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海潭岛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蚕、锥唇吻沙蚕和大海蛹。多毛类区系组成特点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年平均生物量为2.13g/m ̄2,年平均密度为136个/m ̄2。多毛类的分布取决于许多因素,底质、盐度是制约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水动力扰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钦州湾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10月在钦州湾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果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多毛类35种,甲壳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棘皮动物2种,其它类群动物4种。底栖动物的群落优势种为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和色斑刺沙蚕(Neanthes maculata),二者累计贡献率达到55.15%。底栖动物的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形成以S6站为高值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分布趋势。钦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青岛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对该海域进行底栖生态评价,2018年11月与2019年4月于胶州湾女姑口潮下带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要素调查。秋、春两个航次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29种、节肢动物甲壳类29种、软体动物18种,这3个门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92.68%;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665.83 ind./m2,平均生物量358.65 g/m2,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两个航次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的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其次为小型贝类及多毛类,优势物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及多变量AMBI (M-AMBI) 分析显示,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分布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个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2个季度监测获得的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腺带刺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其栖息密度、生物量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均值大小顺序均是:2005年>2006年>2007年.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冬季>秋季>夏季;而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断面或取样站之间数量差别很大,没有红树林的光滩取样站密度高,红树林内的取样站几乎很少采到.相关分析表明,腺带刺沙蚕密度时间分布与总有机质、气温、季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盐度、相对湿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在空间分布上,腺带刺沙蚕的密度与总有机质和硫化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盐度、粘土等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等级聚类与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两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底栖动物群在深圳福田A断面上与香港米博RB和ET断面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在A断面高潮区与中、低潮区也有较明显的空间差异。2)RB和ET断面底栖动物群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温度、盐工和潮汐是影响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薛河是南四湖重要的入湖河流.2010年10月和12月先后两次对薛河的附草螺类和水生植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水生植物隶属6科6属,共8种,优势种为菹草、竹叶眼子菜、莕菜和满江红;附草螺类5种,以个体较小、硬壳的前鳃亚纲种类为主.附草螺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9 ind/m2和152.67g/m2,其中前鳃亚纲现存量显著高于肺鳃亚纲;梨形环棱螺、长角涵螺和纹沼螺为薛河附草螺类的优势种.相关分析表明,附草螺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均与水生植物生物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2007年7月对鄱阳湖的淡水螺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定性定量采集。标本经整理,计有螺类26种,隶属7科15属。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ntginosa)、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方格短沟蜷(Semislcospira cancellata)。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69.60g/m^2和110,27ind./m^2。不同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1,11—2.11;均匀度指数Jsww的范围为0,76—0.99。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北岸漕泾-柘林近岸海域浮游生物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1月和1997年3月,对漕泾-柘林的近岸海域的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1996年11月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3.39×104个/L,密集于高潮带,主要有舟形藻、圆筛藻、直链藻等5种藻类,舟形藻为优势种;1997年3月平均密度为1.65×104个/L,密集于潮下带,主要有囊裸藻、针杆藻、小球藻等7种,囊裸藻为优势种.1996年11月,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为2.84×102个地,原生动物为优势种类;1997年3月,平均个体数为1.83×102个/L,以多毛类疣足幼虫为主;两次调查时浮游动物都密集于低潮带.  相似文献   

9.
多毛纲环节动物是形态学分类鉴定极为困难的一类海洋生物。本研究旨在构建浙江沿海常见多毛类的DNA条形码数据库。2015年1-10月期间,针对多毛类环节动物在浙江沿海潮间带进行了多次定性采样,并对样本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以及线粒体COⅠDNA序列分析。从形态学上共鉴定了8个多毛类物种,隶属于4个科,即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威氏围沙蚕P.wilsoni、独齿围沙蚕P.cultrifer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 variegata、双管阔沙蚕Platynereis bicanaliculata、短毛海鳞虫Halosydna brevisetosa、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四索沙蚕Lumbrineris tetraura。共得到长度为680~930 bp的13条DNA序列,其中2条属于P.wilsoni、2条属于M.sanguinea的片段,这两个物种的序列还未在BOLD中收录;1条H.brevisetosa的COⅠ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上的同名序列差异较大。计算得到样本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2.8%,科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3.9%,科内种间距离远远大于种内距离;从而印证了COⅠ可作为多毛类动物分类的条形码。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一对多毛类动物COⅠ片段的特异性引物,而且适用于扩增A+T含量较高的多毛类物种。  相似文献   

10.
刘 宁 男,汉族,1967年10月生,籍贯江苏靖江。研究方向为工程随机力学及工程可靠性。1994年6月获河海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6年8月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后。1995年荣获“清华之友—优秀青年教师奖”,1996年获清华大学副教授资格。1997年1~7月以及1998年3~9月至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第二站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7月获河海大学教授资格。1998年获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格。至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Timedependentreliabilityassessmentformassconc…  相似文献   

11.
利用着生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监测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苏州河8个断面着生生物在不同季节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群落结构与水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着生生物种类数以夏季最多,优势种密度以夏、秋季最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别与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藻类密度和总生物量四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CODcr、BOD5与四项生物指标均无相关性.各断面污染程度为上游赵屯、黄渡断面污染最轻,武宁路桥、北新泾断面污染最重,反映在群落结构上是上游以自养性藻类为主,中、下游以异养性动物为主.以上结果表明着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反映水环境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景观交错及不同景观交错类型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方法】以福建省建瓯市3座存在毛竹和树木景观交错区域的样山和1座毛竹纯林样山为研究对象,在毛竹与树木的交错地带,以及距离交错地带10 m处分别划定两条样带,每条样带设置3个样方,调查了样地内毛竹的胸径及林下土壤养分,运用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每座样山不同样带间毛竹平均胸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①在相同取样面积下,不同景观交错类型的毛竹林生物量均高于毛竹纯林的生物量,尤其在景观交错带内,比同海拔水平毛竹纯林类型的高11.09%~27.72%,且山体上位样带内毛竹林的生物量均比下位样带的高,这与毛竹纯林上下位样带内毛竹林的生物量对比相反; ②不同景观交错类型的样带间毛竹林生物量差异显著,毛竹纯林类型的样带间差异不显著; ③4座样山的样带间土壤养分差异不显著但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多数为山体上位样带的生物量低于下位样带,与景观交错类型的毛竹林生物量在样带间的分布趋势相反。【结论】植物的景观交错有助于增加毛竹林生物量; 不同景观交错类型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均显著; 不同景观交错类型中土壤养分含量对毛竹生物量没有显著性影响,毛竹林的生物量高于毛竹纯林,与其交错林分的林分类型、林分结构及人为经营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闽南绿竹林的营养元素P、K、Na、Ca、Mg的含量特征以及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一年中绿竹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这5个营养在绿竹林各组分中,P的含量最低,K的含量最高:(2)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一年中各月绿竹叶的营养元素含量大小基本上是K>Ca>Mg>Na>P(97年4月至6月绿竹叶的Mg>Ca除外);(3)1997年1月绿竹林P、K、Na、Ca、Mg的库存量分别为0.820、70.525、6.783、12.275、9.564g/m2。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沙蒿根围AM真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元上都、黑城子和大河乡样地采集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围土壤样品,利用形态学和微形态学特征分离鉴定沙蒿根围AM真菌种类,研究了AM真菌物种多样性.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3属20种,其中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4种,球囊霉属(Glomus)14种.3属AM真菌在3个样地均有分布.3个样地共同优势种是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和网状球囊霉(G.reticulatum).AM真菌物种丰度、香浓-威纳指数和均匀度在时间上表现为4月<7月<10月,空间上表现为元上都<黑城子<大河乡.扫描电镜下不同属种孢子表面纹饰特征差异明显,可作为AM真菌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富营养化与玄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4月-1987年3月对玄武湖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的调查结果与1976年4月-1978年1月调查结果相比,表明原生动物每dm~3水年平均个体数后次是首次的3.25倍,而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每dm~3水的年平均数前次与后次相比,则分别为4.03倍、3.56倍和2.11倍。在种类、生物量、优势种等方面,10年间亦有明显的变化.玄武湖富营养化在继续发展.目前已达超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6.
环境扰动对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源  邓朝亮  罗砚 《广西科学》2004,11(2):143-147
为了了解钦州港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于2001年春夏两季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无名岛和旧营盘,及距离稍远的鸡墩头和鹿耳环的潮间带滩涂,对大型底栖动物状况进行调查。共设置4条断面,每个断面设2~3个站位,用样方方法定量采集动物样品。应用种类相似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及生态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滩涂潮间带上发现有大型底栖动物70种,包括软体动物贝类38种,甲壳类18种,多毛类5种,鱼类4种,及其他类群的动物5种。生境的相似导致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最大。在种群水平上,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为丰度和生物量上的主要优势种。在类群水平上,贝类为主要的优势类群。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发现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受到扰动,显然是由于环境经常变动导致的。同时,从4个断面的潮间带动物物种数及3个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鸡公山及其周边选择不同类型生境设置6条样线,2018年5—9月开展了蝴蝶群落调查,共记录和采集蝴蝶2693只,隶属于KRISTENSEN等的分类系统5科70属113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灰蝶科Lycaenidae个体数量最多,为该区域的优势类群;蛱蝶科Nymphalidae有32属49种,种类最丰富、结构最稳定;凤蝶属Papilio、环蛱蝶属Neptis分别发现8种和7种,为属级优势类群;斑缘豆粉蝶Colias erate(Esper)、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蓝灰蝶Everes argiades (Pallas)和红灰蝶Lycaena phlaeas(Linnaeus)是鸡公山的优势种;首次发现中华麝凤蝶Byasa confuse (Rothschild)和连纹黛眼蝶Lethe syrcis(Hewitson).区内蝴蝶群落的种-多度曲线呈正态分布模式,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为3.73、0.79、14.18和0.11,在植被丰富、干扰较弱的生境中各指数均较高,且优势度指数较低.6—7月份,鸡公山区域蝴蝶群落的各指标达到全年最大值,优势度最低.区系组成分析表明:广布种占49.56%,东洋种占31.86%,古北种占18.58%,与鸡公山所处过渡带地理位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产鲜活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研究对象,每月分别检测其汤汁中的游离氨基酸、核苷酸、糖原含量,以探明这3种主要呈味物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4种贝类的呈味氨基酸含量在1—4月份较高,特别是2—3月份的质量含量均在2000 mg/kg以上,而6—8月份间的杂色蛤、皱纹盘鲍、褶牡蛎以及9月份的缢蛏的呈味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在呈味核苷酸含量方面,4种贝类在1—4月份含量较高,特别是缢蛏和杂色蛤的含量均大于400 μg/g,而7—10月份的含量相对较低;同时,4种贝类的糖原含量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在2—4月份较高,9—10月份则较低。可见,4种海洋贝类在呈味物质的含量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冬春季节高于夏秋两季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绿竹林细根周转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闽南绿竹[Dendrocalamopsisoldhami(Munro.)Kengf.]林细根的生物量、生产力及细根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闽南绿竹林的细根生物量为9761kg/hm2,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一年的细根生物量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在春季最大;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一年的细根生长量为3537kg/hm2,其中5月的活细根量为最大值;细根的周转率为0.46次/年;细根的半分解期为23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