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字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碳排放压力,为“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提供了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降低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碳减排。  相似文献   

2.
实现双碳目标前提是省级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河北省作为京津冀现代化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一环,积极开展区域碳达峰时间及峰值预测研究,探索实现路径,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本文基于河北省2004—2019年历史相关数据,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基于情景分析法,预测河北省2020—2040年碳排放“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最后通过对比各类情景,对区域“碳达峰”实现路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在构建的6个情景中,除基准情景S1、产业升级情景S2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之外,其余情景均在2030年达到峰值;(2)在可实现“双碳”目标的节能发展情景S3、清洁发展情景S4、绿色发展情景S5、经济放缓情景S6中,经济放缓情景下可实现较低的碳排放峰值9.352×108 t;(3)通过对比各类情景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碳排放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和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结构改革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实现“双碳”目标,迫切需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梳理了国外典型国家和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基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完善“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降碳”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战略方向的时代要求下,体育产业应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以整体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分析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内涵,指出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体育产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体育产业业态融合、产业链整合,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供需匹配;数字技术赋能还能够降低体育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促进体育产业降碳脱碳,助力体育产业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尚存在体育产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对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认识不足、体育产业碳盘查难度大以及数字技术自身的高碳排放悖论等困境。鉴于此,提出政府端低碳政策规划引导、绿色金融扶持调节、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市场端加快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开展碳减排碳补偿等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会议的召开,如何进行碳减排,如何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选取2013—2019年我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地区外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可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来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展绿色金融与改善能源结构都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绿色金融可以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从而降低碳排放,研发资本投入在绿色金融与能源结构、碳排放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健全绿色税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外部性理论、税收理论和价格弹性理论分析碳排放约束通过绿色税制对白酒制造业影响的机制与路径,并以白酒产业大省—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为“双碳”目标下实现白酒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白酒行业面临碳排放约束带来的挑战,绿色税制有利于促进白酒行业低碳转型;绿色税制主要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和优化行业结构两条路径促进白酒行业低碳转型;绿色税制将提高白酒企业经营成本、改变白酒消费结构,对小微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对此,建议完善产业政策保护小微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税率以降低对白酒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鼓励白酒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速行业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机器人数据测算出30个省份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人工智能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问题时依然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只有东部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能显著抑制碳排放;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通过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两条途径间接影响区域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应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积极推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如何测度和评价科技创新对“双碳”的支撑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供给侧、需求侧和治理侧的科技创新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碳汇能力6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支撑“双碳”,并且供给侧效果好于需求侧,治理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创新支撑“双碳”在时间维度上稳步上升;在空间维度上存在地理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题。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实施有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选取10家上市银行2012—2021年的数据,使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指标,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其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与其效益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反映出当前绿色信贷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商业银行需要完善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加快低碳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并注意防范“洗绿”风险;在商业银行保质保量发展绿色信贷的同时,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扶持力度,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贸易背景下量化分析“一带一路”区域的碳不平等,厘清“一带一路”区域隐含碳排放和经济收益不均衡分配的内在机制,是践行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前提及基础.本研究基于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构建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涵盖10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且依沿线区位合并为9大研究区域,核算生产和消费视角下“一带一路”区域碳排放、增加值,追溯隐含碳排放、增加值在研究区域间的空间转移格局,通过构建双边贸易中碳不平等指标及全球贸易网络中碳不平等综合指标,全面地量化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的碳不平等现象.研究表明:1)2014年“一带一路”区域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碳排放分别占全球碳排放总量(25 966.23 Mt)的65.29%和60.54%;“一带一路”区域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增加值分别占全球增加值总额(669 714.27亿美元)的40.87%和40.10%. 2)在全球贸易中,“一带一路”区域承担来自非“一带一路”区域的净碳排放转移(即“一带一路”区域向非“一带一路”区域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1 234.25 Mt,同时从非“一带一路”区域获得了5 154....  相似文献   

11.
徐艳 《华东科技》2022,(3):62-65
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技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仍存在绿色技术评估交易体系不健全、绿色金融支撑不足、整体效能不高等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发展格局下,应加快各类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加强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及产业示范,促进先进绿色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包括大学、学院和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社会单元,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研究高校碳排放核算及碳中和路径,助力校园率先实现碳中和,可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基于国外高等院校碳排放与碳中和相关研究,指出高等院校碳排放主要包括3个范围。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提出的3个范围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标准,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及相关行业碳排放研究现状,归纳总结碳排放核算方案,并针对性地探讨提出相应的碳中和路径框架。高校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方案框架的建立不仅能够为国内高校实现碳中和提供路径借鉴,而且可以为各地区、各行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对于推动高校在碳中和科技创新中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基于2011—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探寻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及碳排放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性。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两极极度分化的趋势,并呈现出向经济圈集聚的空间特征。(2)碳排放水平的发展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在碳减排形势上,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为严峻。(3)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显著降低了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而且对周边区域的碳减排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与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指向,现已成为攀西康养旅游产业面临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价值指引。双碳目标为攀西康养旅游设定了新的发展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攀西康养旅游竞合模式创新的基本走向与发展维度。目前,攀西康养旅游相关产业相对较为传统,降碳潜力较大,但因理论研究上、实践发展上、政策行动上存在缺位,与低碳旅游发展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要实现攀西区域康养旅游的“双碳”目标,搭建协同有序的竞合模式,还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构建基于“价值共创—目标驱动—主体协同—工具整合—多元互动”的竞合发展新模式。应加大政策供给,夯实低碳康养旅游的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便捷完善的绿色交通网络;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大技术创新,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模式;紧跟市场脉搏,拓展低碳生态宜居康养新空间;拓宽人才供给,健全复合型跨界人才培育机制六个维度为抓手。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速公路门架、2019年货运专项调查、汽车能耗查询平台等数据,综合考虑不同车型、不同路段饱和度下车辆能耗差异,构建基于改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高速公路网碳排放精细化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从车型上看,高速公路碳排放客车、货车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5.29%、54.71%,其中主要碳排放源为Ⅰ类客车、Ⅰ类货车与Ⅵ类货车等;从路网分布看,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城市的绕城高速,邻近综合交通枢纽(高铁、机场、港口),济青、京沪运输通道等呈现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从区域分布看,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在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以青岛中心的城区为中心胶东经济圈集聚,并呈现出从经济圈中心向外逐层递减的态势。该研究可为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关政策监管、区域交通运输“碳达峰”时间点研判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对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固碳的主要区域,在“双碳”目标下研究区域净碳汇时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县域空间单元,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选取的751个区县的碳汇、碳排放以及净碳汇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量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以上,在我国生态固碳中的地位显著而突出,且区域碳汇量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东北森林带、藏西北、藏东南等地年固碳水平较高,而东南部沿海、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固碳水平较低。(2)2000年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排放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中东部沿海城市群集聚,排放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3)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收支平衡压力相对最小,大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为明显的连片净碳汇区,然而大部分三北地带净碳汇为负值。在双碳目标下,一方面需要强化排放侧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生态固碳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碳减排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碳减排潜力评估的相关研究,从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计量与分析、车网协同优化低碳运行、车辆碳排放总量态势预测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综述,归纳了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各类建模方法优缺点,重点阐述了汽车节能减排核算体系与行业碳排放管理体系等相关成果,并提出新能源汽车碳减排潜力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电力新能源企业处在“双碳”政策加持的窗口期,亟需加速新旧功能转换和绿色转型。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为绿色创新驱动提供助力。为了探究金融科技对电力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通过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电力行业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构建Tobit回归模型。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正向促进电力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信息效率、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金融科技发展,发挥其提高信息效率和降低融资约束的优势,促进与电力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融合。将金融科技赋能绿色创新的经验检验置于电力新能源企业实践的基本框架下,对于推进我国电力新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煤炭资源富集区4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利用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该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碳排放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人口密度、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均有显著"促排"效应;而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产生了显著抑制效应。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显著,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升,碳排放呈现先下降再反弹的态势,金融发展对煤炭资源富集区的抑碳效应不显著。政策制定者应更加注重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及低碳高效利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注重外商投资引进质量,加强环境规制力度,深化金融发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双碳”目标下各省市面临的减碳压力,利用 Tapio 脱钩指数分析法、LMDI 模型,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数据和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其达峰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重庆市近 15 年来碳排放量有所升高,但年度碳排放量仅占全国同期的 1% ~ 2%;从煤、油、气、电四大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比结构看,煤电的碳排放占比明显下降,油、气的碳排放占比显著上升;重庆市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情况较好,一直处于扩张相对脱钩状态;重庆市碳排放量主要受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三大因素的影响;根据预测结果,基准情景下,重庆市碳排放将在 2034 年达到峰值,峰值在 2. 06 亿t 左右,达峰情景模式下,预计将在 2029 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 1. 85 亿t,比传统模式下少 0. 21 亿t。 最后,为重庆市绿色发展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能源体系、加速绿色工业、绿色交通、技术创新等对策建议,对各地制定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