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011年5月和2016年5月份在烟威渔场采集了320尾和248尾小黄鱼标本,研究了小黄鱼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体长组成、体重组成、性比和绝对繁殖力.结果表明:2011年小黄鱼产卵群体体长106~230 mm,体重13~114 g,绝对繁殖力F3 211~23543粒,平均(12 636±1 210)粒/尾;2016年小黄鱼产卵群体体长102~207 mm,体重12~110 g,绝对繁殖力F4 960~19 697粒,平均(10 705±855)粒/尾.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小黄鱼的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小黄鱼个体生殖力及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根据1993~1995年从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样品,对小黄鱼生殖力与体重、体长及年龄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小黄鱼的生殖力作了历史对比分析,揭示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大黄鱼小黄鱼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大黄鱼、小黄鱼线粒体中ND6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cycling探针,以草鱼为阴性对照,进行实时荧光PCR反应.结果:利用设计合成的大黄鱼和小黄鱼特异性引物和cycling探针进行实时荧光PCR反应,大黄鱼和小黄鱼均产生特异扩增曲线,对照的草鱼没有产生扩增曲线.结论:利用设计的引物和cycling探针,可准确快速鉴定大黄鱼和小黄鱼.  相似文献   

4.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从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随机采取样品400尾,OU得了小黄鱼体长、体重、纯重、年龄等数据,结合调查所得的相关资料对小黄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规律进行论述,并作了历史比较,揭示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黄海、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的群体遗传结构.在所分析的9个取样点17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7个单倍型.9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56—1.00)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7-0.0058).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显示小黄鱼的遗传变异均来自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问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是不显著的.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黄海、东海的小黄鱼经历了群体扩张,扩张时间约为78—138ka前.研究结果表明,黄海、东海小黄鱼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东海小黄鱼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2003—2005年闽东渔场小黄鱼渔获群体的生态学参数,并结合历史资料和2008年总渔获量,探讨其群体变化趋势及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5年小黄鱼渔获群体的渐近体长L∞为261.17 mm、渐近体质量m∞为217.28 g、生长速率k为0.513 0t、0为-0.601 0(理论体长为零时的年龄)、体质量生长拐点tr为1.234 7龄,总死亡系数为2.215 2,自然死亡系数为1.049 9,捕捞死亡系数为1.165 3,开发比率为0.526 0.与1996—1997年相比,渔获群体优势体长和平均体长略有增大,但与1960年相比,L∞、m∞趋小,生长系数k加大,体质量生长拐点tr提前,群体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低龄化、性早熟化相当明显,说明目前小黄鱼群体的生态状态仍很脆弱.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管理,严格控制渔业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实施开捕规格等有力措施,实现小黄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活鳗为原料,研究了调味烤熳片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从而确定了调味烤鳗片加工的最佳工艺条件。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研制的调味烤熳片其色泽好,口感佳,滋味鲜美,并具有烤鳗片特有的香味。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鲳鱼、小黄鱼资源量及其持续渔获量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6-2009年对浙江海洋捕捞作业方式的调查监测数据及生物学取样和测定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运用体长股分析法(LCA,Length based Cohort Analysis)和最大持续渔获量模型(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对银鲳的资源量和小黄鱼的最大持续渔获量(MSY)进行估算.计算结果为:2005-2006东海区银鲳的平均资源量(扣除叉长130 mm以下幼鱼)为1 374.77×106尾、19.38×104 t,初始资源量(最大资源量)为2 609.20×106尾、36.79×104 t,最大持续渔获量为14.4×104t.以1996-2009年帆张网和2001-2009年双拖网的监测资料,按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估算的东海区小黄鱼最大持续渔获量(MSY)为12.96×104~14.08×104 t(平均13.35×104 t).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白温州近海采集到297尾小黄鱼样本,对其耳石外部形态的12个指标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以用耳石周长、耳石面积、耳石重、耳石宽、耳石长、费雷特最小直径、费雷特最大直径来代表耳石的主要外部形态特征.构建了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其体长及纯重的函数关系式,并得出耳石周长、耳石面积等6项形态指标与其体长及纯重之间呈线性关系,生长速度以面积为最大,重量为最小,Feret(max)与体长及纯重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耳石的形状与鱼体长及纯重的增长的相关性不密切.  相似文献   

10.
秘鲁鱿鱼烧烤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秘鲁鱿鱼为原料,经过原料处理、去酸、调味、烘烤等工艺加工烧烤鱿鱼条,确定了秘鲁鱿鱼去酸工艺中的复配去酸剂的配方和最佳的去酸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调味烤鲻鱼片的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冰鲜鲻鱼为原料,研究了调味烤鲻鱼片加工过程中鱼肉的去腥效果,调味液配方、烘烤温度和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了调味烤鲻鱼片加工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研制的调味烤鲻鱼片其色泽浅,口感好,滋味鲜美可口,并具有烤鱼特有香味。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先进的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深水网箱养殖的大黄鱼、传统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的肌肉水解氨基酸组成及养殖大黄鱼血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同时还分析了鱼体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肉质和口味明显好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具有可比性,并且已经形成特色,养殖和野生大黄鱼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相对稳定,从而得出了大黄鱼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为(4.2±0.5)g的大黄鱼为试验对象,采用U5(52)均匀试验设计,研究在水泥池精养模式下温度和盐度对大黄鱼生长性能的联合效应.30 d的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温度和盐度组合能明显优化大黄鱼的生长速率和饲料系数,即在温度24.1~24.7℃,盐度13.6‰ ~ 14.1‰的条件下,大黄鱼生长速率和饲料系数达到最优值,生长性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殖大黄鱼血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血液中呈味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高出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41.17%和85.54%,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4.14%和42.37%。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海洋标准物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大黄鱼海洋标准物质的研制,详细描述了大黄鱼海洋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其中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均匀性测定、稳定性考察、以及定值分析方法,并对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给出了标准物质的定值数据。最后确定18个标准值,11个参考值,35个信息值,共计测定元素64个。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深海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数量性状差异数量,结果表明:头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体高/体长两者之比值差异都极为显著.而鳃耙数、背鳍鳍条数t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由此反映了深海抗风浪网箱养出来的大黄鱼头大、尾柄细、体形较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瘦长.  相似文献   

17.
868菌发酵物用作大黄鱼和鲈鱼饵料添加剂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饵料0.5%的量添回868菌发酵物,作为大黄鱼(厦门),大黄鱼(连江)和钙鱼饵料添加剂,它们的日增长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6.1%,18.8%和32.5%,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2.5%,21.4%和16.4%,同时,大黄鱼(厦门),大黄鱼(连江)和鲈鱼钌料系数比对照分别降低17.7%,9.4%和20.1%,结果表明:868菌发酵物作为饵料添加中以促进大黄鱼和鲈鱼的生长,并且可以提高它们的饵料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