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5篇
系统科学   57篇
丛书文集   46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21篇
综合类   1560篇
自然研究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介绍一种直接在线测量卷绕辊丝线长度的方法,首先建立了圆锥卷绕丝线动态数学模型,然后对工作过程和数学模型解态进行分析,通过测量卷绕机梭子摆动次数和卷绕转速间接算出缠线的长度。实际测量数据表明,该方法测量精度优于传统方法,稳定性好,一致性强。  相似文献   
992.
关联信号交叉口排队长度计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相邻信号交叉口的最大排队长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路段长度、相位差、绿信比等时空参数对路口最大排队长度的影响机理.基于交通波理论建立了最大排队长度计算模型,通过微观交通仿真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提出了相邻信号交叉口时空协调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分析了时空协调指数对相邻信号交叉口最大排队长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定量计算相邻信号交叉口不同时空参数下的最大排队长度值,对相邻信号交叉口的时空协调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主动队列(AQM)算法存在诸多的不足,如排队延时大、时延抖动性强、数据进队与出队速率不匹配等,从而导致数据的滞留、丢失和振荡.基于此,在BLUE算法的基础上,引入M/M/m (n)排队系统的思想,提出一种新的算法---PBLUE.该算法根据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方程来保证队列长度的稳定性,增加扩充因子调节路由器的缓存来快速恢复丢失的数据.通过仿真实验,改进的算法降低了丢包率,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并稳定了队列长度.  相似文献   
994.
考虑减振装置弹簧刚度的斜拉索等效索长及索力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对安装减振装置斜拉索索力的测试精度,提出计算等效索长的铰接等代法.基于索力振动频率法所采用的弦振动理论,考虑减振装置弹簧刚度对拉索边界条件的影响,着重研究减振装置弹簧刚度与等效索长的关系,提出考虑弹簧刚度影响的二次等效索长修正公式.结合实测索力及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关于振动索力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  相似文献   
995.
为解决城市交通流的潮汐特性造成道路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引入了交叉口进口道短车道的概念,探讨了有交叉口存在的城市道路变向交通组织方法,以可变车道短车道长度为自变量建立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模型,并利用VISSIM进行交通仿真检验该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同时确定了模型中排队车辆车头间距的最优取值,分析模型可知可变车道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可以提高交叉口进口道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图像的压缩与恢复技术,提出了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和游程长度编码实现图像的压缩与恢复.首先将原图进行3层离散小波分解,然后对分解后的子图分别采用游程长度编码实现图像压缩,最后进行游程长度解码和离散小波反变换实现图像恢复.通过对4张标准测试图像的MATLAB实验仿真,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压缩率和较小的压缩误差,尤其适合于邻度像素灰度值相关性高的图像.  相似文献   
997.
Surface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is usually taken as a constant. In fact, it displays a remarkable dynamic change over underlying vegetation surfaces, because of the coupling of land surface roughness elements and windflow conditions.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is dynamic change 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is very limited. Using observations from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including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provided by a northern China coordinated observation test, the variation of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along with wind speed and friction velocity, is analyzed. We introduce two relationship fits, between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and wind speed u, and dynamic variable u2/u*. Results show that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has a clear dynamic change, and has complicated interactions with near-surface windflow.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fits between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u and u2/u*,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roughness properties of the underlying vegetation surface (e.g. plant height), but also to plant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e.g. flexibility).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 because near-surface windflow conditions can change both plant roughness properties and airflow. However, the change of aer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with friction velocity is complicated, and its sensitivities and transition points significantly depend on vegetation type. For underlying surfaces of forest and corn, with relatively substantial vegetative cover, roughness length correlates well with wind speed. For a surface with short vegetative cover, like natural lawn, the correlation is low. However, for all of the three vegetative surfaces,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roughness length and u2/u*, and their coefficients of fit from testing essentially represent the plant height and flexibility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he test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parameterized relationships of roughness length over the underlying vegetation surface hold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998.
高速公路隧道出入口过渡段的合理长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隧道内外侧向宽度值的相关规定,在实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车辆在隧道出入口运行速度和侧向余宽变化,建立了速度和侧向余宽变化与过渡段长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过渡段合理过渡时间及渐变率。结合数理统计中大样本参数区间估计计算理论,通过对断面速度和断面侧向余宽值的统计推断,提出了隧道出入口过渡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得出隧道出口的过渡段长度要比入口的过渡段长度要短,隧道入口段的过渡段长度受线形指标影响较大,而出口段则受影响较小。建议过渡段的渐变率区间宜保持为[1/75,1/35],为有效检验隧道出入口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的合理性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999.
假设悬索桥主缆在相邻两吊杆之间的缆索段自重沿桥跨径方向均匀分布,均布荷载集度与该段索长度有关,则每段索可假设为满足抛物线方程.忽略缆索抗弯性能,各缆索段端点处水平力相等,索拉力沿索端点处切线方向.根据节点力平衡,并考虑到位移条件,得到以各段端点高差及水平力为未知量的耦合方程组.通过解算方程组并修正矩阵参数直接得到主缆线形坐标及水平力,进一步对各段抛物线积分得到主缆的有应力和无应力长度.该方法不需要迭代,因此计算速度快.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很高,可以用于悬索桥设计与施工计算.  相似文献   
1000.
为揭示古代度量衡制中的营造尺(纵黍尺)与相关尺度的内在联系,考证了中国古代营造尺及相关古尺之长度。营造尺为最早最基本之尺,长度始终如一。管造尺与玄女尺、律尺、黄钟、量尺等尺因九而相关,因而形成十寸、九寸、八寸与七寸等不同长度的尺型,且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