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香港东部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994年夏季和冬季对香港14片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作了定性和定量调查.调查期间采得的底栖动物73种,其中多毛类2种,软体动物52种,甲壳动物19种.环境因素如底质、盐度和潮汐的不同导致底表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别.沙头角红树林区底表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低与附近丢弃许多垃圾有关.  相似文献   
2.
海潭岛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蚕、锥唇吻沙蚕和大海蛹。多毛类区系组成特点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年平均生物量为2.13g/m ̄2,年平均密度为136个/m ̄2。多毛类的分布取决于许多因素,底质、盐度是制约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水动力扰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的定量框采样法,采用孔径为0.5mm的网筛,于2010年1,4,7和10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4种植物生境定量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数据,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77g/(m2.a),其中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为7.44g/(m2.a),其次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生境,分别为4.30,3.94和3.40g/(m2.a).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是4种生境中最高的,为1.84,其次是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生境,分别为1.14,1.00和0.89.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高是因为其栖息密度以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占优势,占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85.30%,且小个体的多毛类,如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比例高,分别占多毛类栖息密度的52.7%和24.9%.个体较小、生命史较短的种类P/B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在海洋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海洋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海洋科学紧密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作用日显重要,已成为当今国际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基础——微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的生态、生理、进化等问题,强调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环境中应用的重要性,报道了作者近年来以新思路、新方法、藉海洋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与特点对海洋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石油、农药、赤潮灾害与毒素以及病原性微生物等修复作用的新成果,展示了厦门大学在该领域所进行的若干创新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中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深圳河口潮间带泥滩多毛类的数量变化及环境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深圳河口潮间带泥滩获得多毛类25种,隶属15科23属,多毛类优势种为羽须鳃沙蚕(Dendronereis pinnaticirrus)、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尖刺缨虫(Potamilla acuminata)、独毛虫(Thar yx sp.)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和大小头(Capitella capitata),A断面多毛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为每年4月(春季)最高,10月(秋季)最低,RB断面的多毛类从1996年7月起,以及ET断面的多毛类从1997年7月至1998年4月,均处于密度和低生物量状态,根据不同时间内多毛类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的比较,判断了多毛类栖息环境受扰动状况,A和ET断面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RB断面1996年7月至1998年10月均受到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6.
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底栖动物群落沿河口到湾内呈连续的梯度变化,盐度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②潮汐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并不明显,红树林环境对林底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有一定的影响;③底栖动物群落在深圳福田一侧与香港一侧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厦门钟宅泥滩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9年2月和1999年5月在厦门钟宅泥滩3个取样站取样,获得自由生活海洋线虫48种,隶属于3目19科41属。这些海洋线虫在厦门潮间带均是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uariabilis)、Viscosi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l.)、囊咽线虫(Sphaerolaimusbalticus)和Thalassomonhystera sp.等五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织纹螺形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织纹螺是可食用的海产动物,但食用织纹螺常常引发中毒事故.不同种的织纹螺之间贝壳形态有许多微小差异,这些微小差异造成织纹螺分类混乱,时常出现同种异名或同物异名的报道,也导致织纹螺毒力研究的误差.通过近几年在福建沿海采集、市场购买和标本室参观获得26号织纹螺标本,鉴定了11种,其中2种是福建沿海以前未见记录的种类.比较了所获得织纹螺的贝壳形态,编制了福建织纹螺形态分类检索表.检索表的建立为织纹螺分子生物学和毒性的研究提供了形态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度梯度设置11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密度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动吻类、端足类、介形类、双壳类、纽虫,以及其他类.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3±404) ind/(10 cm2)和(292±414) ind/(10 cm2).此外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8属,主要优势属有Daptonema、Desmodora、Sabatieria、Parodontophora、Spilophorella和Neochromadora.海洋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地理位置接近的站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也较相似,部分站位平行样间呈现较高的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根据海洋线虫的各项生物变量进行九龙江口...  相似文献   
10.
织纹螺是可食用的海产动物,但食用织纹螺常常引发中毒事故.不同种的织纹螺之间贝壳形态有许多微小差异,这些微小差异造成织纹螺分类混乱,时常出现同种异名或同物异名的报道,也导致织纹螺毒力研究的误差.通过近几年在福建沿海采集、市场购买和标本室参观获得26号织纹螺标本,鉴定了11种,其中2种是福建沿海以前未见记录的种类.比较了所获得织纹螺的贝壳形态,编制了福建织纹螺形态分类检索表.检索表的建立为织纹螺分子生物学和毒性的研究提供了形态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