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向加速度变化率是公路平、纵、横三方面综合作用结果,它的存在会导致行旅不舒适。提出了横向加速度变化率在传统设计中的控制和评价方程,使其在公路设计中具有了现实上的意义,对公路路线各几何元素起到了控制、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2.
集成化公路CAD系统数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数据库是集成化公路CAD系统的核心,数据结构的研究则是建立工程数据库的基础。在对集成化公路CAD系统中数据流程及数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系统数据的存储构造了不同数据结构形式,为工程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建库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形成一个共同的构筑面,对平面环形交叉口立面设计采用一种新的坐标法计算设计标高,经分析该法具有简便、可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波湿式催化氧化 (MCWAO) 技术,以活性艳红X-3B模拟废水处理对象,以Fe-C作为MCWAO催化剂,空气作为氧化剂,探讨MCWAO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MCWAO(常压下的微波曝气湿式催化氧化)过程中脱色率和COD去除率明显高于MCWO(常压下的微波不曝气湿式催化)、CWAO(常压下的水浴曝气湿式催化氧化)、CWO(常压下的水浴不曝气湿式催化)及MCWNO(常压下的微波曝氮气湿式催化).实验结果表明Fe-C具有较高MCWAO催化活性,同时证实了空气此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多路互通式立交形式多样,复杂的特点,结合立交选型的要求和收费立交收费站的布置方法,着重对多路互通式立交的形式进行研究。提出对于多路不收费立交的形式采用三,四路不收费立交常见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多路收费立交的形式以四路收费立交的各种形式为基础,将各路的转弯车辆通过合适的匝道调整至连接线来实现收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公路三维建模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可用于公路三维建模的3种方法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并结合公路三维建模数据量大,形体不规则的特点,提出用表面模型来完成公路三维建模;同时,也提出了道路模型与地面模型叠加消隐的新方法,以消除路基边坡范围内的地面,使道路能完整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基于部件的涵洞CAD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涵洞CAD系统的总体设计的功能要求,结合涵洞的结构特点、涵洞设计要求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提出基于部件的涵洞CAD系统开发方法和涵洞CAD系统的部件划分方法,并开发了基于部件的涵洞CAD系统。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扩展性以及易维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汽车前灯散射角、隧道标准断面以及驾驶人在隧道中驾驶规律的研究,并考虑汽车左转与右转行驶的不同特点,计算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螺旋展线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结果表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不能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计算给出的最小半径不仅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而且可以保证隧道不加宽和超高不过大的要求,保持隧道内轮廓的统一,减少了设计和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9.
具有中央分隔带公路弯道外侧超车车道的视距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了满足具有中央分隔带公路弯道外侧超车车道停车视距的需要,保障行车安全,根据汽车在超车车道上的行驶特性,分析了具有中央分隔带公路弯道外侧超车车道上司机视点的位置和横净距。计算结果表明在极限最小半径和一般最小半径下,中央分隔带外侧超车车道的停车视距小于规范规定值,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供公路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公路三维视距的检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精确计算公路在三维空间中的实际视距,在公路行车视距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平、纵、横的道路线形,提出了三维计算模型和三维视距计算模型;通过检验三维视线上任意一点与其对应道路上点的高程关系,判断路面或路侧是否对视线造成遮挡,最后提出了三维视距检验的流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简洁直观,易于实现;在设计中,能及时表现行车视距的不利因素,为改进线形设计提供帮助;为自动检验三维视距提供了实现手段,同时也为利用三维视距进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