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无机含氧酸酸强度的定量化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无机含氧酸的结构出发,研究了结构与酸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计量无机含氧酸强度的公式,计算了73种无机含氧酸的强度,计算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无机含氧酸的结构出发,研究了结构与酸强度之间的关系,应用计量无机含氧酸强度的公式,计算了10种无机含氧酸的强度,得出计算值与实验值能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3.
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是无机酸的重要属性。有不少学者从其结构、热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定性的研究,笔者在综合影响无机含氧酸氧化性诸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算 P 区成酸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包括酸酐)氧化性的经验公式.即以无机含氧酸在酸性介质中被还原为单质时的值来判断无机含氧酸氧化性的强弱的标度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无机含氧酸相对酸性强度的判断方法,同时也阐明了无机含氧酸相对酸性强度值的计算方法和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无机含氧酸pK值的新经验公式.此式反映了影响酸强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形式简单,便于应用.特别是它的各类偏差小,对于64个有实验值的含氧酸的pK值,其绝对平均偏差为0.377.而绝对偏差|△pK_i|>1.0的仅占4.7%.  相似文献   

6.
计算无机含氧酸强度的新经验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无机含氧酸强度的新的经验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非金属元素无机含氧酸结构、酸性和它们的电离常数实验数据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估算非金属元素无机含氧酸(HO)_nRO_m的PK值公式:pK_n=2.5-5(m-n)-(z/r)~(1/2),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关于无机含氧酸强度的问题,前人已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早在1954年,鲍林提出了经验公式(1)。pk=7.5-10m 5n(1)公式中的pk为酸的电离常数k的负对数,m为成酸元素原子的形式电荷,n为酸分子或酸根离子中不与氢相连的氧原子数。 1956年,徐光宪等学者提出了经验公式(2),  相似文献   

9.
无机含氧酸强度的判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原子半径以及氧化数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溶剂的作用有关。在这些方面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讨论。但是,都没有提出具体判断酸强度的方法。而后者又正是教学与科研上最需要的。本文介绍一种方法—RAS法。它不仅可以简易地判断无机含氧酸的相对强度,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用途。实践证明,它无论在教学或科研方面都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在讲授大学《无机化学》的过程中,如何能够使同学们掌握一种预估含氧酸强度的较简便方法,是众多化学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有人针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的研究,并提出多种预估含的氧酸强度的方法:如徐光宪用经验公式pK_m=2-5(N-m)来粗略地预估无机含氧酸的第m级电离常数K_m;L.Pauling曾用XO_m(OH)_n表示含氧酸分子式,根据分子中非羟基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估算含氧酸相对强度的方法—RAS法(Relative AcidicStrengths),讨论了含氧酸分子的价键结构与RAS值之间的关系;并用它估算了单酸,多酸,及缓冲溶液的酸性强度.  相似文献   

12.
电负性是原子结构的一个重要性质,应用电负性值可以判断化学键的极性,计算键的离子性。异核双原子分子的键能。本文用电负性数值解释过渡元素氧化态变化规律.利用成酸元素R及其氧的电负性计算含氧酸根离子的电负性及其组成原子上的局部电荷,根据局部电荷值判断含氧酸强度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揭示影响含氧酸强度的实质。此外用成酸元素最高氧化态的电负性讨论了VO_4~(3-).CrO_4~(2-).MnO_4~-的电荷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卤素含氧酸的电子结构与其热稳定性、酸强度及氧化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人们对含氧酸的电子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曾作过许多研究[1-4],但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澄清对卤素含氧酸离子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笔者引用对进行CNDO计算结果定量说明X-O键中存在较强的P-dπ配键,并讨论了与p-dπ配键密切相关的离子的性质,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1CNDO计算苏州大学曹阳等[5,6]建立了适合于计算σ、π、δ杂化轨道的集居数分析方法,并对一些卤素含氧酸根离子进行CNDO计算,通过对Mulliken重叠集居数和重叠积分进行分割,计算得到了X-O…  相似文献   

14.
无机含氧酸强度及分类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本文提出的经验公式对无机含氧酸电离常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无机含氧酸的强度及分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P 区元素含氧酸,是无机含氧酸中数量最大,最要的一类酸.对于不同含氧酸的酸性大小,现行教材[1]中,多用 ROH 规则和 Pauling 规则来定性衡量说明.笔者根据多年教学,认为上述二规则各有千秋,弃去不合理因素,汲取合理部分,将具有[(HO)_mRO_形式的 P 区元素含氧酸,按其经验公式 PK=7-6n+2m~(-1)+△x,计算其 PK,并与手册中的数据相比较,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一个新的计算无机含氧酸强度的经验公式: PK_m=(2.885-α)exp(△δ)-5(N-Q)+(4+α)(m-L)或Q=[PK_m-(2.885-α)exp(△δ)-(4+α)(m-L)]/5+N此式计算结果较理想,与实验值偏差小。  相似文献   

17.
同种中心原子的低氧化态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比高氧化态的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强,这是无机化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次氯酸的氧化性比氯酸强这个问题,试从微观角度的酸分子论,无机含氧酸的结构和宏观上的化学热力学等角度来研究分析它们氧化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三个元素键参数拓扑指数:N=1/[n+n^1/2]^-1、DR=1/[Dr+m]、He=1/[(1+n/m)R^1/2ξ]^-1。将包括主族和过渡金属元素在内的34种单中心无机含氧酸的Pk1实验值与其N、DR、He相关联,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pK1=4.837—3.33N+30.922DR+2.604He(R=0.985s=0.889F=323.8P=0.000 n=34),与其他的拓扑指数相比,元素键参数拓扑指数能用于预测过渡金属元素的含氧酸强度,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基于路易酸碱理论(凡是含有能接受共享电子对的氢的任何物质就是酸)关于无机酸酸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其中主要介绍了在水溶液体系中,通过未氢化氧原子个数的多少和中心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负性的大小来判断常见无机含氧酸和无氧酸的酸性强弱,以此来确定常见无机含氧酸和无氧酸的酸性强弱顺序。在基础无机化学的定性研究中,此法简单易掌握,运用比较方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鲍林契劳尼斯含氧酸强度理论的基础上,从PBE出发,系统研究了含氧酸两性物质的酸碱性,并从定量角度提出新的化学量,为两性含氧酸的酸碱性评价提出了具体的理论依据,并对实际过程有较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