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本文对比了减压法与常规法提取中药丹参得到的丹酚酸B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干膏得率、提取液透光率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优选减压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 %、料液比1:10、真空度0.07 MPa、温度为50 ℃、提取时间1.0 h。在相同的溶剂条件下,丹参采用减压提取与加热回流提取,丹酚酸B的提取率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相当,高于超声提取和温浸提取;减压提取法的干膏得率、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超声提取和温浸提取,但是低于加热回流提取。综合比较,减压法具有丹酚酸B提取率高、提取液澄清和杂质少等特点,优于常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52.
探讨了丹参根部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为丹参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将丹参根部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切段,采用HPLC测定其中7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丹参根部活性成分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根部从外向内各成分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表皮中含量最高。根部从上至下水溶性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上部含量最高;而脂溶性成分含量则呈升高趋势,下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3.
将山楂种子层积处理一个冬季,测定层积前后酚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山楂种子层积后,PPO和POD活性升高,PAL活性降低,促进酚类物质的氧化分解,不利于酚类物质的合成,从而降低酚类物质含量,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54.
本文对4种鼠尾草属(Salvia)植物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得出4种染色体核型:Salvia miltiorrhiza染色体数为2n=14,其核型公式为2n=8m+2sm+4st;S.tesquicola染色体数为2n=14,其核型公式为2n=4m+4sm+4st+2T;S.azurea var.grandiflora染色体数为20,其核型公式为2n=4m+10sm+4st+2t; S.verticillata染色体数为60,其核型公式为2n=20m+28sm+12st.  相似文献   
55.
提出了从抗氧化效能来评价丹参类药物质量观点,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建立抗氧化评价体系,对3种标准抗氧化剂单体和8种丹参类药品进行抗氧化实验。将清除率与浓度作多项式四阶拟合,由拟合方程计算出各自IC50值,以IC50大小表示自由基清除能力,从而直接从抗氧化效能反应出8种丹参药品的质量。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3种抗氧化单体和8种丹参药品在低浓度下的抗氧化能力与浓度呈正比,高浓度下随着浓度进一步加大,抗氧化能力不再增大。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高效、重现性好、稳定性高,可推广用于抗氧化类药物的质量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5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及其复方制剂中的3个丹参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同时测定丹参及其复方制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Waters Spherisorb ODS2(5μm,4.6 mm i.d.×250 mm)为色谱柱,V(甲醇)∶V(0.1%磷酸)=85∶15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在10 min内实现有效分离和准确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0%~110%之间.方法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57.
采用单因素法和L_9(3~4)正交试验法,优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丹参花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考察不同提取溶液、浸渍时间、蒸馏时间和料液比对丹参花挥发油收率的影响;应用DPPH法研究丹参花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并比较不同提取溶液所得挥发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影响丹参花挥发油收率的主要因素为蒸馏时间,其次为料液比、浸渍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饱和氯化钠溶液、浸渍6 h、蒸馏8 h、料液比为1∶18,此条件下丹参花挥发油的收率为0.0935%。DPPH实验表明丹参花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抗氧化能力与挥发油浓度呈正相关性,蒸馏水、饱和氯化钠溶液、pH=1的硫酸水和pH=1的饱和氯化钠硫酸水4种提取液所得挥发油对DPPH的IC_(50)值分别为1.07、1.03、1.45、1.40 mg/m L。通过验证实验表明,优化所得丹参花挥发油提取工艺稳定、易行。  相似文献   
58.
研究表明:播种期、种植方式、施肥量对龙胆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沈阳地区龙胆以5月5日为最佳播种期;行距20cm,株距9cm;定植2年生苗为合理的种植方式;龙胆以施基肥为主,较对照增产13.95%;三种化学肥料试验中,施磷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3.5%.  相似文献   
59.
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棠梨叶两种加工制品的多糖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在波长490 nm处测定吸光度,在0.01968~0.0984 mg范围内吸光度与被测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实验表明平均回收率为99.02%(n=5),相对标准偏差3.34%。在此条件下,不同加工方法所得棠梨叶总多糖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日晒夜露传统制法7.82%,渥堆变红后日晒法5.27%。实验证明:棠梨叶总多糖含量较高,可作为富含多糖的药物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参植株中不同部位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两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Diamonsil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84:16),柱温:3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68 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2种成分可完全分离。丹参酮Ⅰ、丹参酮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0 51~0.10μg(r=0.999 9),0.002 9~0.058μg(r=0.999 7)。平均回收率丹参酮Ⅰ为98.7%(RSD为1.2%),丹参酮Ⅱ为100.2%(RSD为1.7%)。实验结果可为中江丹参植株地上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