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建立冬凌草乙素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大鼠灌胃冬凌草乙素20 mg/kg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利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并求算药动学参数.冬凌草乙素在50~5 0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1),样品在血浆中的绝对回收率大于80%,日内、日间的RSD均小于15%,灌胃后其主要动力学参数AUC0-t,AUCt-∞,ke,T1/2,CL/F,Cmax,Tmax分别为(9.85±2.89) mg·h/L,(11.81±3.45) mg·h/L,(0.11 ±0.04)h-1,(3.52 ±1.16) h,(1.08±0.10) L/(kg· h),(3.07±2.30)μg/L,(0.67±0.33)h.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准确、选择性强,可用于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根据药动学参数,可以得知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消除较快,不易蓄积.  相似文献   

2.
研究2种不同清开灵胶囊制剂中重要药效成分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清开灵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予清开灵胶囊和软胶囊,给药剂量按黄芩苷计均为6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HPLC法测定血浆中黄芩苷药物浓度,根据药-时曲线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比较组间差异.黄芩苷血浆药物浓度在0.05~10μg/m 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良好,适用于血浆黄芩苷药物浓度测定.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清开灵软胶囊和胶囊给药后大鼠血浆黄芩苷的Tmax分别为1.5±0.2 h、2.0±0.3 h,Cmax分别为1.72±0.24μg/m L、1.10±0.16μg/m L,AUC分别为11.76±1.53(mg/L)·h、7.58±0.89(mg/L)·h、MRT分别为7.25±0.88 h、5.10±0.69 h,均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与硬胶囊制剂相比,清开灵软胶囊在大鼠体内的黄芩苷药动学上显示明显优势,可能是一种更具治疗优势的清开灵口服制剂.  相似文献   

3.
氟苯尼考注射液在大鼠体内代谢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剂量30 mg·kg-1的氟苯尼考注射液在SD大鼠体内的代谢及生物利用度.静注后药动学特性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Cmax为36.51±3.25μg·mL-1;AUC(0-t)为51.75±0.21μg·mL-1·h.肌注后药动学特性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主要动力学参数:肌注组t1/2β为12.63±0.02 h及21.32±1.02 h;tmax为1.0±0.03 h及8.0±0.02 h;Cmax为6.70±0.12及3.50±0.20μg·mL-1;AUC为45.22±0.21及34.35±1.15μg·mL-1·h.氟苯尼考注射液肌注后在大鼠体内吸收好,分布快,消除缓慢,药动学行为与对照品纽弗罗注射液相似.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鼠口服给药(ig)血竭(IDB)后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建立大鼠血浆和各组织中血竭素的HPLC测定方法,SD大鼠分别单次igIDB(1.0 g/kg)后,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各组织中的血竭素质量浓度,血药浓度采用药动学程序软件DAS 2.0计算药动学参数.主要药动学参数:血竭素t1/2=4.86 h,α=0.54,β=0.01,AUC(0-t)=146434.27μg/L/h,MRT(0-t)=4.19 h,组织分布特征为在肝、肾、心组织中分布较高.igIDB后药效物质血竭素符合药动学二室模型,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血竭素在肝肾中分布最多,心中次之,提示与其归心、肝经有关.  相似文献   

5.
建立大鼠脑组织及血浆中姜黄素及四氢姜黄素的HPLC-MS/MS检测方法,并研究麝香酮对姜黄素大鼠体内药动学及脑分布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姜黄素组(10 mg/kg),姜黄素与麝香酮低、高剂量(0. 8 mg/kg、1. 6 mg/kg)联合组.利用HPLC-MS/MS检测SD大鼠尾静脉注射药物后,姜黄素及代谢物四氢姜黄素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浓度变化,计算药动学参数.姜黄素组与香酮低剂量联合姜黄素组比较,姜黄素血浆中的药时曲线曲线下面积AUC_(0-∞)分别为(18 026. 34±3 221. 75)(μg/L)·min和(23 205. 28±2 030. 73)(μg/L)·min,血浆药物总清除率CL_z分别为(0. 57±0. 09) L/(min·kg)和(0. 43±0. 04) L/(min·kg);在脑组织中,姜黄素组与香酮低剂量联合姜黄素组比较,姜黄素的AUC_(0-t)分别为(1 508. 82±616. 03)(μg/L)·min和(200. 18±70. 87)(μg/L)·min,四氢姜黄素的AUC_(0-t)分别为(893. 33±378. 63)(μg/L)·min和(181. 39±95. 00)(μg/L)·min.结果显示,低剂量的麝香酮可以促进姜黄素在体内的吸收,并减慢姜黄素在体内的清除,但是对于姜黄素脑组织分布并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血浆中大黄素甲醚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研究大黄素甲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分高(105.6 mg/kg)、中(52.8 mg/kg)、低(26.4 mg/kg)3个质量分数灌胃给予大黄素甲醚后,于0.083~24.000 h内12个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采用固相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内标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Venusil XBP C18(L)(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V_(甲醇)∶V_(0.1%磷酸水)=70∶30,柱温30℃,激发波长435 nm,发射波长515 nm,以DAS2.0软件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黄素甲醚的血药质量浓度在0.024 2~5.920 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2 7),检测限为0.008 1μg/m L,定量限为0.024 2μg/m L,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0%,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6%,高(105.6 mg/kg)、中(52.8 mg/kg)、低(26.4 mg/kg)3个质量分数大黄素甲醚药代动力学参数t_(1/2)分别为(10.97±6.6)、(14.23±11)、(13.25±5.6)min;ρ_(max)质量浓度分别为(0.49±0.17)、(0.41±0.15)、(0.29±0.12)μg/m L,AUC_(0-t)每小时质量浓度分别为(3.28±1.3)、(1.98±1.4)、(1.91±1.5)μg/m L.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SPE-HPLC适用于大黄素甲醚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操作简便、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7.
考察复方片剂中人参皂苷Rb1体内药动学特征及相对生物利用度,以获得药动学参数为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两组大鼠分别灌服益脑康片剂混悬液及三七西洋参提取物(灌胃剂量均相当给予人参皂苷Rb190 mg/kg)后,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药质量浓度,通过3p97药动学软件自动拟合数据获得药动学参数.大鼠灌胃给予益脑康片剂粉末(试验制剂)及三七和西洋参提取物(参比制剂)后,人参皂苷Rb1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一室模型,试验制剂药动学参数为Ka=22.217 4 h-1、t1/2Ka=0.031 1 h、Ke=0.144 5 h-1、t1/2Ke=4.7979 h、AUC=666.1752(μg/mL).h;参比制剂药动学参数为Ka=5.428 9 h-1、t1/2Ka=0.1276 h、Ke=0.134 8 h-1、t1/2Ke=5.1413 h、AUC=622.526 0(μg/mL).h.由药动学参数求得益脑康片人参皂苷Rb1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实验结果表明益脑康片剂中人参皂苷Rb1在体内的分布较快而代谢排除的速度较慢.人参皂苷Rb1相对生物利用度很高,预示可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香青兰总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采用以田蓟苷为指标,HPLC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浆中田蓟苷的浓度,并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血浆中田蓟苷浓度在0.031~39.6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日内精密度(RSD)5%,日间精密度(RSD)10%,方法回收率在98.01%~103.23%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2.67%~90.35%之间。香青兰总黄酮在大鼠体内呈二室分布,大鼠灌胃香青兰总黄酮提取物3个剂量(300,600,1200 mg/kg)后,t1/2β分别为(6.904±0.922),(6.512±3.302),(9.820±3.116)h,AUC(0-t)分别为(0.527±0.018),(0.980±0.097),(1.215±0.108)mg/L/h,Tmax分别为(0.292±0.083),(0.139±0.048),(0.222±0.048)h,Cmax分别为(0.177±0.018),((0.451±0.064),(0.656±0.115)mg/L。由此可知,该法适用于测定香青兰总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槲寄生中N-桂皮酰基丁二胺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大鼠灌胃给予N-桂皮酰基丁二胺,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浆,用HPLC法检测大鼠血浆中N-桂皮酰基丁二胺的浓度,并用DAS2.0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N-桂皮酰基丁二胺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半衰期速率常数T_(1/2)(k_a)=0.343 h,分布半衰期T_(1/2)=1.306 h,达峰时间T_(max)=0.750 h,最大血药浓度C_(max)=1.700μg/m L,表观分布容积V_(1/F)=21.047 L·kg~(-1),口服消除率C_L=11.172 L·h~(-1)·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4.129 h·mg·L~(-1).N-桂皮酰基丁二胺口服给药后,吸收和分布均较快,且分布广泛,在血浆中的清除也较快.  相似文献   

10.
建立白虎汤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白虎汤有效成分芒果苷、甘草酸铵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制备大鼠发热模型,灌胃给予白虎汤,采用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指标性成分芒果苷、甘草酸铵.芒果苷质量浓度3.05~625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3.05 ng·mL-1;甘草酸铵质量浓度在18.304~1875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18.304 ng·mL-1.芒果苷药动学参数分别是AUC(0-t)为(2292.855±60.13)μg·L-1·h、AUC(0-∞)为(2363.501±62.561)μg·L-1·h、MRT(0-t)为(4.313±0.036)h、MRT(0-∞)为(4.593±0.06)h、Tmax为5 h、Cmax为(668.749±14.645)μg·L-1;甘草酸铵药动学参数分别是AUC(0-t)为(6249.021±94.464)μg·L-1·h、AUC(0-∞)为(7656.155±260.932)μg·L-1·h、MRT(0-t)为(5.079±0.031)h、MRT(0-∞)为(6.751±0.272)h、Tmax为5 h、Cmax为(1210.931±71.225)μg·L-1.该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强、专属性好,可作为测定白虎汤中芒果苷、甘草酸铵质量质量浓度的方法,为探讨白虎汤的药动学行为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别使用改良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 TRIzol法和RNAiso Plus法对林蛙的输卵管组织进行总RNA提取, 考察不同方法对总RNA提取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利用改良的RNAiso Plus法并经进一步纯化, 获得总RNA的A260/A280平均值为1.96, 平均得率为56.1 μg/g; 通过反式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获得了林蛙-GAPDH基因和EF-1-α-基因的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12.
以烟酰胺、 对硝基苯肼和丙酮酸乙酯等为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地拉韦啶(C23H32N6O4S), 并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表征其结构,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其晶体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 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 P212121空间群; 晶体学数据为: a=1.096 9(4)nm, b=1.152 5(4)nm, c=1.951 0(7)nm, α=90°, β= 90°, γ=90°, V=2.468 5(15)nm3, Mr=488.61, Z=4, Dc=1.315 g/cm3, λ=0.071 073 nm, μ=0.172 mm-1, F(000)=1 040, R=0.040 7, wR=0.090 5; 共收集14 875个衍射点, 其中4 851个为独立衍射点(Rint=0.040 7), 在I>2σ(I)时可观察到4 099个衍射点.  相似文献   

13.
以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为模型,考察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4.0mg/mL的余甘子提取物对线虫的抗氧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0 mg/mL的余甘子提取物能显著提高线虫产卵量,且对线虫的运动能力无显著影响,即在实验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余甘子提取物具有低毒性;1.0mg/mL的余甘子提取物能显著延长线虫的寿命,并具有抗氧化压力作用;1.0mg/mL的余甘子提取物可显著提高线虫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达到抗氧化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苯并三噻吩共聚物(BTT-BTz)为给体材料,具有不同能级结构的富勒烯衍生物为受体材料,通过共混方式制备光敏薄膜,并研究受体材料的能级结构对光伏器件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Jsc)、填充因子(FF)和电池效率(PCE)的影响.结果表明:当IC60BA为电子受体材料时,器件的Voc=1.06V,但Jsc较低,使得PCE仅为1.49%;当PC60BM和PC70BM为受体材料时,Voc分别为0.86V和0.81V,但Jsc较高,使得PCE分别为3.22%和5.06%.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批式和土壤培养实验考察拉恩氏菌LRP3对Zn的磷酸盐矿物诱导及其在Zn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并进行X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 能谱及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结果表明, 菌株LRP3对Zn2+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为120 mg/L; 对溶液中Zn2+的去除率为菌体细胞(97.4%)>发酵液(88.2%)>无菌发酵液(81.6%); 菌株LRP3的发酵液可通过生物矿化作用诱导形成结晶良好的立方体状Zn2(OH)PO3矿物晶体; 菌株LRP3的发酵液加入土壤后可快速降低DTPA-Zn的质量比, 培养5 d后DTPA-Zn的质量比平均下降784%, 培养6 d后土壤中Zn的弱酸提取态和可氧化态的质量比分别下降72.5%和562%, 可还原态和残渣态的质量比分别增加85.1%和14.8%. 因此, 菌株LRP3对Zn2+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吸附能力, 可通过降解植酸释放磷酸根, 进一步诱导形成碱式磷酸锌矿物晶体, 从而降低土壤中Zn的生物有效性, 可用于Zn污染土壤的绿色可持续修复.  相似文献   

16.
设{εt,t∈Z}为定义在同一概率空间(Ω,F,P )上的严平稳随机变量序列, 满足Eε0=0, E|ε0|p<∞, 对某个p>2, 且满足强混合条件. {aj, j∈Z}为一实数序列, 利用由强混合序列生成的线性过程的弱收敛定理及矩不等式讨论了在bn=O(1/log log n)的条件下的一类加权级数的收敛性质.  相似文献   

17.
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01~2002年长春南湖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发现浮游动物94种, 其中51种为轮虫. 浮游动物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夏季和秋季各 出现一次高峰. 浮游动物年净产量为704.45 kJ·m-2, 年总产量为1 642.50 kJ·m-2; 全年浮游动物群落的P/B系数为41.4(以年净产量计)或96.4(以年总产量计). 浮游动物群落对水柱原位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牧食力分别为2.57 kJ·m-2·h-1 和1.47 μg C·L-1·h-1, 是浮游植物和细菌同期净生产力的51.7%和32.9%.形成浮游动物净生产力的碳量是浮游植物总碳固定的8.2%. 浮游动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湖为温带富营养化湖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澳洲茄胺盐酸盐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控制澳洲茄胺盐酸盐质量的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Eclipse XDB-C18柱(150 mm×4.6 mm, 5 μm), 流动相为V甲醇∶V乙腈∶V0.020 mol·L-1乙酸铵=60 ∶35 ∶5, 流速为1 mL/min, 检测波长为205 nm, 进样量为10 μL. 结果表明, 采用该方法 澳洲茄胺盐酸盐与其他杂质分离良好, 线性 范围5~500 μg/mL(r=0.999 3, 理论塔板数n>12 000, R>1.5), 加 样平均回收率为98.6%(n=9), 重现性试验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8%.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RF\|MBE)方法在6H\|SiC衬底上制备纤锌矿结构的氮化铟(InN)薄膜. 利用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确定了InN的修正俄歇参数α′=852.76 eV和Wagner图,  InN的铟氮质量比为1.19;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表明, 外延InN为网状结构, 表面无铟滴; 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 薄膜为单一c轴择优取向生长, 其摇摆曲线半高宽为32.6 弧分; 室温光致发光峰中心位于1 575 nm处.   相似文献   

20.
选择一种柔性的N,N′-双(3-吡啶)己二酰胺(L)和邻苯二甲酸(H2BDC)为混合有机配体,利用水热合成技术自组装制备一种新的多孔钴配合物[Co(L)1.5(BDC)(H2O)3]n(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表征其晶体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97 87(10)nm,b=1.213 82(11)nm,c=1.429 40(13)nm,α=72.788(2)°,β=75.235(2)°,γ=72.127(2)°,V=1.703 3(3)nm3,Mr=575.43,Z=2,Dcal=1.122g/cm3,μ=0.549 mm-1,F(000)=598,S=1.064,R1=0.054 3,ωR2=0.151 8;配合物中金属钴离子通过双齿的L配体连接形成[Co(L)1.5]2n+n一维链结构,羧酸配体BDC以单齿配位模式悬挂在链的两侧,一维链间通过氢键作用拓展成包含大孔结构的三维超分子网络;该多孔钴配合物在紫外光作用下对有机染料分子亚甲基蓝和刚果红有明显的光催化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