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2篇
系统科学   33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6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1.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度指标综合最优的钢轨打磨目标廓形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车辆稳定性、曲线导向性、轮轨接触特性曲线平滑性和轮轨接触点均布性等4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基于轮轨接触特性的逆向求解方法,实现轮轨接触特性曲线的自动优化和钢轨打磨目标廓形的计算机智能化设计.太原铁路局北同蒲线打磨应用结果表明,打磨后钢轨光带位置和实测...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内置开孔隔墙隧道内列车车体压力波动特征,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的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建立了非定常可压缩三维流动模型,对内置开孔隔墙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车体压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内置开孔隔墙后:①车体压力波形基本与无隔墙时一致,但波动程度加剧且出现有规律的周期振荡;②隔墙开孔间距和开孔面积对车体压力波的影响明显;③车体压力波幅值与车速成正相关关系,但其振荡周期与车速成反比;④相对于单车,列车对向运行时车体压力波明显增大,但两者的差值随着开孔间距的增大、开孔面积的减小和隧道长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3.
基于乘务广义费用的城市轨道交通排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为背景,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软件的优化方法.在引入乘务广义费用实现多目标优化的基础上,将实际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优化问题分为日班和夜班两部分解决.夜班归结为一个简单二分双向匹配问题,用Hungarian算法求解.主要讨论了日班在总费用最小的目标下,用禁忌搜索法(TS)求解.对乘务作业段的定义与划分、乘务广义费用的计算、TS算法和计算过程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4.
常导磁悬浮铁路磁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浮车辆与轨道梁相互作用不同于轮轨列车在于电磁悬浮取代了轮轨关系,磁轨关系是磁浮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通过对有源主动控制的电磁悬浮力特性研究,探讨了电磁作用的基本规律,为线性化磁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动力学数值模拟表明这种处理具有足够的精度,为开展磁浮车辆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球物理勘测中一直面临抗干扰和精准探测难题.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号线寺右新马路段地下人防构筑物探测为例,介绍了二维微动剖面(2D microtremor profile,2DMTP)探测技术的方法理论及其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与钻探成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2DMTP在城市轨道交通勘测、设计不同阶段的使用建议.结果 表明:微动剖面探测方法非常适用于城市复杂强干扰的工作环境,能为轨道交通勘察设计、施工安全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精度,降低勘探成本与施工风险,缩短建设工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轨道交通网络能吸引路网上的客流,因此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采用效用函数构建平台客流模型,并从网络平台视角刻画轨道交通网络平台的客流状态。追踪中国上海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异质性分析、稳健性检验等处理方式,对比分析直接网络外部性效应与交叉网络外部性效应,实证检验直接网络外部性与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平台上的客流影响。结果显示:增加站点数量对乘客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意愿影响有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平台的客流规模超过平台自身的最佳荷载量,导致乘客数量源源不断地流失。  相似文献   
77.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接运公交路线网规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理的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其关键环节是接运站点的选取和接运路线的优化。接运站点以它可能为轨道路线接运的最大客运周转量来选取;接运路线以接运效率最大为目标搜索优化  相似文献   
78.
采用多体动力学与三维弹性体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得到不同轨底坡、超高、摩擦系数与曲线半径等多种轨道条件下的轮轨蠕滑状态,将接触力分别施加于钢轨有限元模型的接触斑位置,分析轨头应力应变响应,得到所有节点的疲劳参量.研究疲劳参量的组成类型,若剪应力与应变部分占主要组成部分,则采用剪切型裂纹萌生预测公式,否则采用拉伸型预测公式.分别预测导向轮与非导向轮作用下的曲线外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结果表明,外轨疲劳裂纹主要由导向轮作用产生,非导向轮对其影响很小;裂纹萌生寿命随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延长,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设置1∶20轨底坡可以延缓外轨疲劳裂纹萌生,尤其是在半径较小的曲线上效果更明显;过超高能延缓曲线外轨疲劳裂纹萌生;当摩擦系数大于0.3时裂纹萌生于曲线外轨表面,而小于0.3时裂纹萌生位置则逐渐向轨头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79.
多交路共线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共线交路的四种基本形式,建立了车底独立与套跑运用条件下的多目标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优化模型.开发了一个车底运用优化工具,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车底运用数量与共线段行车间隔、不同交路列车的开行比例、共线段及非共线段运行时分、折返站的折返时间标准及车底的运用方式(独立或套跑运用)等因素关系密切.最后给出了该模型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0.
为了定量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金华城镇可达性的影响,首先基于金华市公路路网结构和最短时间路径选择算法,运用Arc GIS 9.3软件对轨道交通建设前后的城镇可达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各城镇的整体可达性较好,其中87%以上的区域可达性在1 h以内,并随着轨道交通建设而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可达性分散图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以城镇为中心的圈层分布结构;可达性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兰溪—金华市区—武义—永康"和"浦江—义乌—东阳—磐安"这2条轴线上,而2条轴线间城镇横向间的区域可达性较差,而且并未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而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因轨道交通线未贯穿磐安县,因而无论其县域内还是与其他县市间区域的可达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