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魏晋玄官赋或重具体事物的描摹以点出玄理,或以生活指向来展开玄理阐发,具体事物与玄言玄理二者构成玄官赋的“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如何以文体的“有意”、文学形象的“有意”、探讨理论时进入审美状态的“有意”来把握玄学理论的“无意”;最后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以玄学理论来把握现实生活的“有意”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言赋或重具体事物的描摹以点出玄理,或以生活指向来展开玄理阐发,具体事物与玄言玄理二者构成玄言赋的"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如何以文体的"有意"、文学形象的"有意"、探讨理论时进入审美状态的"有意"来把握玄学理论的"无意";最后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以玄学理论来把握现实生活的"有意".  相似文献   

3.
玄言诗以感性形象体悟玄理时,遵循玄学思想方法的“略于具体而究心抽象原理”,即“得意忘象”,自然景物须先通过概括、抽象后才能使之具有玄理意味。谢灵运山水诗虽也述说某些玄理,但其诗中的自然景物则具备鲜明的具象性和充分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即是《辨宗论》提出的“顿悟”,认为面对自然景物不须经过概括化,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顿悟”玄理,这就是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4.
正始文人以"道"与"自然"为艺术之本体与本源。玄学的生活化,使得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交融成为可能。纵酒的行径几乎就是"自然"的同义语。阮籍论艺术思维融汇了道家与玄学的思想因素,但此时玄学话语与文学话语在阮籍、嵇康的作品中仍处于混而未分、互相交融、相互渗透的状态。从两晋未以迄东晋,产生了山水画、山水诗和玄言诗。"以玄对山水"是东晋玄言文学兴盛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学话语。玄言诗人与陶渊明代表东晋诗坛,实现了玄学话语向文学话语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文艺民俗批评以文艺人学观和文化民俗基因理论为基准,探讨文艺批评术语形成、批评空间构建、批评原理阐释和具体文艺批评实践等各个环节所受到的民俗沾溉。从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和行为社会民俗生活相等方面对贺拉斯《诗艺》的民俗予以梳理,可以生动展示其贵妍多姿的文艺民俗图。这些民俗意蕴的生成。取决于贺拉斯对其文艺民俗的文学批评观念表达。他不仅首次确立了“合式”、“合理”和“寓教于乐”的文学批评范式,还根据民俗承栽的民俗事理、民俗情趣与其批评观点之间的意义关联来随“俗”赋意:采掇民俗事理以直赋其意;化撷民俗理趣以类比推演;指摘民俗“馊”弊以皈依正意;激活民俗意象以转深其意。  相似文献   

6.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使得郭璞诗中尚有的“坎 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渊明作品受玄学影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思潮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渗透在他的诗歌当中。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对玄理进行了意象化、情感化、生活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堇斋诗话》以“意”为论诗主旨,并把“意”展开为“情”、“景”两要素。“势”作为“意”的下属形态,与“情”、“景”一样构成了“意”的丰富内涵。这一切,皆源自先儒所揣摩出的心性“中扣”之度对从生活到做诗各种活动的生动性把握。  相似文献   

9.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诗、赋、文、词、曲、乐律、志书均有专集流传于世。尤其是词,创作数量之多,在当时屈指可数,而他对词论,也独有见解。他反对“词为诗余”说,认为词要“发泄脑意”,语言形式上应讲协律。他的理论主要散落在序、跋中。  相似文献   

10.
重玄学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唐宋之后道教心性理论、修行理念、境界追求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术界对此多有提及,但具体从宋元道教著述中探索重玄意蕴以佐证这一点的论说则似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分析重玄学对全真教的影响,论证重玄学与唐宋以来道教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对道教发展变化的审视需将道教视为一个内在完整的、具有演变活力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1.
因文求义论     
所谓“因文求义”,就是据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以求义。从训诂的角度看,语境可分为文旨、文义、文理三端,词语训诂只有合乎这三端,才有可能正确。反之,要使词语训诂合乎这三端即具体语境,莫过于因文求义。因文求义的依据是语境对词语具有制约功能,其作用则不仅在于考求词义,还可用来校勘文字。  相似文献   

12.
所谓"因文求义",就是据上下文即具体语境以求义.从训诂的角度看,语境可分为文旨、文义、文理三端,词语训诂只有合乎这三端,才有可能正确.而要使词语训诂合乎这三端即具体语境,莫过于因文求义.因文求义的依据是语境对词语具有制约功能,其作用则不仅在于考求词义,还可用来校勘文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山水画,源于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成立于玄学鼎盛的魏晋时期,受道家美学思想熏染更深一些。文章结合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思想,阐明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个性契合了老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即:水墨显现了“朴”的生命本色,空白处呈现了空灵的生命气韵,远的自觉体现了对“大”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春夏秋冬的气候的变化,引起文人各自不同的反应。不同意象的选择受到作家情感、人生境遇的制约,也受到审美情感的和平与强烈所影响。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清和时,所选择的意象相对来说较温馨,而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强烈时,所选择的意象往往力度较强。杜甫的春秋咏时诗通过不同的意象,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感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分析电影《寻枪》和《可可西里》的生命价值找寻母题的内涵及在影片中的表现。指出其当下意义主要在于两点:1.满足当代人内心积压的对形而上的追逐欲望。2.刺激当代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及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认识论意义观认为作品的意义即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原义;迦达默尔则认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先于理解而有的东西,在解释者的理解之前总是处于未定状态,向多种解释开放。本文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有明示或暗示的作品,意义是确定的,即以作者的原意为意义;对没有任何暗示的作品,其意义才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玄学的影响下,魏晋赋体的嬗变,首先表现在题材的多重走向上。赋家们冲破美刺讽谏的樊篱,将视野从宫廷苑圃移到自我人生、移到自觉实践的广阔社会。为颂帝德到为情造文,呈现出承前启后、开拓嬗变的前进轨迹,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审美语境。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多样性、差异性使道德批评陷入了主观主义,道德的功利性使道德批评与文学对象难以契合,道德形而上不能确证文学批评的合法性。文学价值不等同于道德价值。对文学内容的道德性改写是不合理的,用道德形而上形而下既不能说明一部作品、一个形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说明不了它们的美学价值。文学史不是道德史。“红色道德形而上”也弥合不了“政治伦理化”与“审美价值”之间的裂隙。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士身历乱世,经受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却并没有表现出颓废软弱之态,相反却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显示了风神独具的人格魅力。这一时期创作的送别诗充满了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体悟,对自然、宇宙和生命深情脉脉的关怀和眷恋。魏晋送别诗不仅反映了文人之间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也是他们深情兼智慧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