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虑前后车速度关系的车辆跟驰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传统车辆跟驰模型的局限性,建立了考虑前后车速度关系的车辆跟驰模型:前后车以相同速度匀速行驶时的跟驰模型;前后车以不同速度匀速行驶,后车速度小于前车速度时的跟驰模型;前后车以不同速度匀速行驶,后车速度大于前车速度,当前车速度不变时的跟驰模型和前车减速时的跟驰模型.以四种跟驰模型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速度一间距关系和车辆追尾模型.追尾模型表明:最小车头距离是后车速度的二次函数,随后车速度急剧缩小;当实际车头距离小于该值时,则会发生追尾事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计了两台智能小车,来模拟实际智能车辆的行驶,开展了关于智能车辆自主追踪防追尾系统的研究。智能小车是一个用直流电机驱动的四轮小车,主控芯片选用Arduino单片机。我们开展了关于智能小车的实际路况的实验。前车依次重复进行快速行驶、慢速行驶和停止,后车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测得与前车的距离来判定加速、减速和停止,很好的实现了智能车的自主追踪和防追尾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交通中,车队的启动与制动是后车跟随前车的自动拟和过程,研究车队的启动时间与制动时间对研究路口通行能力与信号灯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在假定车间间距相等的条件下,把整个车队看成一辆有伸缩性的长车,行驶时车身拉长,停止时车身缩短;通过启动看头车,制动看后车的分析,计算出了车队的启动时间与启动距离、制动时间与制动距离。  相似文献   

4.
交通仿真系统中的纯微观跟车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目前在交通仿真系统中的跟车模型忽略车辆个体性能差异的缺陷,提出了一种纯微观跟车模型,该模型以某一扫描时刻为基点,根据前、后车辆在当前时刻的状态,考虑前、后车的加减速性能,以后车“紧密”而又“安全”地跟随前车行驶为原则确定后车在下一扫描时刻的加速/减速度,纯微观模型更准确地反映了不同性能车辆跟车行为,而且具有模型标定相对容易、适用范围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汽车自适应巡航系统通过分层控制即上层控制器向下层控制器(节气门或制动执行器)发出指令,实现汽车自动加速、减速或保持车速不变,以保持后车与前车间的期望距离。文章将自适应巡航汽车的控制模式划分为速度控制模式和车距控制模式,考虑到2种模式之间的博弈,根据车距与相对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2种模式之间的切换策略,以实现速度控制模式和车距控制模式间的平稳切换;再利用PI(proportional integral)控制和模糊控制对期望加速度进行控制,完成上层控制器的建立;根据刹车油门切换逻辑区分期望加速度和期望减速度,建立下层控制;最后利用CarSim和Matlab/Simulink软件对自适应巡航汽车的行驶工况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使后车较为稳定地跟踪前车。  相似文献   

6.
研制了一种自动控制的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汽车正常行驶时,该系统处于非工作状态,当后车车头非常接近前车车尾时,该系统将发出防追尾警告,在发出警告后,如果驾驶员没有采取制动减速措施,该系统便启动紧急制动装置,以避免发生追尾事故。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具体组成如下:(1)行车环境监测系统由测量车间距离和前面车辆方位的激光扫描雷达及能够判定路面状态的道路传感器所组成。通过发出脉冲激光对前方道路状况进行监测,并能监测弯道上的障碍物。最小的激光扫描雷达监测范围为120m。(2)防追尾碰撞判断分为两步:①从激光扫描雷达所测的距离及…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纵向避撞系统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纵向避撞时间的纵向碰撞预警/避撞(FCW/FCA)算法。通过分析纵向避撞时间与驾驶员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前车不同行驶工况条件下的安全车距模型,并在3种不同行驶工况下,与Berkeley模型进行制动/预警距离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确定的制动距离与Berkeley模型确定的距离相差很小,并且考虑了前车的运行工况;该算法还能够根据前车行驶工况的不同,确定出合理的预警距离。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能够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自动驾驶车辆(automated vehicle, AV)与人工驾驶车辆(manual vehicle, MV)组成的混行跟驰环境,基于Waymo公开数据集研究混行环境中AV前车对MV后车跟驰行为的影响。首先,探究混行环境中期望安全裕度模型和智能驾驶人模型的建模能力和模型参数变化,研究表明,混行环境中MV跟驰行为的机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MV驾驶人的减速敏感程度更低。其次,从跟驰安全性、稳定性和环境效应3个方面对混行跟驰行为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混行环境中的MV跟驰行为的稳定性和环境效应得到了改善,但是安全性并没有发生变化。最后,通过对前车速度波动性进行讨论发现,AV前车主要是通过降低自身速度波动性,从而抑制MV后车的速度波动性,改善MV后车在稳定性及环境效应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基于传统跟驰模型提出考虑多前车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影响的跟驰模型,根据车辆轨迹信息对跟驰模型参数标定,探究多前车信息对本车运行在交通安全和效率方面的影响以及协同自适应巡航(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辆在不同渗透率下对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紧邻前车外,多前车的运动信息会对后车的运动造成影响;考虑多前车的速度和加速度反馈会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CACC车辆对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影响与CACC渗透率和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智能电动汽车(intelligent electric vehicles,IEV)的纵向控制在不确定性干扰下存在非线性、强时变特征,提出一种分层控制架构下的智能电动汽车纵向跟车运动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方法.根据经典理论力学建立表征智能电动汽车纵向行为机理的动力学系统模型,并进一步构建智能电动汽车纵向跟车运动分层控制构架.上层控制根据本车与前车的行驶状态信息得出期望加速度滑模控制律,进而利用自适应模糊系统替代滑模切换项以改善控制性能;下层控制通过设计驱动/制动切换策略以提高行驶舒适性,然后基于逆动力学模型实时求解期望控制力矩以跟踪期望加速度.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不同行驶工况下进行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本车平稳准确地跟随前车行驶,且对前车加速度的干扰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避撞预警对跟车行为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60 689 km车辆运行数据提取了1 613个跟车行为片段,并分析了前向避撞预警(FCW)系统对跟车行为2个重要参数——车头时距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FCW系统对跟车车头时距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跟车中的反应时间.白天状态下,反应时间减少了0.13 s;后车逼近前车时,反应时间减少了0.09 s.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导致山洪灾害频发。以今年8月8日我省甘南舟曲县为例,强降雨引发泥石流,在白龙江形成堰塞湖,给当地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前车之辙,后车之师。本文试就武都区山洪灾害的特点和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车纵向避撞系统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纵向避撞时间的纵向碰撞预警/避撞(FCW/FCA)算法。通过分析纵向避撞时间与驾驶员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前车不同行驶工况条件下的安全车距模型,并在3种不同行驶工况下,与 Berkeley 模型进行制动/预警距离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确定的制动距离与 Berkeley 模型确定的距离相差很小,并且考虑了前车的运行工况;该算法还能够根据前车行驶工况的不同,确定出合理的预警距离。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能够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紧急情况下驾驶员能否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操作,对于防止交通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 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有必要对车辆行驶中紧急度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控制算法。首先提出基于相对距离、 车速和驾驶员基本特征的车辆行驶中紧急度,同时给出基于模糊推理的车辆行驶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 运算。仿真结果表明:情况越紧急,驾驶员会越快地采用最大制动减速度;驾驶员基本特征对制动操作的影响 明显。总之,通过模糊推理控制后车的制动减速度,能实现后车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安全制动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能量转换的虚拟编组列车安全防护方法。将实际项目数据作为前车的运行曲线,仿真计算了后车根据能量转换防护方法所能达到的最小安全间隔,并讨论了制动响应时间和制动能力对安全间隔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车的紧急制动率差异是决定安全间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曹琛 《甘肃科技纵横》2012,(3):23-24,45
介绍了CTCS-3级列控系统中列车追踪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多列车追踪运行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算例的设计,算例中,在相同的线路及列车参数条件下,设定两车的追踪间隔,得出在不同追踪间隔条件下,前车对后车运行的影响大小,并最终确定两车的最小追踪间隔。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电力架空线牵引问题,研制电力架空线牵引用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ATmega16控制芯片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进行遥控,机械机构设计合理、巧妙,可以以架空线输电导线为行驶路径,按预期的速度拖动牵引线平稳爬行.在对架空线路更换输电导线时能代替人力在两个杆塔之间牵引导线,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振动压路机YZ10B原设计振动频率超出最佳碾压基层的频率范围,后车全重超过2t多,增大了发动机功耗。现将其减速传动机构的齿轮改为减速比更大的非零变位螺旋伞齿轮,前车增重,偏心块增重,提高振幅,降低频率。经实用证明,改进型YZ14压实能力提高了54.3%。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自适应巡航控制快速原型开发并提高仿真系统精度,建立了包含电子节气门与主动制动等硬件在内的执行机构在环仿真系统. 利用模糊前馈与PI反馈设计了以距离偏差和速度偏差为输入,基于加速度控制的前车跟随控制器,使主车保持安全车距跟随前车车速行驶,利用执行机构在环仿真系统对开发的前车跟随控制器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仿真系统运行正常,前车跟随控制器可完成对主车的控制,并对主车参数的变化及环境扰动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车辆防撞预警系统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然而现有避撞算法大多考虑相邻两车间的安全关系,并未涉及前车行为对连续后车造成的不利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多车纵向协同避撞算法,通过综合考虑队列运动学关系,基于模型预测控制,以总相对动能密度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将连续时间优化问题离散化为二次规划的数值计算,以避免或减少队列整体的碰撞损失。最后通过MATLAB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