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用汽车不同测试方法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在用汽车排放检测地方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怠速法、双怠速法、ASM(加速模拟工况法)稳态工况法和IM 195瞬态工况法对出租车进行了排放测试.对比分析了怠速、双怠速、ASM和IM 195的排放合格率;以IM 195为基准,分析了怠速、双怠速和ASM的排放有效识别率;研究了不同测试方法下的CO、HC、NOx 排放量随行驶里程的变化,通过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出各种排放污染物随行驶里程的关系.结果表明:以IM 195为基准,怠速、双怠速和ASM的排放有效识别率分别为58.70%、67.39%和84.78%;行驶里程对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行驶里程超过30×104 km后,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显著增加;相对于10×104 km、70×104 km的CO、HC、NOx排放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3.13倍、30.94倍和18.79倍.  相似文献   

2.
利用VMAS排放检测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对在用车排放因子进行检测,并用灰色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了影响在用车排放特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用车的行驶里程、维护保养对其排放特性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其排放特性也随之变差。  相似文献   

3.
汽油/CNG两用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CNG (compressed natural gas)为主燃料汽油为辅助燃料的CN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传统的在用车改装采用主从式双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系统,性能不佳。通过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理论研究,开发了面向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的单ECU多点顺序喷射的汽油/CNG两用燃料控制方案。设计了λ非对称振荡PI控制算法等天然气特有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发动机台架性能和整车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两用燃料发动机采用单ECU控制时的性能优于采用主从式双ECU系统,且排放低于国Ⅳ限值。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尾气污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笔者分析了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给出了2013年我国机动车的数量和机动车污染的总体情况;分析了国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欧洲体系在机动车污染控制上应用较为广泛,经历了ECE49、ECE93、ECE96、ECE2000、ECE2005排放标准的发展过程,排放的限值和项目均有所变化,国外机动车污染的检测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科学化。该文提出了机动车尾气治理的措施,主要措施有加强新车和在用车的环保监管,加快油气回收和改进燃油品质,积极探索车用燃料替代技术,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  相似文献   

5.
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而言,产业技术的革新及其实践应用则意味着产品性能的提升。在人们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消费品——机动车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指标也越来越重视。该文就机动车尾气检测的必要性与具体的检测实验过程进行论述,剖析在“双怠速检测法(D I S)”以及“稳态工况法(A S M)”影响之下机动车尾气检测条件与结果的差异性,以期为相关内容的研究及实践带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考察和比较了汽油汽车加速工况瞬态排放与双怠速稳态排放的共性与差别.采用移动检测方案获得汽油汽车升挡加速瞬态排放,双怠速方案获得汽油汽车稳态排放;采用体积分数、面积量和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Shannon熵"评价汽油汽车排放.汽车加速工况瞬态排放与双怠速工况稳态排放的共性是转速越低、空气过量系数λ越小、排放越大;差别是前者的排放均大于后者高怠速时的排放,前者的燃烧紊乱程度均高于后者;在双怠速工况下获得的汽油汽车排放量不能反映升挡加速工况的排放量;随着汽车加速工况挡位升高,其瞬态排放量上升而燃烧紊乱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汽油车稳态加载模拟工况法(ASM)、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双怠速法等对北京市不同行驶里程的在用出租车尾气排放进行跟踪检测,通过考核污染物排放浓度的变化,进行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新车投入运行后,行驶里程在15万公里内,各种试验方法测得CO、HC、NO的排放量均保持极低水平;行驶里程超过15万公里后,3种方法均测得CO、HC和NO的排放浓度缓慢增加;行驶里程在25万公里后,CO、HC和NO的排放量明显大幅度增加,车辆排放恶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能量消耗、减轻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同时对怠速及制动消耗能量再回收利用,对汽车智能启停技术及制动能量回收技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汽车启停系统研究背景、工作原理,及制动能量回收策略;其次运用advisor软件对汽车进行建模,并结合城市道路工况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搭建试验台架,实验分析启停系统的燃油经济性及制动能量回收性能。结果表明:该启停系统百公里油耗降低,燃油经济性更好;能量回收策略通过回收制动能量更有效快速重启发动机,提高整车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检测质量,使检测结果更准确、可信,更真实地反映在用车的排放特性,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在用车排放检测中错判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仪器设备是影响在用车排放检测结果错判率的最重要因素,并针对错判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降低错判率以提高检测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将表面活性剂、油性溶剂和水等混合制得了一种新型多功能柴油添加剂.汽车怠速试验与发动机台架试验表明,该添加剂能改善燃烧,并较大幅度降低柴油发动机尾气中CO、NOx、HC及碳烟等污染物的排放.文中还分析了影响添加剂降污性能的主要因素,采用微爆燃烧机理较好地解释了其降污机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VMAS排放检测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在同一辆实验车上换装不同磨损程度的轮胎进行排放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在用车使用的时间增长,轮胎的磨损程度也随之增大,轮胎磨损后导致了轮胎与路面间摩擦力的显著降低,影响到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牵引性能,对汽车的排放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变工况下影响尤为明显.通过实验,找出了轮胎磨损程度与汽车排放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控制在用车排放污染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厦门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相关污染物排放也迅猛增加。厦门市的空气污染类型已经由十年前的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污染转变。近年来全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连续几次排在全省倒数的位置,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开展全市在用车排放符合性和新车排放一致性检查工作.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检测管理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汽车排放尾气检测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单波非色散红外(NDIR)和漫反射技术的机动车尾气遥测设备,该系统可自动检测汽车尾气中的各类污染物,为治理超标排放车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标准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及简易工况法)》中,只规定了用双怠速法测量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时的排气污染物限值,没有规定利用简易工况法  相似文献   

15.
从综合治理机动车尾气的角度出发,从法规标准、新车源头控制、在用车严格管理、燃料管理、提倡使用清洁燃料5个方面阐述了个人观点,特别还指出,要重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防止产生新的污染。目前的尾气净化装置,使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排放达到了标准,但可能产生了更为有害的重金属污染,很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汽车尾气测试的方法,简要说明了每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汽车尾气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今后尾气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探索出适合我国汽车尾气检测技术发展的道路,推动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发展,进而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提供必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维臻 《甘肃科技》2006,22(8):110-112,63
简要介绍了在用车排放检测的简易工况法,并对兰州市实施简易工况法所具备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兰州市实施简易工况法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汽车发动机起动过程的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动机怠速自动起停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工作模式,它能避免发动机在怠速下运行,有效减少燃油消耗、尾气排放和发动机磨损.对混合动力汽车起步时发动机起动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发动机起动过程的阻力特性的建模与仿真,提出了ISG电机驱动控制策略,建立了ISG电机-发动机的综合控制模型,进行了发动机起动过程中的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ISG电机满足快速起动发动机的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配有摩托罗拉多点电喷的BJ491发动机双怠速排放超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大量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发现故障原因主要是由发动机2缸和3缸的空燃比差异大,造成发动机失火所造成的,另外,PCV阀流量不稳是造成极限状态下怠速排放超标和整车怠速排放状态不稳的原因,通过改进ECU设置与PCV阀结构,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液化石油气作为汽车燃料有利于能源的多样化并能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在发动机台架上对经减少烯烃处理后的三种组分车用液化石油气进行试验 ,并在整车上对多种蒸发器进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 ,怠速排放低于原发动机 ,加装电控和三效催化装置后排放满足ECER83 0 1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