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三种丝状蓝藻株系(PhormidiumLuridum,Phormidiumfaveolarum和Plectonemabo-ryamum)的研究结果表明:P,boryanum因无明显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活性可作为受体进一步研究,对其原生质球的释出和新细胞再生的最适条件分析表明:0.1%溶菌酶作用的最适时间为2h温度为35℃,pH为7.0~7.5(0.8mol/L的甘露醇为最适渗透稳定剂)。这些条件适合于在BG-11液体中释放原生质球及固体培养基上新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十种(株)杜氏藻β-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建立了从杜氏藻鲜藻中直接提取、纯化β-胡萝卜素及快速检测其含量的新方法,发现在十种(株)杜氏藻Dunaliellabardauil中生成β-胡萝卜素的量最高,达藻干重的4.19%,在最佳条件下可达13%,经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测得小鼠对杜氏藻β-胡萝卜素的最大耐受量>240mg·kg ̄(-1).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超声转化蓝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获得了重组质粒pPRS-1转化Chroococcus sp.的转化藻落。从这些转化藻落中检测到重组质pPRS-1。此结果证明重组质粒pPRS-1是一种E.coli和Chroococcus sp.之间均可转化的穿梭质粒。  相似文献   
4.
口服转胸腺素α1基因聚球藻对小鼠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口服后转胸腺α1(Tα1)基因聚球藻对T细胞亚群的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野生藻组、转化藻(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和日达仙组,用灌服的方式,给予空白对照组20mL·kg~(-1)的生理盐水,野生藻组0.4g·kg~(-1)的野生聚球藻;转化藻小、中、大剂量组,分别0.2g·kg~(-1)、0.4g·kg~(-1)和0.6g·kg~(-1)的转Tα1基因聚球藻;日达仙组则肌注给予3.2mg·kg~(-1)的胸腺素α1(日达仙)。结果表明转Tα1基因藻口服后可显著提高CD3亚群水平,显著提高CD4亚群水平,明显提高CD4/CD8的比值。提示转Tα1基因聚球藻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同源重组机制,以水稻17S-5.8SrDNA 2.5 kb 同源片段和含有MT基因、Km r 基因的外源DNA片段构建了质粒载体pURKMT,并用电激法转化水稻愈伤组织,经Km 筛选,获得了对Km 抗性明显高于基础抗性的愈伤组织.经DNA斑点杂交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DNA中.  相似文献   
6.
蓝藻基因表达载体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蓝藻是一类具植物型放氧光合作物特性的原核生物。多数蓝藻富含营养物质,无毒,是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独特受体系统。因此,构建适用于蓝藻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载体系统,并用于表达药物活性肽基因,已成为当前蓝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课题组10多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蓝藻基因工程研究,从蓝藻Plectonema botyanum中分离得到了约1.5kb的小质粒,以此为出发质粒,构建了蓝藻穿梭质粒pPRS-1和穿梭质粒表达载体pPKE2;同时根据DNA片段同源重组的性质,构建了蓝藻Calothrix sp.PCC7601、Synechococcus sp.PCC7942的基因整合平台系统。在国家863项目经费资助下,利用构建的蓝藻质粒载体和基因整合平台系统,把人源胸腺素基因转入蓝藻Calothrix sp.PCC7601和Synechoccus sp.PCC7942,并能高效表达,首次获得了可直接口服的含人源胸腺素的转基因蓝藻,这对研究和开发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植物生长素亏损与雄性不育的发生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文用水稻三系和籼粳杂种半不育株及其亲本为主要材料,阐明;花药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不育度的加深而下降,不育系的蛋白含量仅为保持系的18—24%。不育的花药淀粉积累极低。与小孢子发育有关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磷化酶、ATP酶等的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随着不育度的加深而下降,结合态吲哚乙酸(IAA)量与可育度平行下降。不育的花药的吲哚乙醇氧化酶、IAA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着不育度加深而提高几倍至几十倍。据此认为雄性不育的起因在于不育花药的IAA库受有关氧化酶破坏而大大亏损。生长素亏损必然带来花药代谢及小孢子发育的异常,从而导致花粉不育。生长素亏损又能反馈于小孢子的信息系统,引起恶性循环。这些相关联的作用是波动性的,因此不育的花药中可包含部份正常花粉。根据以上结果修订了植物雄性不育发生机制的模型(图4)。  相似文献   
8.
9.
10.
以质粒pUC13编码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外源基因,通过随机连接谷氨酸产生菌T_6-13染色体DNA片段后转化T_6-13原生质体,使其整合到染色体上,得以表达.在实验条件下,所测19株转化子的抗性都有很高的稳定性,其中10株能百分之百地保持抗性.经生物素标记的pUC13为探针的分子杂交实验证实抗性基因已整合到T_6-13菌染色体DNA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