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目的:用NSEE作为诱变剂建立NIH小鼠前胃癌癌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模型,探讨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在小鼠前胃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灌胃之日起,分别在14d、28d、42d、56d、70d、84d处死小鼠,均取其前胃,采用病理切片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小鼠前胃癌癌变进程中细胞形态的改变、ALP和ACP的表达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ALP活性随着癌变进程呈递增趋势,给药后14d、28d、42d、56d,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70d、84d,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CP活性在给药后14d、28d、42d、56d随着小鼠前胃癌癌变进程也呈递增趋势,而给药后70d,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84d,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LP和ACP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907,P<0.01).结论:在诱发NIH小鼠前胃癌癌变过程中,ALP、ACP的表达均呈现升高趋势,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同时均与组织细胞形态的改变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NSEE)作为诱变剂建立NIH小鼠前胃癌动物模型,研究小鼠前胃癌差异表达基因,探索细胞癌变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反向Northern点杂交、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对其癌变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得到5条在小鼠前胃正常对照组织、癌变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筛选后,对其中3个差异条带进行DNA序列测定,有1个与已知基因Tpt1高度同源,2个与同1基因片段AK085193.1高度同源.提示这2个基因与小鼠前胃癌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MNNG诱发WISTAR大鼠胃癌癌变早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用MNNG作为诱变剂,以灌胃方法给大鼠用药,然后辅以高浓度食盐水和二期口服MNNG,以促使胃癌的发生,在其胃癌癌变早期的不同时期处死大鼠,结果发现癌变过程中胃粘膜出现糜烂、溃疡,组织细胞出现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与临床胃癌的生长过程呼特点相似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以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为材料,将瘤组织块垤裸鼠胃壁,动态观察生长过程。结果:原位移植模型潜伏期2-4周,第4周以后原位肿瘤工出,第12周以后出现肝转移,第16周以后部分荷瘤鼠发生腹水,幽门梗阻,动物逐渐衰竭,出现恶病质等征象,结论:原位肿瘤模型与临床胃癌的生长过程和生物学特性非常相似,可作为胃癌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用冰冻切片技术对MNNG诱发Wistar大鼠胃癌前期肝中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ALP、ACP的定位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变化;(2)处理组比对照组ALP、ACP的活性增强;(3)处理组间比较,ALP、ACP的活性有上升趋势.结果提示,在胃癌的诱发过程中ALP、ACP的含量的增加和活性的增强有利于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ALP、ACP的含量和活性的变化有望成为肿瘤诊断、预后的辅助因子,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FAP-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胃癌、20例胃良性肿瘤及1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FA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FAP-1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浆内,少数也可见于核周。FAP-1蛋白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呈阴性表达,胃良性肿瘤中的表达率为20%(4/20),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70%(28/40),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与胃良性肿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AP-1的表达与胃癌的病理分化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块大小、转移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人胃癌裸鼠原位接种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实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在裸鼠体内建立人胃原位癌模型的结果。裸鼠经麻醉后,在近前胃处的胃粘膜下接种人胃癌细胞SGC-790l悬液0.02ml(含癌细胞约10~6)。种后三天可见接种部位苍白、僵硬,种后一周 ,胃粘膜接种部位隆起小结节并向周围浸润。种后二周,胃部隆起肿块明显,胃粘膜皱襞消失,局部淋巴结肿大,腹腔内可见少量腹水。种后三周,胃部肿块增大质硬,与周围结肠、脾脏等粘连成团块状,腹壁及大网膜可见散在小球形癌灶,腹腔内有明显血性腹水,荷瘤鼠呈现蛙形腹、恶液质。存活期为16~25天,局部肿瘤直径超过1cm,病理证实癌细胞在粘膜与肌层浸润性生长并累及浆膜。接种后第八天注射~(125)I标记的胃癌单克隆抗体MGB_2(~(125)I-MGB_2)进行生物学分布研究。注射四天后肿瘤/非瘤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血2.01,肝3.57,脾,3.98,肺3.67,正常胃4.11。SPECT放射免疫显像可见肿瘤局部放射性浓聚。上述结果表明:已建立的人胃癌裸鼠胃原位接种模型,再现了临床胃癌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腔内播散等病理过程,为胃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与人体更为接近的动物模型。我们用此模型对临床常用抗胃癌药物进行实验治疗研究:在裸鼠胃原位接种PSGC-7901后,分别予以每周一次或两次的给药治疗。连续给药三周,以荷瘤鼠存活期评价疗效。结果表明,以MMC的疗效为最好,治疗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存活时间延长90%以上,其次为cis-DDP,而5-FU及CTX的效果较差,Me-CCNU则无效。  相似文献   

8.
采用-30°尾部悬帛模拟失重生理效应,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 d对照组、14 d对照组、悬吊7 d组和悬吊14 d组4组,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观察模拟失重7 d、14 d大鼠睾丸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定置对比观察了对照组、模拟失重组大鼠睾丸组织中AR和HSP70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显示,悬吊7 d和14 d的大鼠睾丸组织均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表现为睾丸曲细精管内生精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悬吊14 d的大鼠睾丸的病变比悬吊7 d的更为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模拟失重7 d、14 d的大鼠睾丸组织中,AR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HSP70表达置均极显著升高(P<0.01).在组织间隙和间质渗出物中出现大量eHSP70.研究表明,模拟失重状态对雄性大鼠生殖器官睾丸的组织结构会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导致睾丸生精上皮不可逆损伤,使睾丸组织分泌表达AR的功能减退,引起HSP70的过量表达和大量释放形成eHSP70,以至造成睾丸实质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MCM6和PCNA表达量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MCM6/PCNA作为胃癌标志物的可能性,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对比MCM6和PCNA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对收集到的胃癌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染色结果.随后利用shRNA敲低胃癌细胞系MGC-803和AGS中MCM6,分别利用MTT、克隆形成以及Western Blot分析MCM6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再采用小鼠肿瘤体内生长实验分析MCM6对体内肿瘤生长的作用.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即MCM6和PCNA对胃癌的影响.结果表明:GEPIA数据库的数据显示MCM6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且MCM6与PCNA的表达显著正相关(R=0.65;P<0.01).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CM6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发现MCM6与胃癌的肿瘤大小明显相关(P=0.010),且MCM6低表达的胃癌患者的PCNA表达量也相应下调.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MCM6的表达抑制会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而体内实验可表明MCM6表达下调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体内增殖.上述结果说明MCM6/PCNA的表达量与胃癌...  相似文献   

10.
郭宏艳  夏红蕾  金惠琴 《甘肃科技》2009,25(12):149-150
探讨胃上皮内瘤和胃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慢性胃炎组、30例胃上皮内瘤组及20例胃癌组中P53的表达进行检测;慢性胃炎中无p53表达,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p53阳性表达也在增加,胃癌的阳性率最高;p53蛋白在胃上皮内瘤中即显示异常表达,其突变发生于胃粘膜癌变的早期阶段,提示p53基因的缺失、突变与细胞的异型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选择大肠癌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56份及同组病例距癌组织外缘 3cm内的癌旁组织标本20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二步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癌旁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表达.结果HSP60在正常大肠黏膜、癌旁组织、大肠腺瘤、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78%,40%,77.78%,80.36%.各组间比较,HSP60表达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23.314,P=0.000).HSP60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特别在大肠癌恶性演进中以及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可能可以作为独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 p5 3蛋白在胃癌和结肠癌中的表达 ,分析其与临床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 2 0例、结肠癌 39例的癌体标本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p5 3蛋白在胃癌和结肠癌标本组中阳性的表达在细胞核 ,其阳性表达率在胃癌和结肠癌标本中分别为 80 %和 4 8.7% .结论 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 (P >0 .0 5 ) ,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相关关系 (P <0 .0 5 ) .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Survivin及相关指标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Survivin对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7例正常胃黏膜组织Survivin,p53的表达水平.结果Survivin,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6.7%,65%;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Survivin的表达与p53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的过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Survivin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cDNA微阵列芯片筛选胃癌转移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建立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基因表达谱,识别和克隆胃癌转移相关基因。用含10000个已知基因和7000个EST的cDNA微阵列分析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谱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RT-PCR和反向Northern点杂交验证cDNA微阵列结果。发现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601个,其中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上调527个,表达下调74个;2倍以上的差异EST 71个,其中淋巴转移灶中表达上调62个,表达下调9个。在胃癌原发灶中,与细胞免疫、发育、信号转导功能相关基因存在高表达;而在淋巴结转移灶中,与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细胞运动和粘附功能相关基因存在高表达。RT-PCR和反向Northern点杂交结果进一步证实carbonic anhydraseⅡ、IGFBP-4基因高表达与胃癌转移相关。通过分析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一些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基因和EST,为进一步寻找和克隆胃癌转移相关基因提供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5.
宋志钊  思良  刘元 《广西科学》2005,12(4):312-315
选取昆明种小鼠或者Wistar大鼠分别进行金蝶清咽含片对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壳肿胀,对角叉菜胶引起大鼠胸腔白细胞游走,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抗炎实验,用扭体法和热板法分别对昆明种小鼠进行镇痛实验.结果表明,金蝶清咽含片对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壳肿胀和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胸腔白细胞游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减少醋酸性扭体反应和提高小鼠的痛阈值, 但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金蝶清咽含片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DENA为诱变剂,建立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动物模型,系统的观察肝癌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Cu,Zn,Fe,Ca,Mg含量的变化.方法:DENA连续灌胃至11周,分别在14 d、28 d、56 d、77 d采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Cu,Zn,Fe,Ca,Mg 5种元素含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在诱癌第14 d,实验组血清F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8 d差异极显著(P<0.01);而血清Zn含量在第28 d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元素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差异.第56 d和第77 d实验组血清Fe、Zn含量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56 d之后实验组血清Cu、Ca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诱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Mg含量结果无差异.结论:从14 d到77 d,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Cu,Ca含量逐渐升高,而Zn含量逐渐降低,F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g含量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ivin和Fhit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Fhi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结果显示Liv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Fhi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增加,L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而且Fhit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ivin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Livin和Fhit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联合检测Livin和Fhit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胃粘膜及12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其凋亡指数。结果3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Survivin基因均不表达,胃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为62.5%(75/12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Survivin基因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凋亡指数(AI)和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与凋亡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