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恩施州富硒生物资源的蕈菌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论述蕈菌转化恩施州富硒生物资源的可行性,提出蕈菌转化富硒生物资源的四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微量元素硒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微量元素硒的生物学功能,通过阐述利用微生物的特殊生物转化能力进行硒的微生物转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从高硒地区筛选野生富硒食用蕈菌资源,开展微生物的硒富集规律,并进行硒的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富硒大球盖菇抗氧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许峰  任轩  贾乐 《山东科学》2007,20(4):7-11
对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进行液体富硒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硒添加浓度为150μg/mL时,菌丝体生物量达0.811g/100mL,富硒量为4727.68μg/g,富硒率达24.68%,有机化程度为96.27%。与对照组、无机硒(Na2SeO3)组、大球盖菇菌粉液组相比,富硒大球盖菇菌粉液组小鼠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sade,GSH-Px)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明显增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明显减少,结果表明富硒大球盖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拥有丰富的硒资源,富硒农业已成为江西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的又一张名片。江西省宜春市富硒土壤面积居全省第一,富硒农产品种类多、涵盖面较广,富硒农业走在全省前列。本课题组通过对江西省宜春市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实地调研、与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人士访谈,在总结宜春市富硒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发现宜春市富硒农业存在“富硒资源本底不清、少量地块硒与重金属伴生现象不明、科研支撑能力不强、富硒农产品标准不全、产业规模体量不大、产业链上企业带动不强”等问题。基于宜春市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经验提出了江西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六项政策建议:建立重点富硒区域(重点基地)、支持重点富硒产业、扶持重点富硒企业、攻克重点富硒技术、树立重点富硒品牌、优化重点富硒产业政策。通过以上政策措施来助跑江西省特色农业发展,提升江西富硒农业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动植物原料制备出了新型富硒功能保鲜剂(CN-1),并利用果蔬的呼吸作用,使果蔬在保鲜的过程中富硒.实验测定了脐橙在储藏和保鲜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考察富硒功能保鲜剂对水果脐橙富硒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富硒功能保鲜剂浸泡的脐橙能明显提高脐橙的果肉硒含量,且随着富硒保鲜剂中硒浓度的增大,果肉富硒含量也增大.按照国家标准对富硒食品硒含量的要求及食品中硒的限量标准,得出富硒功能保鲜剂中最佳硒浓度为180 mg/L.所制备出的富硒保鲜剂为天然生物保鲜剂且可人为控制硒的含量,不会出现硒超标及环境污染等安全性问题.富硒功能保鲜剂既可提高水果中硒含量水平,又可延长水果的销售时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株耐硒粘质沙雷氏菌及其硒还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乌当区富硒土壤中筛选亚硒酸钠还原菌并进行菌种鉴定,测试菌株硒素耐受能力及还原生成红色单质硒特性。结果表明:菌株X1704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对亚硒酸钠有较强耐受能力,其最低抑制浓度(MIC)高达3500 mg/L;硒胁迫作用下,菌体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稳定期也相应延迟;菌株能把96.8%的亚硒酸钠还原为红色单质硒。  相似文献   

7.
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通过富硒农产品补硒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宁夏富硒土壤面积大、土层厚、硒含量丰富,为宁夏的富硒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条件。自2011年起,宁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施富硒土壤资源普查和富硒农产品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结合宁夏富硒产业发展现状和必要性,介绍了开展的主要工作及进展,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对富硒产业今后发展提出了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富硒谷子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中国富硒地区、谷子主产区以及富硒谷子产品的现状,采用数据统计、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取得数据资料,对中国富硒地区、谷子主产区、富硒谷子产品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生产的富硒谷子品种,指出了富硒谷子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提高中国富硒谷子产业化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广西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富硒土壤区,通过实施富硒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其富硒产业取得了蛙跳式发展,富硒产业也成为了广西产业扶贫的生力军,成效显著。本文在总结梳理科技创新引领富硒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与成效的同时,找出了当前科技创新驱动在引领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以更好地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并引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富硒蛋白粉、富硒大米、富硒香菇和富硒酵母等富硒食品中硒酸根、硒代胱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蛋氨酸的检测方法。样品经Tris缓冲液提取,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以V(20mmol/L磷酸氢二胺水溶液,pH=6.0)∶V(甲醇)=98∶2为流动相,经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测定。结果表明,4种硒形态化合物在5~100μg/kg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方法检出限可达25~50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37%~93.80%,且RSD为2.80%~7.22%。应用此方法对4种市售富硒食品(富硒蛋白粉、富硒大米、富硒香菇和富硒酵母)中4种硒形态化合物进行检测,前处理步骤简单,测定快速、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为食品中硒形态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植物体内含硒生物大分子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硒主要以硒蛋白、硒多糖、硒核酸及硒酶等生物大分子形式存在,它们大多是低毒的生物活性物质.了解植物硒的分布规律、生理生化作用、测定方法等基础性研究和含硒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展,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植物中的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硒的生物循环及含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硒的生物循环和含硒活性物质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硒化藻蓝蛋白生物材料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富硒培养的钝顶螺旋藻中提取、纯化硒化藻蓝蛋白,采用光固定法固定硒化藻蓝蛋白到组织培养聚苯乙烯(PSt)基板上,制备生物材料,研究这种材料对体外肝癌细胞7402的抑制作用,并与藻蓝蛋白固定化材料以及亚硒酸钠作对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通过制备硒合金,将硒加入到铁锅中,利用炊具进行朴硒的一种新思路,并对这种朴硒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是一类品种多、营养全、味道美、富含多种活性物质的大型可食用真菌。近10年来,我国食用菌育种和工厂化栽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带动食用菌产量逐年攀升,但目前我国食用菌存在鲜食消费模式为主、加工产业链弱、加工率低、加工产品少、市场附加值低等产业问题,导致大量食用菌鲜品滞销而影响整个产业稳定。这些突出的问题造成食用菌产品在国内销售和国外出口时利润非常低,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围绕目前我国食用菌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食用菌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食用菌加工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黄花菜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测定了黄花菜和香菇、木耳、银耳等3种食用菌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Vc)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食材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可溶性总糖含量以黄花菜最高,依次为黄花菜〉香菇〉银耳〉木耳;可溶性蛋白质、Vc和纤维素含量均以香菇最高,分别依次为香菇〉木耳〉银耳〉黄花菜、香菇〉银耳〉黄花菜〉木耳、香菇〉黄花菜〉银耳〉木耳。研究结果说明,香菇和黄花菜的营养成分含量与木耳、银耳相比具有较大优势,4种食材的综合营养价值依次为香菇〉黄花菜〉银耳〉木耳。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发展食用菌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忻州发展食用菌业的现状和潜力,并提出了发展食用菌业的对策,指出发展食用菌业是忻州市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利用菌渣栽培草菇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同种类的菌渣(香菇、平菇、金针菇)处理后加入辅料作栽培基质,用于草菇的栽培,结果表明:经过简单处理的菌渣栽培草菇,与传统的稻草栽培配方相比,有菌丝生长快、产量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中金针菇菌渣栽培草菇的生物转化率达到22.6%,比传统稻草栽培料高出15.7%,说明菌渣用于生产草菇菌种是可行并有良好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步退火方法获得了嵌埋于玻璃基体内CdSxSe1-x的半导体纳米晶体 ,其平均尺寸随退火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从实验测量的室温吸收谱上看到 ,当纳米晶体的平均直径从 5.6 1nm减小到 4 .6 9nm时 ,其吸收边向高能方向移动了 0 .0 89eV .用有效质量近似模型计算了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吸收边相对其体材料的移动 ,将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