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电动车辆驾驶室的低频振动问题,首先建立了底部装有4个隔振器的驾驶室有限元模型,提出采用三个方向的非线性弹簧阻尼单元的方法来等效替代隔振器,并进行约束模态分析.根据模态分析结果,讨论了驾驶室晃动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种减小驾驶室晃动的隔振器设计改进方法.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液阻型橡胶隔振器进行了设计和静力分析,改善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此外通过调整隔振器的安装位置有效地减轻驾驶室的振动,模态分析结果显示振型频率均有所提高,同时第4阶振型变为驾驶室后壁局部振动.最后,利用有限元仿真,对驾驶室隔振系统进行振动分析,结果表明调整隔振器安装位置后的驾驶室减振系统在低频路面位移激励下垂向振幅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上海-50型拖拉机驾驶室进行了振动测试,分析了驾驶室振动的主要振源及其传递途径,提出了降低驾驶室振动的方法。作者认为,在驾驶室支承处采用橡胶隔振器,选择好隔振器的动态参数,能有效地降低驾驶室的振动。  相似文献   

3.
将拖拉机驾驶室简化成垂向振动、纵向摆动和横向摆动的三自由度空间力学模型,以驾驶室四个支承点处的振动绝对传递系数之和最小为目标,以隔振器刚度为设计变量,进行多目标、多约束优化,从而得到隔振器的最优刚度.再根据强度条件、稳定性条件等对隔振器结构尺寸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确认影响拖拉机驾驶员耳旁噪声的主要振动模态,建立了拖拉机驾驶室声场中声压值与结构模态及模态声学贡献度数值的计算模型.利用驾驶室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了驾驶员耳旁噪声各频段峰值处的各阶模态贡献度值,并确认了峰值处的主导振动模态;利用主导振动模态来指导驾驶室主要振动模态的整改,且对主要模态整改前后驾驶员耳旁噪声声压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驾驶室主要模态的改进可明显降低驾驶员耳旁噪声信号峰值,且峰值所在频段内的声压级也有所降低,可以实现分频段控制噪声,有效降低噪声.  相似文献   

5.
张超  张劲松  万雳  徐巍  周明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0):12860-12865
为研究某型内燃机车驾驶室噪声产生的原因,基于实车试验,构建内燃机车驾驶室声学数值模型对驾驶室进行噪声特性分析。将试验测量的激励信号加载到发动机4个悬置点上计算声学响应,结合板块贡献量分析、振动试验、声学模态分析、耦合模态分析明确驾驶室噪声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措施改善驾驶室内噪声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室内噪声和壁板振动加速度在74Hz、110Hz处存在明显峰值,并且与发动机基础转频密切相关;在39Hz、74Hz、110Hz处驾驶室左、右、前壁板与室内声腔存在耦合共振响应,最终形成驾驶室特殊噪声分布。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降低驾驶室异常噪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测量了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的原始噪声.采用表面声强测量法,对压路机前、后、左、右以及发动机左、右两面和驾驶室地板等处声强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发现驾驶室正下方发动机安装处是整机噪声源集中区域,发动机排气噪声是右侧面近场最主要的噪声源之一,在振动或不振工况下的噪声分布规律基本相似,噪声较大值都集中在发动机的安装...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超材料结构在低频抑振时质量和体积过大的问题,提出了惯容超材料扭振隔振器.首先设计了惯容超材料隔振器的具体结构,并分析了其相对于传统超材料隔振器的优点.其次分析了中介轮传动机制,在建立惯容超材料隔振器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得出了惯容超材料隔振器能带结构图与超材料隔振系统传输曲线,并进一步探究从动金属盘直径及单胞数对惯容超材料隔振器抑振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所设计惯容超材料隔振器进行了扭振抑制的效果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惯容超材料隔振器最大振动衰减可达-60 dB,能够有效地抑制转子系统的低频扭转振动,从而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商用车在排气制动工况下驾驶室存在轰鸣声的问题,进行原车摸底试验,对造成驾驶室内轰鸣声的原因进行分析,排查发现引气管的进气口噪声与乘客左耳噪声在100 Hz和315 Hz处存在峰值,进气口处振动加速度较大,该处振动是造成驾驶室内轰鸣声的主要原因。结合引气管有限元仿真分析,发现进气口处变形严重,对此采用消声器的原理,设计了并联谐振腔消声器。改进后的引气管试验表明,在引气管中设计谐振腔后,进气噪声和振动明显降低,使驾驶室内噪声降低5.9 dB,轰鸣声得到有效控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我院拖拉机教研室承担的机械电子工业部技术发展基金项目“拖拉机人机工程(降低耳旁噪声)”已通过部级鉴定。该课题对试验样机驾驶室内噪声源进行了试验分析和研究,找出了主要噪声源,即由驾驶室不密封而引起的室外噪声大量渗入,以及由柴油机振动传递给驾驶室壁板而造成向  相似文献   

10.
依据汽车行驶时驾驶室所受的各种振动来确定驾驶室承受的动态载荷。运用有限元法的拓扑优化技术获得驾驶室的最佳骨架分布及截面分布;根据实际要求完成驾驶室的总体结构设计;并对驾驶室骨架进行振动载荷下的动态响应分析,获得结构的变形及其动载下的应力分布,从而验证了该货车驾驶室的刚强度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隔振器低动态刚度和高阻尼的设计目标,利用两层变杆长X型机构,提出一种新型隔振器.首先,采用谐波平衡法获得所建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稳态解析解,并分别给出隔振系统的幅频响应、相频响应、等效刚度、等效阻尼和力传递率.然后,根据力传递率,将新型隔振器与常规线性隔振器和准零刚度隔振器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获得的解析解进行了有效性验证.最后,分析并给出系统参数对新型隔振器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线性隔振器相比,新型隔振器具备更小的动态刚度和更高的阻尼输出;与准零刚度隔振器相比,本新型隔振器除了能保证低刚度和高阻尼输出之外,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静承载能力;隔振系统设计参数对隔振性能均有较大影响,可通过灵活调整隔振系统各设计参数满足不同的隔振需求.  相似文献   

12.
车辆驾驶室减振降噪分析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薄板理论建立了汽车驾驶室壁板的微分振动方程。对驾驶室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得出固有频率和基本振型变化。发现顶板和后壁板振动最大,采用辛几何法计算出了驾驶室顶板和后壁板的固有频率,其值与试验值基本一致,对驾驶室后壁板和顶板分别采用敷贴阻尼材料和加筋板的降噪方法,利用声辐射理论,对改进后的驾驶室降噪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壁板固有频率处的辐射功率和辐射声压级最大,与理论分析相符,并且改进后的驾驶室内部噪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用声强测量法分析轮式装载机驾驶室内声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声强的矢量性使声强测量在应用时受环境限制少 ,易于确定声源位置、声能流向等 ,已成为噪声源鉴别 ,声功率测定和声场分析的有效手段之一 笔者应用声强测量法对轮式装载机驾驶室内声能流和声强分布进行了测量及分析 ,指出了影响该驾驶室内噪声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认为 ,就样机而言 ,轮式装载机驾驶室内的主要噪声源是发动机噪声和驾驶室壁面所辐射的噪声 ;在发动机噪声中 ,排气噪声对驾驶室内噪声的影响相对较大 ;此外 ,驾驶室自身的结构对其内部噪声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有效降低该驾驶室内噪声的措施 ,可为产品的低噪声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某叉车驾驶室为研究对象,应用了PML方法和边界元法对驾驶室结构振动引起的外辐射声场进行分析预测。在CAE分析过程中,建立了叉车驾驶室PML方法和边界元法声学模型,并以接近实际工况下的振动位移为边界,计算了叉车驾驶室外近场点的声压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数值方法计算的声场结果基本一致,并与实际场点测试情况对比,测试结果作为CAE数值仿真判断依据,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在此元模型基础上对远场点进行预测分析。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分析驾驶室外声场,为结构设计和结构噪声辐射控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针对点钞机振动噪声问题,采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对点钞机机壳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机壳的模态参数,进一步识别出点钞机的噪声源和振动源,并对机壳作了阻尼垫隔振处理,使标准点噪声声压级降低了1.5dB。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船舶动力设备低频振动特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新颖,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屈曲板型高静低动隔振器,并加工研制出原理样机。搭建试验平台,对隔振器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和振动传递率试验,对其准零刚度特性和隔振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对比分析高静低动隔振器和传统线性隔振器的隔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屈曲板型高静低动隔振器具有准零刚度特性,能有效降低共振频率,具有良好的低频隔振性能和较大的隔振区间,且隔振效果优于线性隔振器。  相似文献   

17.
高速柴油机的高噪声,剧烈振动及排气污染等固有缺点日益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在分析高速柴油机的噪声、振动和烟气等污染源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声电反馈/扩张,共振复合式消声等措施,实现“以噪声压制噪声”。同时,根据“将高噪声和剧烈振动转换成热能耗散的新思维,”提出“高效多重阻尼复合隔振器”的结构设计方案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含X形机构非线性三参数隔振器中引入中间质量,提出一种改进三参数隔 振器并建立其理论模型 . 采用谐波平衡法得到隔振系统的稳态解析解,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 和多体动力学软件 ADAMS验证其正确性 . 将力传递率作为评价隔振系统动态性能的技术指 标,与传统三参数隔振器以及含X形机构非线性三参数隔振器进行对比,结合工程实际,分别 给出3种类型隔振器在多频稳态激励下的时域位移响应,并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该隔振系统 的功率流特性以及能量特征,选择隔振系统部分关键设计参数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 从动力吸 振器的角度,讨论了所提模型中非线性连接方式对其减隔振效果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合理 选择中间质量可以在原隔振系统谐振频率附近形成一个反共振低谷,且系统固有频率向低频 移动,使隔振系统有效隔振频带变宽;相比于传统三参数隔振器和含X形机构非线性隔振器, 隔振系统在低频和高频的隔振性能均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力传递率评估设计参数,结果表明 各参数均存在最优值;将线性动力吸振器与接地X形机构连接,可进一步改善其减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