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为了改善以及较好地研究聚乙烯醇纤维的染色性能,制备了不同粉体含量的PVA/超细羊毛粉体共混膜,同时探讨了PVA/超细羊毛粉体共混溶液的可纺性能.超细羊毛粉体的平均粒径为2.01μm.SEM扫描电镜显示,超细羊毛粉体与PVA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随着共混膜中超细羊毛粉体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上染率,红度(a*)值以及K/S值都逐渐的增加.当超细羊毛粉体含量为33.3%时,PVA/超细羊毛粉体共混膜的染色性能几乎同超细羊毛粉体的染色性能一样;当超细羊毛粉体的含量超过33.3%时,PVA/超细羊毛粉体共混膜的染色性能会大幅度增加,甚至这些共混膜的K/S值会超过超细羊毛粉体的K/S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延成膜的方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A)/聚氨酯(PU)共混薄膜.当PU摩尔分数小于10%时,可得均一连续的共混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拉伸测试及表面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对PVA/PU共混膜的形貌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U可以与PVA形成分子间氢键,破坏了PVA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进而改善PVA薄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共混物膜,通过测试膜的表面接触角、吸水率,研究了共混膜的亲水性能;通过测试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强度,研究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用XRD对膜进行表征,研究了共混膜的结构.结果表明:PVP的加入对PCL的结晶度有一定影响;随着PVP质量分数的增加,水在PCL/PVP膜的表面接触角逐渐减小,吸水率逐渐增大;适当比例的PVP含量有助于增强PCL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甲酸为共溶剂,蒸馏水为共沉淀剂,通过溶液共混和液-固相转变法(L-S)制备出聚乙烯醇与聚己内酰胺(PVA/PA-6)合金.采用黏度法、折光指数法、DSC法、FTIR法、TG法和接触角法研究了PVA/PA-6的相容性、热稳定性及亲水性.结果表明PVA与PA-6有很好的相容性;PVA/PA-6合金膜材料比纯PVA热稳定性好;PA-6可有效地降低PVA/PA-6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5.
戊二醛交联对壳聚糖/PVA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流延法成功制备聚乙烯醇-壳聚糖共混膜,然后进行戊二醛交联处理.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经过湿热处理和交联的共混膜进行了表征,测试了膜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结果表明,经戊二醛交联的膜结晶被部分破坏.共混膜的吸水性实验表明,壳聚糖/PVA共混膜的pH敏感性可通过控制交联剂浓度改变.该法可以在壳聚糖/PVA共混膜控释体系的后处理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was use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poly ( vinyl alcohol ) ( PVA ) / regenerated silk fibrnin ( SF ) composite nanofibers, loaded with ciprofloxacin HCI (CipHCI) as a wound dressing. Electrospun PVA/SF/CipHCI composite nanofibers were stabilized against dissolving in water by heating in an oven at 155℃ for 5 min. Incorporation of CipHCi into electrospun nanofibers was confirmed by SEM and FT.IR spectra. Furth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illustra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CipHCI enhance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VA and PVA/SF nanofibers.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U (E. coli ) ( gram-negative )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 S. aureus ) (gram-positive) organisms were evaluated by disk diffusion method; and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lectrospun PVA/CipHCI and PVA/SF/ CipHCI composite nanofibers showed a remarkabl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A6/PVA复合纳米纤维.分析了不同质量比的PA6/PVA共混纺丝溶液的粘度、电导率、表面张力,并探讨其静电纺丝效果.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面张力仪等对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成分相容性及亲水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纺丝电压为19kV、纺丝距离为20cm、丝液流量为0.2mL/h的条件下,共混溶液质量比为12%∶4%时的静电纺丝所得纤维具有良好的形貌,复合纳米纤维中PA6与PV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有效地克服了纯纺PVA纳米纤维在水溶液中出现的过度溶胀问题.  相似文献   

8.
肝素化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为载体,将肝素与医用聚氨酯同溶液混合,制备出含有肝素的丝素/聚氨酯共混膜,解决了肝素与聚氨酯同溶液共混成膜时团聚的问题,并利用丝素蛋白良好的吸附和缓释功能,使肝素从共混膜中缓慢释放出来,达到相对长效的抗凝血效果.利用ATR-FTIR分析了肝素加入后丝素粉体、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红外光谱的变化,并对共混膜中肝素的缓释性能及共混膜在PBs溶液中浸泡48h前后的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仿生黏合剂多巴胺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PDA@SiO2)并与聚乙烯醇(PVA)高分子基质共混,再将获得的PVA-PDA@SiO2杂化材料涂覆到聚砜(PSf)中空纤维支撑层表面制备中空纤维复合膜用于丙烯气体除湿,研究了杂化膜的微观形貌、晶态结构、高分子链运动性、自由体积特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当填充剂PDA@SiO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时,在298 K、原料气水含量为0.5%的条件下,PVA-PDA@SiO2/PSf膜分离因子为24 837,是PVA/PSf膜的12.7倍,渗透系数为904 GPU[1 GPU=7.501×10-10 cm3/(cm2·s·Pa)],是PVA/PSf膜的3.6倍。仿生黏合剂多巴胺的多重相互作用可改善PVA与填充剂SiO2的界面相容性,进而提升杂化膜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两种季铵盐为活性物质 ,以聚乙烯醇 (PVA)和壳聚糖 (CS)的共混物为支撑体制成了铝酸根离子选择性膜电极。测定了不同浓度的铝酸钠溶液 ( 0 1mol/LNaOH)的膜电位及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 :这两种活性物质对铝酸根离子的响应不太理想 ,而且纯PVA -CS膜与加了活性物质的PVA -CS膜对铝酸根离子的响应非常接近。这说明以PVA -CS膜为膜支撑体不理想 ,还需要另外寻找惰性膜支撑体和合适的活性物质 ,以使制成的膜电极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n-HAP/PVA共混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凝胶纺丝法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n-HAP/PVA)共混复合纤维.将硅烷偶联剂修饰后的n-HAP均匀分散在PVA溶液中,制得一系列不同n-HAP质量分数的n-HAP/PVA共混复合纤维.用哈克流变仪研究了n-HAP/PVA纺丝原液的流变性能,n-HAP/PVA纺丝原液呈现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其剪切黏度随n-HAP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中可以看出n-HAP与PVA之间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n-HAP均匀地分散在PVA基体中,加入适量的n-HAP对共混复合纤维的热学性能和断裂强度都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醚改性聚L-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聚L-乳酸(PLLA)与乙基纤雏素(EC)的三氯甲烷混合溶液和PLLA与甲基纤维素(MC)的三氟乙酸混合溶液,并浇膜制备了PLLA/纤雏素醚共混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表征所得的共混物。PLLA与纤雏素醚之间存在氢键作用,两组分部分相容。随着共混物中纤维素醚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熔点、结晶度和晶体的完整度均会降低。当MC含量高于30%时,可以得到几乎非晶的共混物。因此;纤维素醚可用于改性聚-乳酸,制备不同性能的降解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乙烯醇(PVA)与四乙氧基硅烷(TEOS)通过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VA/SiO2有机/无机杂化溶胶,并将显色剂和植物酯酶分散于溶胶中,干燥成膜,得到一类透明度高、亲水-亲丙酮性可调、贮存性好的传感膜.该传感膜在乙酸-α-萘酯溶液中,会于可见光520 nm处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传感膜在制备后的12天内活性明显下降,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并且冷藏活性下降率要比室温保存的小很多.但不论是冷藏还是在室温下保存,被固定在杂化膜中的酶活稳定性都比在溶液状态下的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膜共混组成及膜厚对 CS/PVA-PAN渗透汽化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共混组成及膜厚对CS/PVA PAN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膜中乙醇含量为40wt%以及膜厚为20μm时,膜的渗透汽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PVA/TEOS/GA有机/无机杂化膜,比较杂化膜在3种不同温度下在乙醇/水全浓度范围的溶胀性能,分析无机相和交联剂对PVA膜溶胀性能的影响.比较不同溶胶-凝胶反应条件及不同热处理条件对膜溶胀度和溶解选择性的影响.用FTIR和XRD对杂化膜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PVA与无机相(TEOS)发生溶胶-凝胶反应生成氢键和共价键Si-O-Si,形成交联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体系,使杂化膜的结晶度减少,控制了膜的溶胀,提高膜的溶解选择性能,但膜的溶胀减少会使通量有所下降.加入GA后,使PVA杂化膜溶胀度和溶解选择性都有所提高,表明PVA杂化有利于控制膜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溶胀,从而提高膜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6.
pH对半胱胺自组装膜在Fe(CN)63-/4- 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e(CN)6^3-/4-作为探针离子,用循环优安(CV)方法,对半胱胺自组装膜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溶液的pH,研究溶液中H^+浓度对半胱胺自组装膜在Fe(CN)6^3-/4-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利用电流滴定的方法得出半胱胺自组装膜的表面解离常数(表面pKb).  相似文献   

17.
静电纺壳聚糖/PVA共混纤维的微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研究静电纺工艺对壳聚糖/聚乙烯醇(PVA)共混纤维形态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以甲酸为溶剂时,静电纺壳聚糖/PVA共混纤维的直径随着电压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喷丝头到接收屏之间的距离(C-SD)的增加有利于珠状物的减少,但使纤维细度的均匀性下降;以乙酸为溶剂时,静电纺壳聚糖/PVA共混纤维虽然呈连续的分布,但其上有一定数量的珠状物,增加C-SD,珠状物减少;随着电压和C-SD的增加,静电纺壳聚糖-乙酸/PVA共混纤维的结晶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PES/SPES共混平板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聚醚砜/磺化聚醚砜(PES/SPES)共混平板复合膜,并对其进行性能表征.铸膜液配比对膜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聚合物浓度增大,膜孔径变小、膜厚增大、水通量变小;PVP的添加能有效改善复合膜的亲水性,膜的接触角随PVP含量增大而减小;膜的水通量随铸膜液中PVP含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PVP含量为6%时,水通量达到最大值;接触角随共混聚合物中SPES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且随聚合物组份中SPES含量的增加,水通量先逐渐增加,并在质量配比为PES/SPES(8:2)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水通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大豆蛋白/聚乙烯醇(SPI/PVA)共混薄膜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把尿素/三乙醇胺复配增塑剂,与大豆蛋白(SPI)/聚乙烯醇(PVA)经溶液共混成膜,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紫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复配增塑剂的最佳含量为40%,加入复配增塑剂后,SPI/PVA薄膜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熔融温度、热稳定性降低,拉伸强度略有下降,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加,提高材料的韧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液共混法将纳米ZnO颗粒添加到聚碳酸酯(PC)中,制备得到了具有高透明性、高紫外线屏蔽能力的PC/ZnO纳米复合高分子膜。分别使用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纳米复合膜的光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当纳米ZnO的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时,复合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98%,与未添加纳米ZnO的PC膜一致。与市售隔紫外线PC产品对比,纳米复合膜同时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和紫外线屏蔽能力,紫外线的阻隔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