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兆芬 《武夷科学》2002,18(1):318-318
用环己烷浸提黄粉虫幼虫干粉得 2 8.0 %含量的脂肪、脂肪提取率占虫体中脂肪含量的 94 .0 % ;提取出的脂肪碘值为 96 .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总量的 76 .4 %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为 1.5 0。环己烷的回收率为 4 5 .3%。用碱法和酶法分别从抽去脂肪的虫渣中提取蛋白质 ,提取出的蛋白粉量分别占干虫重的 6 .9%和 18.3% ;蛋白粉中的总氮含量分别为 13.0 %和 15 .5 % ,蛋白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 81.4 %和 97.1% ;蛋白粉中的氨基酸含量分别为 6 4.6 %和 94 .7% ;蛋白粉中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虫体中氨基酸总量的 7.5 %和 2 9.8%。用剩下的两种去脂去蛋白质的虫渣和幼虫虫蜕分别提取甲壳素 ,从碱法和酶法虫渣中和虫蜕中提取的甲壳素分别占幼虫干重的 4 .4 %和 4 .2 % ,占虫蜕重的 10 .9% ;三种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分别为 70 .8%、6 6 .5 %和 6 1.0 %。用碱法和酶法提取的有效物质总量分别占幼虫干重的 39.3%和 5 0 .5 % ,显示了很高的利用价值。文章中还讨论了碱法和酶法提取率出现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探索茶叶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电子鼻技术对3个品质等级的信阳毛尖茶的挥发性气味进行了分析.对电子鼻检测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线形判别分析结果显示3个品质的茶叶能被很好地区分,各个类的集中性也较强.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传感器信号和信阳毛尖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之间的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对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预测值和测试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4和0.92,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08、0.11和0.8,平均误差分别为0.9%、2.8%和1.5%.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可以用于茶叶理化成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以棕榈果为原料,通过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棕榈油。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液料比、酶添加量、酶解温度为自变量,以棕榈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利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方法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液料比8.2﹕1、酶添加量4.2%、酶解温度4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棕榈油的平均提取率为34.62%。通过GC-MS实验对水酶法提取的棕榈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检测出8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和油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34.91%和29.56%.  相似文献   

4.
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与橄榄油媲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高级植物食用油。纤维素水酶法使用机械粉碎烘烤后的油茶籽,而后加入酶液,通过纤维素酶降解茶籽细胞壁,使茶籽细胞内油脂释放,最后通过离心收集茶籽油。通过酶解时间、酶量、料液比、温度和pH值这5个因素研究纤维素酶水酶法提取茶籽油的最优条件,得到纤维素酶提取茶籽油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时长75 min、酶量60 U/茶籽粉g、料液比1∶4、酶解温度为45℃、体系pH值为4. 5,此时茶籽油提取率最高约为18%。同时还研究纤维素酶水酶法提取的茶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过氧化值和酸值,并对茶籽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水酶法提取茶籽油中油酸含量为70. 49%,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76. 74%,酸价和过氧化值均低于茶籽油原油国家标准。研究结果可为纤维素酶水酶法提取茶籽油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铜藻膳食纤维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铜藻为原料,采用化学与酶解结合的方法,经酶解、碱提取、沉淀、漂白、活化、烘干等工艺处理提取膳食纤维,研究了酶解、碱提取、漂白工艺条件对铜藻膳食纤维提取的影响,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出铜藻膳食纤维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由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可知,酶解工艺的最优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90U/g、木瓜蛋白酶用量5000U/g、酶解时间1.5h;碱提取工艺的最优条件为:20倍的200g/LNa2CO3溶液、处理时间2h、处理温度85℃;漂白工艺的最优条件为:3倍的0.3%Na-ClO溶液、pH7、漂白时间40min。结果表明:在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铜藻膳食纤维的产率为35.4%,颜色较白,总膳食纤维干基含量为78.6%,膨胀力为85.8mL/g,持水力为4220.0%,蛋白质含量0.45%,总灰分含量为18.3%。该方法所提取的铜藻膳食纤维的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蒲公英根烘焙粉为原材料,研究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在单酶和双酶协同酶解条件下对多糖得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酶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单酶法提取1g蒲公英根多糖的适宜条件为:料水比(g∶mL)1∶30,纤维素酶酶解温度50℃,酶添加量1.0mL;木瓜蛋白酶酶解温度60℃、酶添加量2.0mL。双酶法多糖提取率高于单酶法,影响多糖得率的工艺因素主次顺序为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适宜的多糖提取条件为:料水比(g∶mL)1∶30,木瓜蛋白酶悬液(200U/mL)添加量1.98mL,纤维素酶悬液(200U/mL)添加量0.99mL,55℃提取1.9h,此时多糖得率为32.97%±0.13%,DPPH 自由基清除率为92.31%±0.25%。烘焙和酶解工艺可提高蒲公英根多糖得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子分析和正交试验,以孝顺竹叶提取物中含量为指标,对酶法提取中影响多糖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并研究了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酶法提取优化工艺条件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2g,酶解时间为55min,酶解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多糖提取物含量为11.7%。其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效果。酶法提取条件温和、污染小、效率高,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工业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酶提取三叶青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三叶青多糖的酶法提取工艺,选用纤维素酶提取三叶青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响应面分析法,考察酶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水料比这4个因素对三叶青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酶加量0.274%,酶解温度60.5℃,酶解时间62.4 min,水料比25.8∶1(体积∶质量,mL/g),此条件下三叶青多糖的实际提取率为10.47%,与理论最佳提取率10.43%相比,相对误差为0.38%。此结果表明,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工艺条件准确可靠,能够真实地反映各因素对三叶青多糖提取率的影响,该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客观可行。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6,(2):11-15
以文冠果仁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文冠果油,为推动这一木本油料作物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索了酶种类、酶用量、料液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文冠果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文冠果油水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5,酶解时间为5h,酶解温度为50℃,酶用量为1.5%。在最佳条件下,文冠果油平均提取率约为65.10%。整个提取工艺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对该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双酶法提取假酸浆中总黄酮,考察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共同作用时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值以及酶用量对假酸浆中总黄酮提取的影响,考察假酸浆黄酮对几种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双酶法提取假酸浆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值4.6、酶解温度55℃、加酶比(果胶酶:纤维素酶)3∶1、酶解时间70min,此条件下假酸浆中总黄酮的提取率是5.63%。假酸浆中总黄酮对大肠杆菌、青霉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2.5、2.5、5mg/mL。  相似文献   

11.
郭一帆 《科技信息》2013,(8):252-253
本文以大米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和碱性蛋白酶提取高纯度大米淀粉。碱法采用浓度为0.4%的NaOH溶液,料液比为1:7,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6小时的最佳条件,测得蛋白质残余率为0.486%,大米淀粉提取率为92.74%。酶法提取采用0.02Au/g的碱性蛋白酶结果为:在pH8.5、温度为55℃,料液比为1:5,酶解时间4小时的最佳条件下,测得蛋白质残余含量为0.454%,大米淀粉提取率为84.1%。虽然碱法大米淀粉的提取率略高于酶法,但强碱处理不仅会引起大米蛋白质理化性质的改变,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因此,采用酶法提取更安全和环保。  相似文献   

12.
不同加工形式茶叶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形式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选择依据。方法:茶叶粉碎后用95%乙醇超声提取,以没食子酸作为对照品,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在波长765 nm处测定各种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抗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提取物对Fe3+的还原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加工形式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抗氧化活性也最好。结论:茶叶中多酚含量与茶叶发酵程度密切相关,发酵程度越大,茶多酚含量越低;茶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含量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说明茶叶的抗氧化能力主要与其中的茶多酚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酶解法对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应用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酶法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过程中,对原料经酶解处理后的乙醇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体积分数为40%乙醇,以液固比20:1,在40℃提取40 min,提取次数为1次.与原料未经酶解处理的直接醇提法的提取工艺条件比较,原料经酶解处理后,可以在较低的乙醇浓度、较低的温度下,提取较短的时间即可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经HPLC分析,从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得率达13.85 mg/g,粗提物中白藜芦醇纯度达22.7%.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酸碱结合法、复合酶法和酶碱结合法从红平菇子实体中提取红平菇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其纤维产率分别为33.25、31.56、34.18%。三种方法各有自身特点。虽然操作步骤较为繁琐,酶碱结合法提取红平菇膳食纤维具有产率高、纯度高,且溶胀度、持水力最佳,成本适中的优点,是最优的工艺,即酶料液比为1:9、酶浓度为7%,酶解时间为4h,碱料液比1:4。  相似文献   

15.
在超声波条件固定的情况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运用α-淀粉酶提取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指标成分野黄芩苷,以HPLC方法检测野黄芩苷含量.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30 min,pH6.0,酶解温度30℃,酶用量0.5 g.在此优化条件下,提取复方半边莲注射液的野黄芩苷含量为4.45 g/L,明显大于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注册标准煎煮法野黄芩苷的含量1.34 g/L、单一超声法3.84 g/L、单一α-淀粉酶法1.89 g/L.  相似文献   

16.
以复配调理剂(50%生物炭+25%牡蛎壳粉+25%鸟粪石)为试验材料,在土壤酸化茶园进行田间试验,探究复配调理剂对土壤和茶叶品质的改良效果。设置CK组和T1~T3处理组,分别施加土壤调理剂0,1 500,3 000,4 500 kg/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调理剂可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提高了0.68~1.55,26.80~37.00 g/kg,22.82~39.18 mg/kg,86.23~108.04 mg/kg。同时,施加调理剂后,茶叶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降低,酚氨比下降,Cd、Cr、As和Pb含量在残留限量规定范围内。可见,施加复配调理剂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酶法提取牡丹花总黄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酶法提取牡丹花总黄酮的酶解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酶解温度、酶解液初始pH值、酶解时间和酶用量对总黄酮产量的影响;确定了酶解的最优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酶解液初始pH=4.5,酶解时间为120min,酶的浓度为0.2mg/mL的纤维素酶和0.1mg/mL的果胶酶的复合酶液;对酶法提取牡丹花总黄酮与传统乙醇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酶法提取工艺比传统乙醇提取法牡丹花总黄酮产量提高了19.8%。薄层层析结果显示,酶对提取物性质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鹿角多肽酶解工艺。煎煮法提取鹿角胶后经胃蛋白酶水解得到鹿角多肽,采用单因素法初步考察底物浓度、酶用量、温度、pH、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多肽峰面积及含量的影响;再以底物浓度、酶用量、温度为自变量,双缩脲法测得多肽含量及HPLC法测得峰面积总和为因变量进行星点设计试验,确定最佳酶解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星点设计 效应面法得到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用量1.8%、底物浓度0.08 mg/mL、温度40 ℃。该方法简便、可行、稳定,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油茶叶茶多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分析油茶叶中儿茶素类主要成分以及体外抗氧化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油茶叶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40、微波时间120s、微波功率400W,此条件下,茶多酚提取的得率为9.59%;油茶叶儿茶素类主要成分为EGC和EC,无EGCG、ECG及C;儿茶素类成分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较强的总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绿茶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同时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定量校正模型,并用相关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集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6个内含物成分定量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 5、0.910 7、0.970 6、0.922 5、0.964 1、0.903 7;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574、0.418、0.279、0.959、0.735、0.28。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更适合于茶叶中主要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