、硬质合金、结构零件、电触头材料和抗摩擦材料生产的主要企业,纳米粉末、雾化法制粉和高速电脉冲等离子烧结工艺是其工艺技术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具有铁磁性的Co掺杂CaO纳米粉末材料,并对材料的结构和磁学性质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材料为单相的CaO立方结构,Co掺杂导致了晶格常数的减小,表明Co离子通过替位Ca离子融入了CaO晶格.磁性分析表明,该Co掺杂CaO纳米粉末表现出了明显的铁磁特性,临界温度高于70K.通过分析认为,材料的铁磁性是由浅施主缺陷O空位与Co离子耦合形成束缚磁极化子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金属纳米粉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氢等离子体电弧反应法生成Al,Fe,Cu和Pb的纳米粉·对其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成分、晶体结构和粒径等进行了实际测定·结果表明,均为单质晶体;Al的粒径分布较宽,在10~138nm左右,平均粒径75nm·Fe,Cu,Pb平均粒径分别是56nm,81nm,77nm·除α Fe为bcc结构外,其余3种均为fcc结构·同样的进氧量,进氧的快慢对纳米粉氧含量多少影响很大·如钝化6h的Al纳米粉,其氧的质量分数为5 9%左右,而钝化2h的Al纳米粉氧的质量分数为11 3%左右·Al纳米粉的X射线衍射结果与其余的不同,由于氧的溶入,使衍射峰发生分裂,虽然结构没变,但有部分粉末的点阵常数增大了0 00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