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情态动词意义研究主要观点的分析和比较,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语义学理论和隐喻、转喻理论提出了隐喻和转喻对情态动词理解的这一解释机制,从而尝试解决情态动词几个义项的内在关联。认为隐喻和转喻共同导致了英语情态动词的语义扩展,同时隐喻和转喻也能很好地解释同一个情态动词多个义项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动词是汉语最重要的一个词类,多义动词的义项通过家族相似性聚合成语义网络。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类型主要有辐射式聚合网络、链条式聚合网络、综合式聚合网络。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形成是通过隐喻、转喻的方式实现的。同时,研究汉语动词多义聚合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词义的模糊性。通过对汉语动词多义聚合网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动词义项的聚合规律,进而了解整个汉语语义的聚合规律,为认知语义字典、词典的编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0,(21):171-171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研究者经常从语义,语用和认知途径来研究隐喻,但是,和隐喻相比,转喻是语言和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因此,本文因此本为拟从认知方向对隐喻和转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学德  王晴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101-103,113
人体词"舌",对应英文词"tongue",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主要借助隐喻和转喻的作用,其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产生了如下义项:基于突显和邻近原则的"言语"、"性格"、"情感"转喻所指;基于形貌相似的"舌状物"隐喻所指;基于隐喻转喻互动的"实体"隐转喻所指。上述语义转移是一个以辐射型为主、连锁型为辅的综合型过程,其中"功能特征"是主要的词义取象源。数据统计表明"tongue"功能表达要多于"舌"。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多义词教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隐喻、转喻以及文化语境等相关研究结合起来,提出隐喻和转喻是多义词义项扩展的内在动因,并通过语义关系网和映射关系图将多义词义项延伸的理据性直观地呈现给学习者,从而帮助其提升学习多义词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计数鱼类的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汉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主要有“条”和“尾”等。“条”是人们运用了隐喻的认知语义扩展方式,而“尾”则是转喻。日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有‘本’‘匹’‘头’‘枚’‘尾’和‘杯’等。其中,‘颈’‘尾’是转喻的认知语义扩展,‘匹’‘本’‘枚’‘杯’是则隐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9.
习语是一种固定搭配或固定短语.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本质具有概念性和系统性.习语的语义不是任意性的,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的隐喻一转喻对情感习语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索英语情感习语的认知机制.情感习语的隐喻、转喻和隐喻一转喻的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  相似文献   

10.
隐喻理论是解释语言词汇层面的理据性、系统性的最重要理论之一。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分析探讨英语词汇的隐喻化现象和过程,研究发现:英语词汇层面普遍存在着隐喻化现象;对于相当多的词汇而言,其语义的产生是通过隐喻思维认知方式构建起来的;当词汇语义以隐喻认知方式延伸时,词汇的本义和它的延伸义之间的主要关系特征是“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 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情态动词should在虚拟语气句型中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能省略,其用法常常使许多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将时态理解为“表示动作或状态与说话时刻关系的动作词语形式”,便于我们从全新角度认识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和祈使句式。在此基础上,作者从语义及句法结构两方面比较分析了should一词在两种虚拟语气句型中的不同用法,并且探究了该词的用法来源。  相似文献   

13.
“V成”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所叙述的A和B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结构,有常规和变异之分。在变异性“V成”结构中,A、B之间的语义关系十分复杂,主要有相似、相关、相容、对立、相反五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先秦汉语"所"字结构具有类型多样化、功能复杂化等诸多特点。本文通过考察《吕氏春秋》的"所"字结构用例,认为该结构中"所"字应为指示代词,并有"所+动"、"所+形"、"所+名"、"所+介+动"等多种结构类型,且相应地能充当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及状语等成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有相似功能(表体功能)的“V有”结构与“V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句法上,主要是二者对动词的选择、所带主语、能否单独回答问题、能否和趋向动词连用以及能否带动量宾语和时量宾语之间的差异。语义上,主要是“了”、“有”性质以及二者表体功能上的差异。语用上,主要是修辞效果以及语体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But是一个具有多词性功能的词汇,But一词后所接的各种动词形式变化复杂,难以掌握.通过实例对But后的动词用法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不同的句子中该词与不同的动词形式相搭配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主要探讨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演变、发展。在古汉语中,动词"见"字逐渐演变虚化,发展为助动词、指代性副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8.
运用X-阶标理论与中心语移位理论分析实义谓词"be+not"结构,指出该结构中be移位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一方面,谓词be屈折变化丰富;另一方面,限定实义谓词be不仅是主谓词与辅助谓词的复合体,而且缺乏do-支持。此外,结构中not并非NEGP之中心语,而是副词。这些都使移位成为可能。而移位是作为最后手段使得表达式能够通过特征核查,这使得移位成为必要。作者认为,以往对于实义谓词"be+not"结构的分析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对结构中be与not/n't认识不清所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对at短语表示进行意义与行为动词表示进行意义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两者相通与暗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坐具的“座”与“坐”引发关于设计思维方法的一些思考,针对在设计构思过程中思维容易被现实中具体物的概念和现有模式束缚,提出了如何摆脱思维定势,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动词、名词和限定词在设计中的主次关系,并通过对具体设计课题的分析,找到设计创新的切入点,要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应从动词出发,紧紧抓住产品的本质,并结合限定词去思考,这样才不易流于形式而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