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2种石松属植物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筛选具有较强抗炎活性的化合物,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了体外炎症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了化合物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细胞存活率大于80%)给予药物干预,用Griess法检测了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以各化合物抑制NO释放的能力为筛选指标,评价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乙酰基二氢石松生物碱(16)、对香豆酸甲酯(21)、豆甾烷-3-酮-21-酸(22)具有较好的NO抑制率,并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提示它们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油茶中的多酚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以油茶枯为原料,经石油醚脱脂、乙醇提取、2次中低压制备色谱制备得到2个多酚化合物山奈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1)和山奈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2),并采用MTT法检测多酚化合物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作用;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油茶多酚1,2及混合物3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多酚化合物1、2及其混合物3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毒性不大,且均能抑制TNF-α、NO、i NOS的表达释放,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抑炎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采用LPS诱导野生型RAW264.7细胞制作炎症细胞模型,经参附注射液不同剂量进行干预,RT-qPCR、WB和ELISA检测细胞内促炎因子,包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转录、翻译和分泌水平,评价参附注射液的抗炎作用;构建高迁移率组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过表达RAW264.7细胞(HMGB1+-RAW264.7)和HMGB1点突变RAW264.7细胞(HMGB1m-RAW264.7),通过免疫荧光检测野生型、HMGB1+和HMGB1m-RAW264.7细胞中HMGB1的核移位情况,采用哺乳动物双杂交法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HMGB1、P65和P50的结合率,以探讨核内HMGB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SFI抗炎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表明:SFI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iNOS、IL-1β和TNF-α的转录、表达和分泌(P<0.01)。SFI能抑制HMGB1向核外迁移,使其高表达于核内。核内高表达HMGB1可使RAW264.7细胞对LPS的耐受度增加。在1μg/mL浓度LPS诱导下,HMGB1+-RAW264.7细胞中TNFα和IL-1β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均升高,且SFI能逆转这一现象。HMGB1m-RAW264.7细胞中TNFα和IL-1β与对照组无差异。SFI可增加核内HMGB1与P65、HMGB1与P50的结合率(P<0.01),减少P50与P65的结合率。试验结果表明:SFI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HMGB1出核,竞争性结合P65和P50合,减少P65-P50二聚体的形成,进而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野木瓜藤茎中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以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β含量;Hoche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结果表明:从野木瓜藤茎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得到两个皂苷类化合物均可显著抑制NO释放;其中化合物1可显著抑制IL-1β产生,且能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两种皂苷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体积分数为85%的乙醇回流提取风车草(Clinopodium chinensis O.Kuntze var.grandiflorum (Maxim.) Hara.)茎叶, 得提取物, 再经大
孔吸附树脂吸附、 硅胶和ODS柱色谱法分离各化学成分, 并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 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醉鱼草苷Ⅳb(1),  醉鱼草苷Ⅳ(2), 风轮菜皂苷(Ⅺ)(3), 香峰草苷(4), 3β,16β,23,28-四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D-吡喃葡萄糖-(1→2)] [β-D-吡喃葡萄糖-(1→3)]基-β-D-吡喃夫糖苷(5), 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O-β-D-葡萄糖苷(6), 风轮菜皂苷Ⅴ(7), 风轮菜皂苷Ⅲ(8), 风轮菜皂苷Ⅴb(9), 风轮菜皂苷Ⅲb(10). 除化合物1,2,4,5外,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合成7-取代苄氨基-4,5-二氢-[1,2,4]三唑并[4,3-a]喹啉类衍生物,并进行了抗惊厥作用研究.抗戊四唑(PTZ)实验结果显示,7-(3-溴苄氨基)-4,5-二氢-[1,2,4]三唑并[4,3-a]喹啉(4j)的作用最强,其ED50为5.0mg/kg,保护指数PI为 20.7,作用明显强于对照药物,安全性也明显优于对照药物;而抗电惊厥实验结果表明,7-(3-氟苄氨基)-4,5-二氢-[1,2,4]三唑并[4,3-a]喹啉(4i) 的作用最强,其ED50为15.3mg/kg,保护指数PI为 7.2. 同时用旋转棒法测定了化合物的神经毒性,其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的神经毒性均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芹菜素(Apigenin,AP)对RAW264.7细胞增殖、分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和吞噬功能的影响,首先培养RAW264.7细胞至细胞对数生长期,然后MTT法检测不同浓度(25、50、100、150和200μmol/L)的AP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再用Griess试剂盒检测上述浓度AP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泌NO的影响,并用荧光微球检测其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25-200 μmol/LAP显著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的增殖,并明显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泌NO,同时明显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的吞噬功能(P<0.01),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P显著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增殖、分泌NO和吞噬功能,故有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将其开发成为免疫调节药物.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岗松总黄酮(GSH)的抗炎活性机制,通过NF-κB信号通路,研究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GSH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GSH对白介素(IL-1β、IL-8)及转换生长因子β (TGF-β)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细胞中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采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法(QPCR)检测细胞中NF-κB p65的mRNA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表明, GSH处理细胞后,可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P<0.05),抑制IL-1β、IL-8、TGF-β含量(P<0.01),上调IκBα蛋白的相对表达(P<0.05或P<0.01),抑制NF-κB p65的mRNA基因表达(P<0.01)。推测岗松总黄酮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抗炎活性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卷叶黄精根茎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胶、RP-18和Sephadex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卷叶黄精的根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1→2)[α-L-rhamn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e(Ⅰ)、(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利用栝楼雄株茎叶这一生产中的废弃资源,利用聚酰胺、Sephadex LH 20柱色谱、C18中压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各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栝楼雄株茎叶中分离得到的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4-[formy- 5- (methoxymethyl)-1H- pyrrol- 1- yl]butanoic acid (2)、4- (2- formy- 5- methoxymethylpyrrol-1- yl) butyric acid methylester(3)、对羟基苄基甲基醚(4)和脱落酸(5)。研究认为除化合物2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压柱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对橙黄瑞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前列腺癌活性测试.从橙黄瑞香茎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类化合物和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鉴定为为瑞香苷(1)、瑞香素(2)、荭草苷(3)、异荭草苷(4)、槲皮素(5)、芫花素(6)、西瑞香素(7)、乙酰伞形花内酯(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MTT法对这8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前列腺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4个香豆素化合物对两个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和LNCaP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西瑞香素(7)显示最强的活性,对PC-3M和LNCaP的IC50值分别为8.1,13.5μg/mL.  相似文献   

12.
为从Talaromyces属中分离获得更多生物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本文对一株药用红 树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来源真菌Talaromyces flavus TGGP3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 活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薄层色 谱 TLC 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该菌发酵产物乙酸乙酯粗浸膏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综合利用 1D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抗氧化活性模型对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从 内生真菌T. flavus TGGP35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physcion(1),paeciloxanthone(2), 5-[(3E,5E)-3,5-nonadienyl]-1,3-benzenediol(3),trans-ferulic acid(4),3,4-二甲氧基甲苯 (5),对羟基苯甲醛(6)和对羟基苯乙酮(7)。从Talaromyces属真菌中分离鉴定了7个次级代谢产 物,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值为0.12 mmol/L,强于阳性 对照trolox(IC50值为0.23 mmol/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马铃薯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TA的抗炎作用.方法: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NO的产生量、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量、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量,从而评价化合物TA的抗炎活性.结果:化合物TA对细胞无毒性,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产生的NO,降低ROS水平,减少细胞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产生及下调iNOS,COX-2蛋白的表达量.结论:马铃薯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新型倍半萜类化合物TA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4.
鬼箭锦鸡儿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压柱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对藏药鬼箭锦鸡儿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癌活性测试.从鬼箭锦鸡儿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1)、3,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2)、3-甲氧基-4,9-二羟基紫檀素(3)、7,3′-二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4)、6,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5)、3,9-二甲氧基-8-羟基紫檀素(6)、3,9-二甲氧基-4-羟基紫檀素(7)和3-甲氧基-4-羟基高丽槐素(8),所有的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8进行体外抗肝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的化合物对2个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均有抑制作用,它们的IC50值范围为22.5~104.7μg/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野西瓜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建立福尔马林致小鼠神经性和炎症性双相疼痛、小鼠热板致痛、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实验组效果.体外以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野西瓜醇提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的影响.结果:野西瓜醇提物对福尔马林所致小鼠双相疼痛反应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使小鼠局部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含量降低,延长小鼠热板痛阈值,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抑制RAW264.7细胞内NO的产生.结论:野西瓜醇提物有很好的抗炎镇痛效果,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PGE2含量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 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技术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 分别
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1)、 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2)、 槲皮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3)、 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4). 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1个新的苯并-γ-吡喃酮衍生物,3,5-二羟基-2-甲基-6-(3-甲基-2-丁烯基)苯并-γ-吡喃酮(1),以及1个结构独特的环四肽(2)和3个环二肽,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1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MS、NMR等波谱分析推导确定。化合物1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和人鼻咽癌细胞耐药株KBV200显示了微弱的细胞毒活性(IC50 均大于50 μg/mL),而2对同样细胞株有细胞毒活性(IC50 均小于3.56 μg/mL)。  相似文献   

18.
玫瑰花中两种抗氧化成分的分离鉴定与活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寻找玫瑰花(rosarugosa)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分离技术对玫瑰花抗氧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数据及色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出2种抗氧化活性成分Ⅰ,Ⅱ.分别是3,5,7,3′5′-五羟基黄酮(槲皮素)和3,4,5-三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化合物Ⅰ(槲皮素)为首次从玫瑰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的抑制小鼠红细胞溶血活性和抗小鼠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活性均高于玫瑰花粗品,  相似文献   

19.
千里香[ Murraya paniculata (L.)Jack]枝叶晒干、甲醇浸泡提取,对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用 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从千里香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 鉴定其结构为 indazole(1 1)、5,3''-dihydroxy-7,8,4''-trimethoxyflavone(2 2)、3,5,7,8,3'',4'',5''- heptamethoxyflavone(3 3)、5-hydroxy-3,7,8,3'',4'',5''-hexamethoxyflavone(4 4)、3,5,6,7,3'',4'',5''- heptamethoxyflavonol(5 5)、exoticin(6 6),其中化合物1 1和2 2从九里香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野漆树苷(Rhoifolin,RHO)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释放炎性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脂多糖(0.5μg·mL~(-1))刺激体外生长良好的RAW264.7细胞24h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以MTT法测定不同浓度RHO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用Griess试剂法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IL-6)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LPS诱导下,RAW264.7细胞分泌致炎因子NO,TNF-α,IL~(-1)β,IL-6(P0.01);与模型组相比,25~100μmol·L~(-1)的RHO可明显下调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炎症因子NO,TNF-α,IL~(-1)β和IL-6(P0.05,P0.01),并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野漆树苷还不同程度的抑制了Erk和JNK激酶的磷酸化.结论:RHO可以抑制LPS所致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NO分泌,抑制TNF-α,IL~(-1)β和IL-6mRNA的合成,抑制JNK/SAPK及Erk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