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力  王春玲  王聪  许庆娥 《河南科学》2014,(10):2103-210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平台提供的相关资料,对濮阳市2013年4月18—20日的大风、强降温、中到大雪、晚霜冻、倒春寒等多种灾害性天气过程,用天气学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得出:1造成大风和强降温的高空影响系统是中路冷空气南压形成的密集的高空锋区,地面影响系统是强势庞大的冷高压.2由于东北冷涡携带的横槽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使气温连续下降,致使地面气温降至0℃左右,出现了晚霜冻害,加之冷高压持续控制,使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倒春寒天气.3500 hPa和700 hPa的低槽、850 hPa的切变线是产生降水的影响系统,850 hPa的强锋区和地面庞大的冷高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4500 hPa和700 hPa的中低空西南风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物理量场显示出700 hPa上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对降水贡献较大.5此次过程降温剧烈,850 hPa气温48 h内下降了19℃,700 hPa和850 hPa气温均降至0℃以下,使降水相态由降雨转成降雪.  相似文献   

2.
使用2013年Landsat-8影像数据分析成都市四环路以内的锦江、沙河、府河的降温效果。以0. 1℃为降温阈值,通过缓冲区分析法确定锦江、沙河、府河的降温影响范围分别为180 m、210 m和240 m。分段研究发现:三条河流不同区段河面平均温度存在差异,各条河流相差最大的两个区段如下:锦江Ⅰ-Ⅱ-1段与Ⅲ-Ⅳ-2段相差1. 48℃,府河Ⅱ-Ⅲ段与Ⅲ-Ⅳ段相差1. 05℃,沙河Ⅰ-Ⅱ段与Ⅱ-Ⅲ-2段相差0. 67℃;三条河流中府河降温效果最明显,整体降温幅度为1. 68℃,其中府河Ⅰ-Ⅱ段降温幅度最大达到2. 09℃;统计发现同一条河流东西两岸的降温效果不同,三条河流差异最明显的分别是:府河Ⅰ-Ⅱ段两岸降温幅度相差1. 79℃,锦江Ⅲ-Ⅳ-2段相差1. 14℃,沙河Ⅰ-Ⅱ段相差0. 4℃。分段研究河流的降温效果使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3.
通过月季花上二斑叶螨的室内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在19.5~26.0℃变温条件下,其发育历期为16.2天,雌成螨在23.5~26.0℃变温条件下,寿命是12.54天,产卵量是27.63粒,平均日产卵量6.32粒,卵的孵化率为72.5%。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相变材料掺混位置对路基沥青层高温的调控效果,以京新高速伊吾—巴里坤区段整体式路基结构为依托,建立地气耦合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分别计算了未掺混相变材料(方案0)、沥青上面层掺混相变材料(方案1)和整体沥青层掺混相变材料(方案2)三种方案下的路面和沥青层温度,并分析了各方案对路面和沥青层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1)方案2对路面的降温效果优于方案1;(2)当路面温度为55~65℃时,方案1和方案2对沥青上面层靠近路面3 cm区域的降温效果基本一致,此时选择方案1更符合经济性原则;当路面温度为65~75℃时,方案2对整个沥青层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方案1,此时选择方案2更有利于沥青层的降温;(3)方案2更有利于削减整个沥青层的高温日平均持续时长和沥青下面层的高温天数,但其对沥青上面层高温天数的削减效果与方案1基本相同.综合分析可知,在沥青结构层内掺混相变材料对路面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但其对路面的降温效果与路面的初始温度相关,当路面温度为55~65℃时,采用在沥青上面层掺混相变材料的方案即可达到较好的路面降温效果,当路面温度为65~75℃时,采用在整体沥青层掺混相变材料的方案对路面的...  相似文献   

5.
水合物实验室合成过程中,降温模式对诱导、结晶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影响。反应温度过低时,表现为反应速率慢、诱导期长,同时温度过高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力降低,生成水合物会分解。基于升温提高合成反应速率的同时,为了形成稳定、均一分布的高质量水合物样品,在一次降温的基础上,进行了4~2℃和3~1℃两种阶梯降温和4轮次温度震荡的不同降温模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阶梯降温为3~1℃时比4~2℃诱导期略有增加,但最终形成时间相差不大,同时压降明显增大,气体转化率提高;增加温度震荡次数,压降逐渐增大,但具有次效性。可见阶梯降温和温度震荡均有利于水合物的增量合成,形成多孔介质中分布均一的水合物。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给食、给水的处理方式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不同日龄的雌雄成虫进行了饥渴耐受能力的测定。以平均存活时间作为桔小实蝇饥渴耐受能力的指标。结果表明:在给水缺食的情况下,25℃时,桔小实蝇不同日龄成虫的平均存活时间介于2.2~3.9d,15℃时,介于6.2—9.4d;在给食缺水情况下,25℃时,不同日龄成虫平均存活时间介于3.1—5.3d,而15℃时,介于5.8~10.7d;在缺食缺水情况下,25℃和15℃时,其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介于2.0~3.6d和5.3—8.0d。在25℃条件下,各日龄的桔小实蝇雌、雄成虫耐渴的能力要强于耐饥能力,且食物的存在能显著延长桔小实蝇的平均存活时间;在15℃条件下,除了10日龄和15日龄的雄虫外,其他日龄雌(或雄)虫的耐饥能力与耐渴能力间并无差异,而水或食物哪样更能显著延缓桔小实蝇成虫的死亡,还与成虫日龄和性别有关;25℃时,15日龄雌雄成虫间以及15℃时,5日龄及10日龄的雌雄成虫问的平均存活时间均在给食缺水时出现显著差异;在相同的处理方式下,15℃时成虫的饥渴耐受能力比25℃时的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GIS技术对安徽省松树萎蔫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和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松树萎蔫病主要发生在年均温15~15.5℃,1月均温l~3℃,7月均温28-29℃,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4900-5000℃。干燥度0.9~1.0,年降水量在l000-1400mm等降水线之间的广大区域内.  相似文献   

8.
熔融结晶分离提纯对间硝基氯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对位硝基氯苯和间位硝基氯苯在不同组成下的结晶情况,考察并分析了各种操作条件如降温速率、结晶终温和发汗终温等对熔融结晶过程中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位组成为89.31%的最佳操作分离条件是降温速率0.05—0.055℃/min,结晶时间460~500min,结晶终温58—62℃,发汗终温82—83℃;间位组成为76.03%的最佳分离条件是加入晶核温度32.5~33℃,降温速率0.015~0.016℃/min,结晶终温26.5~28℃,发汗终温34~36℃.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与实验结果拟舍良好的数学方程,获得了有益的操作参数并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理温凉地区早熟鲜食玉米气候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鲜食玉米可比常规种植提早3个月,于2月初(立春)播种。苗期和七叶期膜内0cm地温比气温升高5.4—5.7℃,比膜外0cm地温升高3.6—5.5℃。相当于0cm增加地积温220.6—251.5℃.全生育期至少可增加地积温300—400℃。最低地温膜内比膜外升高0.6—2.7℃,5cm地温膜内比膜外升高2.6~3.5℃。比种一季水稻多增收341.5—454.6元/666.7m2,并且还可再种一茬秋鲜食玉米和一季冬蔬菜,实现一年三熟。提高了复种指数。只要采取选用早熟优良品种、选择适宜播种期、地膜覆盖栽培、科学肥水管理、适时采收等关键技术。就能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14日0—9时,汉中市出现了一次程度较重的春季霜冻灾害天气现象。据市县气象台站观测,3月14日05时,汉中市各县区最低温度如下:留坝-4.8℃、佛坪-2.8℃、西乡-1.4℃、洋县-0.8℃、勉县0.4℃、汉台1.6℃、南郑-0.1℃、城固-0.2℃、宁强0.7℃、略阳0.7℃、镇巴0.6℃。  相似文献   

11.
高产D-甘露醇虫草菌种分离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系用生物工程技术分离纯化虫草菌种的研究。先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虫草整体组织上分离出虫草菌种 ,再用平板稀释法将菌种纯化 ,获得一株高产D -甘露醇 (虫草酸 )的优良菌种。该菌种被鉴定为蝙蝠蛾拟青霉。使用该菌种经一级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 ,获得含D -甘露醇 9 9% (野生虫草约 7% )、总氮 5 1% (野生虫草约 4% )的虫草菌丝体。原种斜面培养基组成 (% ) :琼脂 2、葡萄糖 2、蛋白胨 0 2、磷酸二氢钾 0 1、硫酸镁 0 0 3、麦麸 5。种子培养基组成 (% ) ;葡萄糖 2、蛋白胨 0 5、磷酸二氢钾 0 1、硫酸镁 0 0 3、麦麸 5。原种培养温度 2 3- 2 4℃、培养时间 4- 5天 ;平均稀释纯化所用稀释菌液为 10 -1、 10 -2 、 10 -3 、 10 -4 、 10 -5、 10 -6,挑菌培养温度分别为 2 3- 2 4℃、 2 8℃、 37℃。种子培养条件 :一级种子培养 :摇床转速 180r/min ,培养温度 2 4- 2 5℃ ,时间 2 - 3天 ;二级种子培养 ;摇床转速 90r/min ,培养温度 2 4- 2 5℃ ,时间 2天。发酵培养条件 ;接种量 5 - 10 % ,温度 2 4- 2 6℃ ,搅拌速度 15 0 - 180r/min ,通气培养 ,时间 5 - 6天 ,PH4 5 ,残糖量降至 0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防止实验动物在高温天气长途运输中的死亡。方法 采用低温冷冻 (- 2 0℃ )纯净水降温技术 ,对运输箱进行长时间降温。结果 在高温天气长途运输过程中 ,可以防止动物因高温而死亡  相似文献   

13.
渭源县地处定西市南部,辖有16个乡镇、217村、1506个社、82800户、34.93万人。有耕地5.33万hm^2,境内海拔1937~3941m,年平均降雨量520~620mm,年平均气温4.5~6℃,无霜期110~135天,≥0℃的有效积温2370~2667℃,≥10℃的有效积温1583~1900℃。境内有11个乡镇属高寒二阴区,土质肥沃,雨热同步,海拔高,低气温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春油菜生产提供了便利,全县历年春油菜种植面积在2000hm^2以上,春油菜占全县油料种植总面积的49.1%,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15.4%,占粮油作物总面积的3.6%。  相似文献   

14.
“2004年5月2日到5日”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大部发生5-8度的强降温、霜冻天气,本文通过利用MICAPS下发的资料对其产生对物理过程从天气形势及物理量作了成因分析,对晚霜冻发生的气候背景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强冷空气南压产生强降温和降雪天气,降雪使地面温度下降农作物受害,进一步发生晚霜冻。  相似文献   

15.
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防护林带对旷野风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通过空间多点观测,来研究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5~19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其中,4~13H区域内由旷野最大风速值6.4m/s降低至2.7~5.0m/s,风速降低幅度为29.7%~57.8%;13~19日区域内风速分布为5.0~6.0m/s,降低约6.3%~21.9%。在林带迎风面3.5H范围内形成的次降风区,风速降低了0.4~1.0m/s;林带附近乱流交换比较强烈,而且在林带两端处略偏向林带背风面有两个较大的动力速度增强区,风速超过7.0m/s,甚至达到7.5m/s。在林带的垂直方向不同区间的垂线上风述变化不同,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并不完全相同。据此提出林带“有效防护面积”的新概念,是表征单条林带防护作用火小的客观指标,能准确地表达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区域范围和防护程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兰香草挥发油,得油率为0.35%~0.52%.其相对密度为(20℃)0.9980~0.9900,折射率为(20℃)1.4608,比旋光度为 0.51^*,酸值为1.5,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色-质联机等对该挥发油进行了系统的成分分析.在分出的112个色谱峰中,共鉴定出7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其主要成分为芳樟醇、紫苏醇、香芹酮、荠芋烯、4-甲基-6-庚烯-3-酮、菉草烯、马鞭草烯酮、左旋松香芹酮、2-壬烯-4-炔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内蒙古东北根河地区地基土体的水热特征,对根河饱和黏土在-5℃、-10℃和-15℃三种环境负温下开展了单向冻结试验,得到试样在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过程及冻结前后试样中的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向冻结过程中土体的平均降温速率随深度的增加线性减小,且环境温度越高降温速率越慢;冻结过程中过冷现象的出现与降温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白灵菇菌丝体进行深层培养的研究及其成分的分析,表明液体发酵白灵菇菌丝体的最佳碳源是玉米粉,白灵菇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条件是pH4.o~6.0,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70-80mL_探究了菌丝体所含的人体硌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2.4%,当培养5d时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含量达到最高峰,随后菌体质量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第6天.氨基氮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7天.  相似文献   

19.
雷良萍  樊华 《巴州科技》2004,(3):33-33,32
第一胎第0产,妊娠32周,因“双下肢水肿20天,头疼7天,加重一天”于2003.3.12.8:oo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2.8.6.预产期:2003.5.13.孕40 天自测尿HCG( ),无明显早孕反应,孕5 月自感胎动,在防疫站产检2次,无异常,孕7 月出现双下肢浮肿,逐渐至大腿。2,28,在防疫站测血压24/20kp,未诊治。今日因头疼加重前往我科,  相似文献   

20.
给出一款带曲率补偿的CMOS带隙基准源电路,该电路利用双极性晶体管电流增益β与温度的指数关系对带隙基准曲率进行补偿,以简单的电路结构获得低的温度系数.电路采用CSMC0.5μm 2P3M mixed signalCMOS工艺设计,Cadence Spectre仿真结果显示,在3.6V的电源电压、-40~85℃范围内,基准源的温度系数为5.0×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