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率先把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关联的翻译观,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译者应对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进行推理,寻找最佳关联性,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译语读者,从而产生最佳语境效果.只有原交际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需求在认知环境的相关方面与原文相似,才是成功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潘妍 《科技信息》2011,(26):124-124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共鸣。在此过程中,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便成为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文化沟通以及译者的能动参与,因此译者需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并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本文以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典型英文翻译案例探讨关联理论对汉译英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和语境观分析了满文谚语汉译文错误理解或偏差理解的原因,发现原文明示信息在译文中失去明示功能及译文明示信息激活不了译语读者的百科知识,是导致翻译中的关联缺失的根本因素,影响了译语读者的理解。为此翻译时要关注关联的重构,为译语读者搭建源语与译文的关联桥梁。  相似文献   

4.
李琳琳 《科技信息》2013,(5):244-244,252
从关联理论意图观的视角,探讨汉英旅游翻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成功的交际即为受众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而翻译恰恰符合这一过程。只不过翻译包括了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原作者与译者的交际过程,译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过程。在第一交际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解读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但在第二交际过程中,还涉及到译者本身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成功的翻译必须忠实得再现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同时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5.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把翻译视为交际的下义范畴,一种书面的言语交际形式。作为交际活动的翻译,当然要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期待。因此,译者应从原语的理解开始,从原语作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进行推理,并寻找出最佳关联,使译语的表达尽可能向原语的暗含靠近,让译语和原语在语用上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  相似文献   

6.
翻译活动的关联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4):69-71,74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把翻译视为交际的下义范畴,一种书面的言语交际形式,作为交际活动的翻译,当然要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期待,因此,译者应从原主的理解开始,从原语作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进行推理,并寻找出最佳关联,使译语的表达尽可能向原语的暗含靠近,让译语和原语在语用上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其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在其指导下提出了可用于翻译实践的一些策略方法。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视作交际过程,既包含静态的代码模式,又有动态的推理模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在交际过程中寻找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双向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关联机制指导下,译者在进行商业广告汉英翻译时,应寻求原语和译语的最佳关联,然后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原广告尽量精确地传递给广告目标受众,实现广告主的意图,诱导消费者接受其产品或服务。  相似文献   

9.
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可以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具体说来,译者通过不断做出顺应选择,寻求最佳关联,获取对原作的准确理解和定位,进而通过系列的顺应选择在译文中产生关联明示,准确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基本等值。  相似文献   

10.
毕赟慧  潘颖 《科技咨询导报》2010,(14):252-252,254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用具最佳关联的方式将此意图明示于译文读者,使译文与原作在相关方面一致。本文仅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探讨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徐雁妮 《科技信息》2013,(15):254-255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际是包含示意和推理的认知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Gutt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交际过程,所以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确保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对于日语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是采用意译还是采用直译?有时两者都可以实现意图传达的目的,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本论文尝试运用这一理论,以寻求最佳关联为向导,分析探讨了不同情况下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翻译生态环境和三维适应论角度对当前公示语英译过程中所做的适应和选择进行考察和解读。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兼顾语言生态平衡,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的传递和阐释等方面遵循多维适应性转换原则,实现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语用等效,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达到最佳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杨振杰 《科技信息》2008,(1):164-165
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效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信息接受者即译语读者在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论是一种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翻译理论,因而能有效地指导新闻翻译。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目的论对新闻翻译的指导意义,一是编译,二是根据译语写作规范调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本层面和语用方面探讨国内大学网络文本的翻译现状,指出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语篇意图性"和"可接受性"的忽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网页文本翻译要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功能,结合译语读者的接受性,对译文做适当的调整,把握基本信息的传递,增补有用的文化信息,删减冗余信息,发挥网站的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语用的、交际的。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关联理论在双关语的翻译中,在处理语言形式障碍时凸显出强大的解释指导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的选择来进行双关语的翻译,使译文最大限度趋同于原文以再现原文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17.
翻译就是转达原语信息,其目的是信息交流,其服务对象是译语读者.在美学作用占次要地位的语用性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意义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意义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本文从语境、语篇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论述了有关意义的问题,然后讨论了阐释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阐释就是翻译.译者只有正确阐释原文的意义,才能把它正确地转达给读者,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译者是沟通原文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宣翻译要符合外宣工作的原则与要求,但从关联论视角而言外宣翻译又存在“再创造”现象。结合关联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可以从三方面探讨关联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再创造”:一,灵活处理标题,实现最佳关联;二,合理处理行话和政治术语,达到交际双方“互明”;三,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翻译具有阐释性的本质,译作的外显化现象正是阐释的结果.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外显化现象和造成外显化常常采用的翻译策略来试图找出其存在的主要因素.外显化是一种译语取向,它是受使译语读者明了并接受原语文化这一目的所驱使的.  相似文献   

20.
马春花 《科技资讯》2015,13(4):243-244
作为认知语用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运用范围不仅仅限于语用学,其对翻译活动也有很强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该文首先探讨了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更注重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互明和最佳关联性。然后,说明举例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性意义。从关联理论来看,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传达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