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太行山猕猴颅骨变量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例成年太行山地区猕猴颅骨有关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与湘鄂猕猴、闽粤猕猴、金丝猴、指名亚种和叶猴的颅骨有关变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的颅骨变量有较明显的自身特征,与其它猕猴种群之间比较有明显的颅骨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血常规法检测82例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血象。实验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的平均值各为634万/mm~3、0.70万/mm~3、12.9g/100ml,嗜中性粒细胞(NG)为64.18%,淋巴细胞为31.45%;并且上述指标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我们测定了食管癌高发区太行山猕猴毛发中Cu、Zn、Fe、Mn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发Fe含量,猕猴食管增生患者较正常者呈极显著性增高(P<0.01),Cu在重增者中显著增高(P<0.05),Zn、Mn在增生患者与正常间未发现差异(P>0.05).本研究旨在为人类食管癌提供病因学及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定量负荷对大学生唾液溶菌酶(lysozyme缩写LZM)含量的影响,我们对168名大学生LZM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时,体育系学生LZM含量低于普系学生;定量负荷后即刻体育系学生LZM含量明显增加;不同运动专项的体育学生LZM含量亦有差别,球类专项学生其含量低于田径专项。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DENA为诱变剂,建立不同时期SD大鼠肝癌动物模型,系统的观察肝癌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Cu,Zn,Fe,Ca,Mg含量的变化.方法:DENA连续灌胃至11周,分别在14 d、28 d、56 d、77 d采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Cu,Zn,Fe,Ca,Mg 5种元素含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在诱癌第14 d,实验组血清F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28 d差异极显著(P<0.01);而血清Zn含量在第28 d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元素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差异.第56 d和第77 d实验组血清Fe、Zn含量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56 d之后实验组血清Cu、Ca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诱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Mg含量结果无差异.结论:从14 d到77 d,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Cu,Ca含量逐渐升高,而Zn含量逐渐降低,F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g含量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肝癌演进中的变化,用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作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自灌胃之日起,分别在2、4、6、8、10、12、14、17w分批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进行病理分级,然后用TRAP-ELISA法检测肝癌变各时期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在轻度炎性反应期(LI)端粒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重度炎性反应期(HI)端粒酶活性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至腺瘤样增生(NH)和肝内胆管细胞癌(CCC)时端粒酶活性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差异(P<0.01).提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肝癌变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分别用NSEE(N-Nitrososarcosineethylester)和MNNG(N-Methyl-N-nitro-ni-trosoguanidine)作为诱变剂建立NIH小鼠前胃癌动物模型和Wistar大鼠胃癌早期动物模型,探讨HSP70和酸性磷酸酶在小鼠前胃癌及大鼠胃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在癌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处死实验动物,分别取小鼠前胃及大鼠的胃,并将两种材料各分为2部分,一部分作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一部分作电泳和免疫印迹.对小鼠前胃癌及大鼠胃癌癌变过程中细胞形态的改变,HSP70和ACP的表达进行跟踪研究.结果:(1)在小鼠前胃癌癌变过程中,HSP70的表达在给药后14 d,28 d增强,42 d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此后HSP70表达依次增强,且总变化趋势为增强;ACP活性随癌变进程也呈递增趋势.(2)在大鼠胃癌癌变过程中,HSP70在21 d表达较高,然后恢复至正常,在105 d以后逐渐增高;ACP的表达与HSP70一致.细胞形态的变化与HSP70、ACP的表达呈现出一定的对应关系.结论:在诱发NIH小鼠前胃癌及Wistar大鼠胃癌的过程中,HSP70、ACP的表达均呈升高趋势,同时与组织细胞形态的改变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MNNG诱发WISTAR大鼠胃癌癌变早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动物,用MNNG作为诱变剂,以灌胃方法给大鼠用药,然后辅以高浓度食盐水和二期口服MNNG,以促使胃癌的发生,在其胃癌癌变早期的不同时期处死大鼠,结果发现癌变过程中胃粘膜出现糜烂、溃疡,组织细胞出现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9.
SD大鼠肝癌演进中PCNA及AZ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作诱变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各时期动物模型,探讨增殖核抗原(PC-NA)及抗酶(AZ)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从灌胃之日起,在2、4、6、8、10、12、14、16 w分8批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进行病理分级、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对大鼠肝癌演进中细胞组织学变化及PCNA和AZ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NSEE作为诱变剂建立NIH小鼠前胃癌癌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模型,探讨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在小鼠前胃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灌胃之日起,分别在14d、28d、42d、56d、70d、84d处死小鼠,均取其前胃,采用病理切片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小鼠前胃癌癌变进程中细胞形态的改变、ALP和ACP的表达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ALP活性随着癌变进程呈递增趋势,给药后14d、28d、42d、56d,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70d、84d,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CP活性在给药后14d、28d、42d、56d随着小鼠前胃癌癌变进程也呈递增趋势,而给药后70d,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84d,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ALP和ACP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907,P<0.01).结论:在诱发NIH小鼠前胃癌癌变过程中,ALP、ACP的表达均呈现升高趋势,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同时均与组织细胞形态的改变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