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9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以国外的流行病研究资料、健康统计资料和国内的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污染物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依据归宿分析-效应分析-危害分析这条途径,研究了采煤-运输-发电过程产生的气载污染物通过空气、水和食品三种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将煤-电生产整个生命周期排放的气载污染物与人体健康危害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单位质量污染物所引起的残疾调整生命年(D)表示,提出了煤-电气载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广东茂名热电厂实例分析表明,在煤-电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由SOx、NOx、Cr6 三种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危害为总健康危害的90.7%,气载致癌物中Cr6 的健康危害最大,三个不同生产阶段以燃煤发电阶段产生的人体健康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逆向发展。采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建立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模型。通过各级流量、生物量、生产量、捕捞量、系统总流量以及生态位和混和营养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营养流通主要有2种途径,肉食鱼类间饵料竞争非常激烈,低值鱼类间具相似的捕食压力,顶级捕食者对大部分鱼类负效应不明显。系统受过度捕捞渔业影响很大,并存在营养级I利用效率低和渔业资源小型化、低值化等不稳定的幼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伶仃水道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珠江口伶仃水道进行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诸方面的调查,得出珠江口伶仃水道共有93种浮游藻类、30种浮游动物、27种底栖动物出现.藻类总数量分布最高为105个/L级别,浮游动物最高数量为606个/m3,底栖动物栖息密度最高为110个/m2.绝对优势种有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桡足类的中华异水蚤(Acartilasinensis);软体动物类的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rubromuslula)等等.珠江口伶仃水道盐度较低,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主要以淡水性群落为主,而在盐度较高样点,以咸水性藻类占优势.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沿岸性水系种群及咸、淡水交汇水系的低盐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浮游藻类>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4.
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底栖动物群落沿河口到湾内呈连续的梯度变化,盐度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②潮汐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并不明显,红树林环境对林底的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有一定的影响;③底栖动物群落在深圳福田一侧与香港一侧没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水源河流水质管理中的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的淀川河为对象,围绕3个以改善水源水质为目标的方案,以THMP为水质指标,用累积流量模型计算了各方案下两个主要取水口的水质浓度.以此为基础,用两种THM致癌率内插方法估算了饮用水中的THM引发的致癌风险,并据此对各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株菲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及其对荧蒽和芘的降解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株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的菲降解菌PE1501 1在不同培养条件(温度、初始pH值、菲初始浓度、共基质)下的生长特性,并初步考察了该菌株在液体培养基和土壤中对4环PAHs—荧蒽和芘的潜在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在含菲50 mg/L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偏酸性环境更有利于菌株生长,液体培养基初始pH 5.0时菌株生长最好;该菌株能耐受菲的初始浓度超过200 mg/L,但菲初始浓度较高时菌株生长出现较明显的延迟期;添加乙酸、溶解性富里酸或溶解性胡敏酸作为菲的共基质对菌株生长有短暂的促进作用;在液体培养基中菌株能以菲或荧蒽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充分生长,并对荧蒽有一定程度的去除能力,但对芘的降解能力很低;将该菌株接种到灭菌污染土壤中,可有效提高菲、荧蒽或芘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7.
珠江流域河网底泥的氮磷污染特征及释放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均属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之一的三水西南涌及东莞运河,在考察其底泥氮磷污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底泥氮磷向水系的释放机理.结果显示两河底泥氮磷污染的垂直分布均呈表层大于底层的变化规律.底泥表层以下十几 cm到表层,2~5倍以上的含量增加表明氮磷污染近几年急剧加重.底泥氮释放实验的结果表明,与好氧条件相比嫌氧氨氮释放量明显增加,除硝化反应受制于嫌氧条件是其原因之外,嫌氧氨化作用同样是造成水中氨氮增加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底泥磷释放实验中,尽管没有观察出好氧条件下的磷聚集这一现象,但是在嫌氧条件下底泥中磷酸根磷含量的明显增加印证了以往研究提出的"嫌氧磷释放"机理.碳源葡萄糖能促进这一"嫌氧磷释放"现象加快进行.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的三卤甲烷(THMs)前驱物质在降雨过程中产生对水体的面源污染负荷。建立了一个以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为指标的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模型由降雨一径流模型和污染物输出模型两部分组成,用以实现对不同土壤条件、降雨条件下THMFP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  相似文献   
9.
夏季伶仃洋COD、DO的垂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9年夏季对珠江口伶仃洋的COD、DO、盐度、温度等项目进行大规模的调研 ,结果表明 :在伶仃洋咸淡水交界海域 ,COD、DO垂向层化现象明显 ,根据其层次结构可分为上中高下低型、上高中下低型、上下高中低型。受淡水径流、咸水入侵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伶仃洋夏季存在稳定的温密跃层 ,水体出现层化。层型水体是影响COD、DO垂向分布最主要的因素 ,底泥和再悬浮有机物的降解耗氧是导致底层水体DO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多维空间体系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评价方法,并用该方法对2000年广东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珠三角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高于其它沿海地区;②可持续发展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评价结果不仅能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对程度,而且能区别不同区域的发展类型,该方法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