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7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用100、300、400、500及700mg/kg的红芪多糖腹腔注射正常及荷瘤小鼠,结果表明,该剂量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及循环抗体的含量。(100,300mg/kg P<0.01,500,700mg/kg p<0.05),400mg/kg能使接种2×10~3个HA腹水型肝癌细胞的荷瘤小鼠淋巴细胞内cAMP和DNA含量明显增加,并能抑制小鼠AH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为51%(<0.01)。  相似文献   
92.
本文对4种鼠尾草属(Salvia)植物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得出4种染色体核型:Salvia miltiorrhiza染色体数为2n=14,其核型公式为2n=8m+2sm+4st;S.tesquicola染色体数为2n=14,其核型公式为2n=4m+4sm+4st+2T;S.azurea var.grandiflora染色体数为20,其核型公式为2n=4m+10sm+4st+2t; S.verticillata染色体数为60,其核型公式为2n=20m+28sm+12st.  相似文献   
9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及其复方制剂中的3个丹参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同时测定丹参及其复方制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Waters Spherisorb ODS2(5μm,4.6 mm i.d.×250 mm)为色谱柱,V(甲醇)∶V(0.1%磷酸)=85∶15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在10 min内实现有效分离和准确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0%~110%之间.方法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94.
95.
鉴别泌尿宁颗粒中的续断、黄柏和白芷3味中药,研究泌尿宁颗粒质量标准.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结果显示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色谱清晰,附近无杂质斑点干扰.本方法专属性强,可更好地控制该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96.
采用HPLC法以药材中专属性成分党参炔苷、党参苷Ⅳ和苍术内酯Ⅲ为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党参炔苷与党参苷Ⅳ和苍术内酯Ⅲ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0.290 9,0.927 7),并用所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它2个成分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7种不同来源药材中以上3种成分的含量(实测法),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表明:党参药材中3种专属性成分可以用一测多评法进行测定,实测值与计算值间没有明显差异(RSD<4%).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参植株中不同部位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两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方法:采Diamonsil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84:16),柱温:3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68 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2种成分可完全分离。丹参酮Ⅰ、丹参酮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0 51~0.10μg(r=0.999 9),0.002 9~0.058μg(r=0.999 7)。平均回收率丹参酮Ⅰ为98.7%(RSD为1.2%),丹参酮Ⅱ为100.2%(RSD为1.7%)。实验结果可为中江丹参植株地上部位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采用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进行了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4(CVB4)的研究,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作为考核药物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对CVB4无直接灭活作用,但能抑制CVB4在Hep-2细胞内的的生物合成和阻止CVB4的吸附,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29.00和1130.44μg/mL,治疗指数(TI)均为2.78.在100~1600μg/mL范围内复方板蓝根颗粒与CVB4抑制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1),在1600μg/mL时能抑制CVB4在Hep-2细胞内的增殖>50%.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能有效地抑制CVB4在Hep-2细胞中的增殖,其抗病毒作用发生在阻断病毒吸附细胞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之后的复制增殖.  相似文献   
99.
利用大孔树脂、MCI柱色谱、制备液相等对续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NMR、HR-ESI-MS等波谱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从续断药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个三萜皂苷:川续断皂苷Ⅵ(1)、威严仙皂苷A(2)、续断皂苷A(3)、3-O-(2-O-乙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3-O-(4-O-乙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5),6个环烯醚萜苷:马钱苷酸(6)、马钱子苷(7)、当药苷(8)、续断苷A(9)、续断苷B(10)、林生续断苷I(11),以及2个其他类成分:5-羟甲基-2-呋喃甲醛(12)、α-亚麻酸(13),其中化合物4、12、13为首次从续断药材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川续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续断药材化学成分组成,对于建立以质量标志物为药材优劣评价依据的续断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为进一步阐释续断“发汗”加工前后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化学成分转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化学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莪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出黄芪、莪术的活性成分,从Uniprot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的基因名。以gastric cancer为关键词,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胃癌的相关靶基因,将其与药对的活性成分靶基因相互映射,筛选出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7.0 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将筛选出来的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同时,选择Omicshar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的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从黄芪-莪术药对中共筛选出26个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莪术醇、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β-榄香烯等,作用于TP53MYCCASP3AKT1JUN等74个靶点,这些靶点主要富集在癌症、癌症中的蛋白聚糖、PI3K-Akt、 MAPK、 Rap1、TNF、 FoxO等信号通路上。该研究为黄芪-莪术药对治疗胃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