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葛根黄酮提取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调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RT-PCR技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转录和蛋白质翻译水平的变化,以探讨葛根黄酮提取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调控途径。结果表明,50μg/mL葛根总黄酮提取物可以上调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转录和蛋白质翻译水平,且其能力分别强于葛根素和大豆甙元单体;说明葛根黄酮提取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能通过经F as死亡受体和/或线粒体途径共同介导执行,葛根黄酮提取物抑制诱导凋亡能力强于葛根素和大豆甙元单体。  相似文献   
82.
微波法复合提取鱼腥草黄酮和多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鱼腥草干粉为原料,探讨了微波辅助水提法从同一鱼腥草原料中获得黄酮和多糖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复合提取工艺技术奈件为:首先采用微波预处理,其技术参数为料水比1:25、使用小火、处理2.0min:然后进行水浸提,其技术参数为温度70℃、时间2h、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鱼腥草黄酮和多糖复合提取的得率分别为1.606%和5.274%,总量达到6.880%.  相似文献   
83.
Flavonoids from legume root secretion may probably act as signal molecules for expression of Rhizobial “nod” nodulation genes and AM fungal symbiotic gene. Leaf mustard is a non-mycorrhizal plant; it does not contain flavonoids and other signal molecules. AM fungi could not infect the roots of leaf mustard and form a symbiont in nature,when it was treated with flavonoids (apigenin or daidzein).The results of trypan blue staining showed that two kinds of AM fungi (G intraradices and G mosseae) successfully infected the roots of non-mycorrhizal plant leaf mustard. AM fungi grew towards and colonized the roots of leaf mustard,producing young spores and completing the course of life.AM fungi are the only one kind of fungi with ALP activity.The result of ALP staining has also proved that AM fungi infected successfully the roots of leaf mustard. AM fungi (G intraradices and G mosseae) that existed in the roots of non-mycorrhizal plant leaf mustard were probed by nested PCR and special molecular probes. The above-mentioned proof chains have fully proved that flavonoids induced AM fungi (G intraradices and G mosseae) to infect non-mycorrhizal plant and establish symbiotic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84.
大孔树脂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胜兵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2):81-83,126
综述了大孔树脂的应用原理及方法研究,并介绍了大孔树脂在天然产物不同活性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85.
金银花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忍冬科(Caprifoliaceae)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Thunb)的化学成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柱和硅胶柱层析法,对金银花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Ⅰ)、咖啡酸(Ⅱ)、阿魏酸(Ⅲ)、绿原酸(Ⅳ)、2(E)-3-乙氧基丙烯酸(Ⅴ)、三十五醇(Ⅵ)、二十五醇(Ⅶ)、2-(2-丙烯氧基)-乙醛(Ⅷ),其中,化合物Ⅰ、Ⅲ、Ⅴ、Ⅵ、Ⅶ、Ⅷ均为首次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6.
中草药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10年来中草药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我国中草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回顾、国内中草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现状、中草药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新动向等。结果表明,除了HPLC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定量分析以外,毛细管电泳法(CE),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毛细管电色谱法(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薄层扫描法,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电化学法和质谱法等已成为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7.
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影响葛根中黄酮类物质提取的4因素,即:乙醇浓度、温度、pH、浸提时间。结果表明:用pH为8,浓度在90%以上的乙醇溶液,在80℃下浸提2h,即可提得93%的葛根总黄酮物质。  相似文献   
88.
基于全交织的Turbo码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Turbo码编码器的组成及码序列交织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全交织的Turbo码方案,码距离分析表明,该方案能减少输出码组中最小汉明距离码字的分布,提高系统对突发误差的抗干扰能力,仿真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案可得到0.5dB左右的最大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89.
通过非洲菊(Gerbera hybrida)组织培养建立起适合于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受体系统,非洲菊叶柄外植体在MS 3mg/L BA 0.01mg/L NAA培养基中直接诱导芽生长,在MS 0.1mg/L NAA培养基中生根培养,获得再生植株,诱导率达57%。带有云南矮牵牛(Petunia hybrida)二氢黄酮醇3’5’羟化酶cDNA的pEH表达载体与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融合后,与非洲菊叶柄外植体共培养3d,通过含有卡那霉素25mg/L和羧苄菁霉素500mg/L的选择培养,诱导出转基因非洲菊。经PCR和Southern分子杂交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入非洲菊的基因组中,转基因非洲菊花色、花型及叶型都有显变化。  相似文献   
90.
黄花石蒜中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鳞茎的生物碱提取物中分离纯化获得6个生物碱类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学数据、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对照分别确定为:2,3,9,12-tetramethoxyberbine(1)、tetrahydropalmatine(2)、isocorypalmine(3)、trisphaeridine(4)、4,5-dehydroanhydrolycorine(5)、lycorine(6).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