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3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及古生物鉴定,结合岩相、电相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东营凹陷HB地区沙一段湖相薄层碳酸盐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纵向上可划分为早、中、晚3期沉积;中期沉积构成了碳酸盐岩的主体,细分为藻礁格架、礁间、礁前、礁后、陆源沙坝和浅湖泥坪等6个成因单元;早期到中期气候、水文条件的改变形成了有利于藻的生长环境,末期海侵作用发生,藻礁建造结束,而广盐性腹足类、介形类生物繁盛,形成了广泛的螺灰岩沉积。  相似文献   
32.
基于均值漂移的海岛(礁)岸线快速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海岛(礁)岸线提取的自动化问题,提高海岛(礁)岸线提取的速度与精度,提出了基于均值漂移的海岛(礁)岸线快速提取方法。首先在保证影像整体轮廓的同时构建低分辨率影像,从而缩短算法的运行时间;然后利用均值漂移技术进行高斯低通滤波处理,提高算法的抗噪性;最后通过区域增长法自动选择种子点,结合区域合并差异性度量准则实现对遥感影像的形状和颜色的识别,从而完成对海岸线的自动提取。使用该方法对海岛(礁)影像进行了海岛(礁)岸线提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所有岛礁岸线的自动提取,相比于通过人工方式,提取时间从729s缩短为3s,极大地缩短岸线提取的时间,同时能较好地满足成图效果。  相似文献   
33.
 总结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进展及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外对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注重碳酸盐岩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沉积能量差异,中国则侧重于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岩相古地理分析。中国四川盆地和南海海域的生物礁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对生物礁的形成环境、控制因素、发育模式和表征方法等认识不断深化。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多样,微生物碳酸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沉积模式不断完善。冷水碳酸盐岩的时空分布、发育机理、控制因素、沉积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程度不断提高。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分析法和地球物理法,其中地质分析法包括微相分析法、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法和地球化学法,地球物理法包括数学-测井法和地震方法。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存在问题有:海相碳酸盐岩分类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方法及地球化学法应用较少;浅滩发育模式和深水碳酸盐岩研究薄弱。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方法不断实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突破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研究技术瓶颈;不断深化深水、冷水等非常规碳酸盐岩理论认识和油气潜力分析;相控原则应用更为广泛,相控建模、相控成岩演化、相控储层分类等方法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4.
岩石纵波速度—密度的关系对于指导塔河地区灰岩的勘探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选取了该地区22口井中采集到的100块有代表性奥陶系灰岩的岩心样品,基于MTS岩石物理测试系统测量常温常压条件和地层温压条件下的不同流体饱和状态灰岩(205组)的纵波速度、密度等参数,整理数据分析发现Garnder关系式(1974)和Castagna关系式(1993)不能很好地适用于该地区灰岩的速度密度关系,进而采用自适应异常点剔除的速度—密度关系的最佳拟合方法结合异常点剔除合理性分析,得到适用该地区的速度?—密度多项式、指数拟合关系式,该关系式能较好地表示该地区的速度—密度关系,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的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5.
为明确川北地区大安寨段湖相生屑灰岩储层发育的特点及主控因素,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综合钻井岩芯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区内沉积学、储层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川北地区大安寨段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浅湖亚相发育介屑滩、滩间洼地、浅湖泥微相,半深湖亚相发育滩前湖坡、半深湖泥微相;储层岩石类型以介屑灰岩为主,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平均孔隙度为1.18%,渗透率普遍小于1 mD,具有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洞和裂缝。储层类型以孔隙裂缝型储层为主,裂缝孔隙型储层及裂缝型储层均有发育。以此为依据,分析并探讨了湖相生屑灰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有利沉积相带、建设性成岩作用、裂缝系统控制了大安寨段储层的发育。结合大安寨各层段地层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储层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36.
 结合最新钻井、地震资料,剖析了中新世生物礁体沉积构成以及成礁演化模式。揭示了研究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藻,其次为六射珊瑚,附礁生物以有孔虫和介形虫为主。根据是否发育造礁生物将岩石分为礁格架-骨架岩和非礁格架-骨架岩2类,前者包括珊瑚藻格架和珊瑚骨架焦白云岩及红藻-仙掌藻白云岩2种,非礁骨架岩分为生物碎屑灰岩、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3种。沉积相包括礁格架相、礁坪相、礁后滩相、泻湖相和生物碎屑滩相5种。中新世生物礁是在相对海平面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沉积演化的,属于加积-退积型生物礁沉积旋回,礁体发育期可分为奠基、初始繁盛、顶峰、暴露衰退4个阶段,暴露衰退末期发生强烈的白云化作用,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形成较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37.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坝长兴组海相气田为中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沉积特征对其储层
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前期主要以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及静态研究为主,针对沉积对储层控制作用有待深
入研究的客观实际,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展布、迁移、模式及演化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元坝长兴组沉积特征采用地
质、测井、地震联合研究,发现元坝长兴组主要发育6 类沉积相、11 种沉积亚相及10 种沉积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
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分别控制了生物礁和浅滩两套主要储层的生长发育,两套储层分别分布于III 级层序高位体系
域礁、滩相带中,同时储层具有早滩晚礁、前礁后滩及向北东向迁移的发育特征,而在其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控制
下,长兴组储层生长发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3 种生物礁储层和两类浅滩储层,总体上,生物礁储层较浅滩储层更优
质,礁带区相对于浅滩区油气更易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38.
北非Pelagian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North Kairouan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勘探成果,但仍存在油藏成藏条件复杂,主控因素不清、勘探难度大、勘探成效低等问题。以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上白垩统灰岩裂缝储层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成藏主要受裂缝的走向及发育程度、有效输导层以及盖层的分布共同控制,北西向断层及裂缝发育、具备复式输导层和厚层盖层的构造发育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指出NK地区中部复杂背斜带和东部鼻状隆起带为两个有利油气勘探带,对该区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张健  马喜  谌建奇  梅东风 《科技资讯》2010,(14):118-118
针对长庆气田水平井靖平25-17井在斜井段入窗钻井过程中由于岩屑堆积卡钻,造成在入窗点钻具卡死的问题,确定卡钻层位为灰岩地层后,在卡点注入10%盐酸10m3,替量完15min后解卡。现场应用表明:对于卡钻位置在以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为主的灰岩等地层,选用酸化解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既经济又快速。  相似文献   
40.
采用新型X射线装置研究礁灰岩渗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礁灰岩油藏复杂的渗流特征,实验采用了一种新型的X射线装置;该装置是美国Coretest公司生产的XRSC—198 X射线线性扫描仪,它不仅可以完成常规的高温高压驱替实验研究,也可以进行岩芯驱替过程中流体饱和度和相渗曲线的测试。研究采用的是LH11-1礁灰岩油田取得的岩心,利用XRSC—198 X射线线性扫描仪开展了组合长岩心初期水驱油驱替实验和50倍水体驱替实验。研究了储层岩心水驱油两相渗流特征、驱替效率以及相渗特征。采用X射线扫描方式得到了驱替各个阶段含水饱和度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对于礁灰岩油藏初期水驱阶段采收率较高,后续通过高倍水驱的方式也可以采出较少的剩余油。通过X射线扫描可以发现随着注入端流体的注入,X射线强度不断减弱,可以得到较明显的驱替前缘特征。在高倍水驱阶段,X射线强度变化很小,说明岩心内流体饱和度变化较小,原油采出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